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汀江华侨文化走廊(古驿道):洋楼、碉楼和侨校散落其中,令人震撼 文化瑰宝“活”在乡村里
台山华侨众多,他们辛辛苦苦在海外赚了钱,回到家乡的三件事就是“娶老婆、生孩子、盖楼房”,由于这些华侨见过世面,所以盖的房子大多都是中西合璧,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洋楼和碉楼,成为台山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些风格迥异的洋楼中,位于端芬镇的汀江华侨文化走廊(古驿道)这条线路(海口埠—东宁村—梅家大院—上泽圩—平洲村—庙边学校—翁家楼),一路上散落的洋楼、碉楼和侨校,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
近日,记者两次行驶于这条线路上,看着一栋栋洋楼映入眼帘,一排排骑楼街圩扑面而来,一座座侨校矗立路边,一个个村庄坐落稻田中……没想到,这么多文化瑰宝“活”在这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里。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谭国基
A
翁家楼是台山
华侨文化的典型缩影
从台城出发,沿台海路转543县道,22公里30分钟车程,就到了端芬镇庙边村。进入庙边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庙边学校。它是1924年由翁姓八户旅美乡亲献出半年工钱,于1926年建成的一座西式建筑。
村民翁伯对记者说,翁家是先建学校,再建起自己家的洋楼。“你看端芬很多华侨捐建的学校,像庙边学校、李璧学堂、成务小学等,当时华侨的主要想法就是:教育强国,教育救国。”翁伯说。
如今,这里已经人去校空,杂草正在吞噬着曾经的大操场。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些被闲置的特色侨校,将会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学校对面就是被称作“刘备”“关羽”“张飞”的三座精美洋楼,原先这里是有围墙的,不过如今围墙已经破败不堪,早已无人问津。
翁家楼是台山最漂亮的一个洋楼群之一,它是1927年至1931年间由旅港的翁氏乡亲建造的五栋豪宅。最靠近庙边学校的两栋两层建筑没有起名,其他三栋分别是玉书楼、沃文楼和相忠楼,据说是取三国“刘、关、张”形象造型,如果不是翁伯的介绍,记者也难把这三座楼和“刘、关、张”对号入座。玉书楼被称为刘备楼,翁伯说,楼顶的凉亭和下方的窗户和“备”形似,原来,凉亭像上半部的反“文”,而正面的窗户,则像“田”字;沃文楼也被形象地称为“关羽楼”,并列的建筑外形犹如“羽”字;张飞楼更妙,大门不是笔直正对,而是弧形向右,恰如“飞”字笔画中的右弯钩。
翁家楼是台山华侨文化的典型缩影,例如刘备楼楼主叫翁瑞正,字玉书,上世纪初于北京大学毕业,得亲戚帮助留学美国,学成归来后移居香港,赚钱后依然不忘回家乡盖楼。
只可惜这么精美的洋楼群,盖好之后主人很少入住。如今的翁家楼虽已经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但依然鲜为人知。
B
台山最好的建筑不少是侨校
离开庙边村,穿过543县道1公里,就来到李壁学校。1922年至1936年是端芬镇华侨办学鼎盛时期。1926年,侨胞梅哲之等在美国发起捐款建李壁学校。
李壁学校是一座长方形的建筑,在老楼的正面是一个两层高的大券拱,然后进去的门是一个小券拱,上面有“严勤实美”四字,右边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见学生曾经朗朗书声。李壁学校建筑看起来比庙边学校更漂亮,只是命运和庙边学校一样被闲置了。
从李壁学校到平洲村2.5公里,再到成务学校1.5公里,一路不断有惊喜,在稻田的那边,散落着几个自然村,还有很多各式各样古旧的洋楼和碉楼,仿佛进入一座洋楼和碉楼建筑博物馆。这条通至上泽圩的村道两边就是一幅幅精美的田园图画,每个主要景点的路边立有牌子介绍历史和附近景点走向。
平洲村是端芬镇最大的自然村,村口的那个碉楼也更为精美,只是没有看见上楼的楼梯,估计以前是用活动梯子上去的。平洲村出人才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清朝,这里是著名的“举人村”,曾经出过十多位武举人。当代,这里曾经出过不少名人,我国现代眼科奠基人之一——陈耀真教授,也是平洲村的。
与前面看到的学校都是废弃不同,成务学校里面停着崭新的校车,学校面积比起前面两所学校更大,可以说,在台山最好的建筑大多是学校。每天下午4点左右,在学校门口,前来接学生的家长围在学校的大门口,熙熙攘攘,在台山近几年的撤并中,成务学校并未被撤销。据悉,1905年,端芬镇上泽旅美华侨伍氏亲赴欧美各埠筹集资金,在这里置地建造了洋房式的“成务学校”,这也是中国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后第一所由华侨捐建的乡村小学,开创了华侨建校的先河。
C
建筑风格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
成务学校边上是小小的成务市,是由旅美华侨伍沙传等人于1875年—1908年创建的一个圩市,一圩一校,构成了成务独特的“历史地标”。
走过成务市1公里就是上泽圩,高大奇伟的骑楼街圩,破旧的市场,仿佛突然之间就穿越了时空,而这样的骑楼街圩,据统计,台山还有106处。要不是圩里停着几辆现代的汽车,真的以为自己回到了上个世纪,这里的建筑风格估计拍电影都不需要怎么布景。
上泽圩是台山除了镇圩之外比较大的圩,在圩里最为宏伟的一栋建筑是正中的贞栈号,处于集市中的“丁”字路口,依路弧形而建。记者路过一家茶馆,里面挂着一些在这里拍过的电影、电视剧照,看来这里也是“影红”之地。
跟着导航往前走,从上泽圩的村道很快走到省道台海路,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梅家大院约6.8公里,路上车很多。这个因为电影《让子弹飞》而出名的圩,是一个口字型的集市,四边洋楼围着的一大块空地,俨如一座小方城。《让子弹飞》中占了很大戏份的梅家大院,现在经常会有些旅行团前来参观,因而,方城内摆卖五邑土特产的商铺生意红火。
梅家大院是免门票的,台山洋楼也没有一个收费的景点。梅家大院一侧有一栋洋楼的三楼是参观拍摄梅家大院全景最佳的地方,当年拍摄电影《让子弹飞》的摄像机就架设在这里,店主郭女士免费让游客上楼拍摄,游客也乐于在此消费,买点纪念品或者礼品。
梅家大院也叫汀江圩华侨建筑群,是1931年由当地梅姓的华侨建造的,共有108座2至3层带骑楼的洋楼,它既带有华侨居住国家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中华建筑艺术,108栋洋楼整齐排列,但又不雷同。
D
民居建筑令人叹为观止
离开梅家大院,去汶秧村和东宁村是两个相反方向。
记者先去汶秧村,汶秧村位于端芬圩2公里处。村里还住着两三户人,据一村民介绍,以前的村民全是从外村迁入的,大多为原楼主的亲属,迁来帮助看管房屋,而原来的楼主均侨居海外。汶秧村是由两排南洋风格的骑楼组成的一个自然村,一般骑楼建筑都在集市中属于商住建筑,建于村中作为民居的不多见。汶秧村的骑楼第一排9座,第二排的骑楼只有4座。汶秧村背靠一片翠绿的竹林,三面是稻田,据说建于1932年,也是由旅居各国华侨建造的。
东宁村又叫东宁里,和海口埠同在端芬往斗山的公路上,东接斗山镇的斗山浮月村和浮石村。东宁村和汶秧村一样,也是两排整齐的民居建筑,整个村子长500多米,村里38座东西合璧房屋都在一条直线上整齐排列着,整体布局非常整齐,令人叹为观止。在村口的榕树下,停放着三辆从广州自驾游的汽车,村民李伯对记者说,这两棵一雌一雄的“公婆树”自“立村”时便已种下,成为东宁村的风水树。
近年来,随着台山市名镇名村建设的火热进行,使得东宁村慢慢走进大众的视野,今年6月,东宁村和斗山镇横江村一起入选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从东宁村到海口埠大概1公里。海口埠由端芬镇附近的梅、黎、吴、李、关、阮、黄、江、陈、何等姓氏家族,联合筹建了这个圩市,又名“十户圩”。最早飘洋过海到各地谋生的端芬人,都是在海口埠码头搭乘驳船到广海湾换乘大船去到外面。漫步街头,只见海口埠文化古街两边的外立面经过修复已焕然一新,重现了古街道的昔日繁华景象。
此前默默无闻的海口埠,近年来通过挖掘银信等侨乡文化资源,建设银信柱、银信博物馆,修复河堤观光道和古驿道等,逐渐成为充分展现台山海外华侨银信缘起、递送、历史作用与现实文化价值的平台,名气大涨,游客络绎不绝。
新闻推荐
都斛镇是台山有名的鱼米之乡,因为鱼米丰富,所以禽畜的饲养一向兴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斛镇养殖业更显规模,曾一度成为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