陈白沙与潮连的故事

江门日报 2019-11-30 09:03

民国时期的高沙渡头(1946年摄)。 陈白沙书《诔潘季亨诗序》碑 位于洪圣公园靠西江边的“慈母石”。 陈白沙书“敦本堂”匾额。

文/图陈福树

江门市的东北面,温婉的西江蜿蜒而过。江内有一个历史悠久,美丽富饶的小岛——潮连。虽然这个小岛只有12.8平方公里,但岛上到处荡漾着文明古朴的文化气息和崇文重教的浓厚风气。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陈白沙曾一度是潮连岛传播文化和教育的座上客,他在潮连有众多的好友和弟子,其儿子景阳也曾在潮连寄读,因而与潮连文化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留下不少文化遗迹及其故事。

1从“柳桥唤渡”说起

“柳桥唤渡”过去是潮连八景之一。据早年潮连老一辈长者说,清代时从甘边村至高沙渡头有一条路叫官路,当时有功名的人来潮连必须由高沙渡头上岸,经过官路进入潮连,而进入官路之前有一座石桥,因周围栽种了杨柳,人称“柳桥”。明代时西江水面较宽,西江水域与潮连岛内水道相通,高沙围堤未筑,高沙渡头不存在,当时的过江渡头就在“柳桥”旁边,被称为“柳渡头”或“杨柳渡头”。那时若有人要过渡到对岸的白石乡,习惯行至“柳桥”桥面呼唤船夫。而外地人乘船来潮连,亦多泊舟于柳渡头附近的水面上。杨柳、石桥、河流、渡头、小船形成一道富有诗意的水乡风景。这就是潮连八景之一“柳桥唤渡”的大致来历。

潮连四面环水,柳渡头在明代时应是潮连对外交通的要津。当时陈白沙去潮连讲学,往返于潮连与白沙村之间,柳渡头自然是他泊舟或乘船之处。

陈白沙写与潮连人和事有关的诗有20多首,其中不少是以“柳渡”或“柳渡头”入诗的。如《柳渡月下承苕溪翁约赏中秋月于潮连》,诗曰:

年颜欲比苕溪老,

酒琖同挥夜月圆。

来共主人秋半醉,

更回杨柳渡头船。

又如《重约马默斋外海看山》有诗句曰:

想得渡头杨柳树,

清阴闲弄钓鱼舟。

《登舟寄马默斋兼呈李掌教》也有诗句曰:

朝旭别君杨柳渡,

北风欺我木棉裘。

此外,还有以之作诗题的如《次韵柳渡头答乡友》等。由此可见,陈白沙对杨柳渡头有着深厚的感情。亦可想象,当时的杨柳渡头是一道多么雅致的风景!

历经几百年的沧桑,杨柳渡头已无迹可寻!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历史照片只有摄于1946年的高沙渡头照片,昔日的“柳桥唤渡”景致已隐没在今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的绿茵之中。可喜的是,“柳桥唤渡”文化景观的建设,已被纳入江门人才岛的建设规划中。不久的将来,人们又可以梦回“杨柳渡头”,品味陈白沙那些情趣盎然,韵味悠长的诗篇了。

2父子般的师生情谊

在潮连坦边村居民潘均实(已故)家中园子里的墙壁上,曾镶有一块《诔潘季亨诗序》的碑刻(现这块碑刻已由潘氏后人捐赠江门市博物馆收藏)。这块碑刻原镶于潮连坦边村潘氏三世祖祠堂壁间。该祠堂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之后进行过多次重修,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用作粮仓。祠废后,为保护碑刻不再受损毁,于1987年存于坦边村居民潘均实家中。

碑为砚石质,高73厘米,宽52厘米,略有风化,碑文字迹清晰可见,字里行间见证了陈白沙与潮连弟子潘季亨深厚的师生情谊。

潘季亨,名松森,是潮连坦边村潘氏第三代太公,生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年龄比陈白沙小5岁,22岁时拜师陈白沙。潘季亨对老师陈白沙非常孝敬,事之如父。由于潘季亨在读书中虚心好学,不求闻达,因此陈白沙对他十分器重,在教学中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并经常前往潮连探访潘季亨。

可惜潘季亨拜师陈白沙16年后于成化六年(1870年)38岁时便因病去世。潘季亨去世后,遗下一子才5岁,四女皆年幼,于是陈白沙将其儿子实夫带回家抚养多年,视为亲生儿子。陈白沙与潘季亨的深厚情谊可见一斑。

当时陈白沙得知潘季亨去世的消息后,即写了一首悼诗《哭潘季亨》以作悼念。陈白沙写悼诗时,适逢其弟子宝安林光(字缉熙)来白沙村探访老师,于是亦作诗表示悼念。上述《诔潘季亨诗序》碑刻的碑文本来是悼潘季亨诗之序(序文标题中的“诔”:旧时为哀悼文辞),后应其亲友马广生(也是陈白沙弟子)之请,陈白沙谨以工整楷书将诗序及他与林缉熙写的两首悼诗分别书写勒石为墓铭。1946年版《潮连乡志》有记载此事并有“此二碑今嵌于三世祖祠壁间”的记述。后悼诗碑佚失,《诔潘季亨诗序》碑幸得保存下来。

据说潘季亨在生前,有一次陈白沙前往潮连探访他。席上,他以“大头虾”(一种头大身小的虾,即罗氏沼虾的别称)招呼陈白沙,并向陈白沙讲述乡间讥讽“大头虾”的故事。之后陈白沙撰写的《大头虾说》就是席上所见所闻之作。潘季亨去世多年后,陈白沙还把《大头虾说》书法赠与潘季亨的儿子。今江门市博物馆所藏行书轴《大头虾说》,就是当年陈白沙所书并由潘氏后人保存下来的。

3“马氏均田”的故事

潮连甘边村有重建的世乡贤大夫祠,祠内镶有多块明代陈白沙书写的碑刻。《书马氏均田文后》碑刻是其中之一。碑为砚石质,高110厘米,宽65厘米,碑文行书,为陈白沙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有感于马广生“重新均分田产”的仁德之举而作。

马广生,字元真,号默斋,是潮连甘边村人。潮连甘边马氏一族为官宦世家,是南宋名臣马持国的后裔。马持国原是北方人,南宋时随父南下辗转来到新会,定居古冈山下。马持国与子孙三代均官至太守,“三世太守”在新会历史上传为佳话。到了明代时,马氏其中一族迁居潮连甘边村,成为当时潮连望族之一。马氏族人向以先祖功绩为荣耀,激励族中弟子继承祖先崇文重学精神,力将家族发扬光大。其时马广生乃马氏族人之佼佼者,在乡人中可谓德高望重。陈白沙与马广生既是朋友,又是师生,马广生儿子马国馨、侄子马贞亦是陈白沙弟子。陈白沙与马广生交往甚密,诗文唱酬甚多。

“马氏均田”的原由始于马广生父亲马莲坡去世后所遗田产的重新分配问题。莲坡有4个儿子,分别是观生、宜生、相如和广生。观生、宜生皆早于父亲去世,观生有一女,宜生有一子即马贞。父亲莲坡去世前,按照乡土传统俗例,将家中田产减除给观生之女和用于祭祀的份额,剩余部分平均分为三份,相如、广生及马贞各一份。莲坡去世多年后,相如生有四子,之后相如又不幸去世。广生和马贞商量后觉得,相如四个儿子只有一份田产,生活堪忧,二人于是决定将之前已分配的田产收回再作重新分配。观生之女和用于祭祀的份额不变,其余由广生、马贞及相如四子均分。后来马广生将重新均分田产的做法告诉陈白沙,请教陈白沙草拟了“均田法”,并由陈白沙代笔书写了《马氏均田文》,然后由马广生五个侄子共同勒石为记。

当时,马广生重新均分田产的仁德之举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并受到广泛赞扬。上述镶于甘边村世乡贤大夫祠的《书马氏均田文后》碑刻,就是陈白沙表扬“马氏均田”之作。当时的新会知县丁积看了《马氏均田文》后,也称许马广生“处家有礼让之风,均田一事可法”,并作诗以示鼓励。

4可歌可泣“慈母石”

在潮连,自古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关于潮连名人区越“母慈子孝”的动人故事。区越(1468—1535),字文广,号西屏,潮连方岳里人。弘治八年(1495年)中举人,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官至江西左参政。区越自幼受家庭良好教育,知书识礼,懂规矩,行孝道。他八岁丧母,奉待继母唐氏很孝顺。继母亦对区越关怀备至,尽情抚育区越成长。区越年少时,要乘船过江去荷塘读书,每当晚归时,唐氏便站在江边一块大石上等候儿子归来,如此习以为常,乡人景仰之,称她站立之石为“慈母石”。后来,区越的老师陈白沙得知此事,非常感动,先后作《慈母石歌》和《慈母石诗》以赠,对区越“母慈子孝”的事迹大加赞扬。

历经数百年沧桑,“慈母石”遗迹已无法寻找。今洪圣公园靠西江边的围堤上放置有巨石,旁边竖有石碑,上刻篆书“慈母石”3字,并有行书碑文91字简述其来历,为后人复古所作。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区越的弟子李翔(潮连北廂村人,明嘉靖二年进士)曾书陈白沙《慈母石歌》《慈母石诗》立轴并刻碑建碑亭立于其中。后来,碑刻与碑亭均毁,现存碑刻为伍有庸(新会会城人,清乾隆五十二年进士)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按原碑仿缮重刻。宣统二年(1910年),族人区达名等人集资于富冈李相公庙附近重建慈母石碑亭,将慈母石碑移竖亭中。该亭于1968年被毁,碑刻幸存,1984年兴建洪圣公园时在入口处重建慈母石碑亭,将碑刻竖于亭内,以纪念前人母慈子孝之美德。

5“敦本堂”匾额的来历

在潮连的卢氏宗祠二进中堂,高悬着一块木质巨幅匾额,“敦本堂”三个大字金光闪闪,落款署“白沙陈献章”,为陈白沙茅龙笔书迹珍品之一。

陈白沙缘何会为潮连卢氏宗祠题匾额呢?“敦本”又是什么含义呢?还得从宗祠的兴建说起。

潮连卢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当时由卢氏九世洪斋公首倡,得到七世东窗公、九世敬堂公和林逸公赞同并在族人中广集众议,于是购地兴建宗祠,始建中座。到了弘治七年(1494年),八世洁窗公、九世侣樵公又发动续建头门。至正德三年(1508年),十世东华公又提议扩建卢氏宗祠,于是凿山建后座。至此,宗祠主体建筑共三进,为单檐布瓦硬山顶,砖、木、石构筑,绿琉璃瓦剪边,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始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十世东华公(1475—1542),名应,又名协,字东华。弘治年间经舅父宋子敬引荐受业于陈白沙。适逢陈白沙正好来潮连,于是卢东华请老师为已建好的宗祠中座题写堂名。陈白沙于是以茅龙笔题堂名曰“敦本堂”。之后由宗祠制成巨幅木匾,高悬于二进中堂之上。

敦者,敦笃也,意为诚恳、忠实;本者,根源也,草木之根,宗族之祖也。敦本,即取敦笃崇本之义,以诚实忠厚为根基也。此后,卢氏宗祠便以敦厚为本作为祖训的核心思想,并不断发扬光大,卢氏一族终成潮连旺族。及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宗祠创立“敦本学堂”,乃至后来的“敦本学校”,卢氏一族英才辈出,宗祠以诚实忠厚为本的思想教化后人功不可没。

潮连卢氏宗祠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曾大修。现木刻匾额应为清代大修时重刻的。

新闻推荐

携号转网落地,即日起江门市可以办理 “出”较麻烦 “入”很简单

转网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已在携出方办理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号码处于正常使用状态(非挂失、停机等)与携出方结清该号码的已出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