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引领:“一区”铺就绿色发展新路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清远在高水平保护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远大力开展生态发展探索,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辐射力。图为英德市红茶产业园一角。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
“我们村现在主要经济来源是养蚕,全村共有2500多亩桑树和60间左右蚕室,每年每户可增收2万多元。”笔者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水村走访时看到,这个以瑶族群众为主的偏僻山村,如今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了自己的蚕室。村民盘安强兴奋地告诉笔者,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让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而且逐步实现了致富奔康。
连水村之所以能够大力发展桑蚕养殖产业,得益于清远北部地区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
一年来,清远市委坚持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作为主要抓手,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工作专班,进行实体化运作,着力加强对全市面上工作的统筹指导。各县(市、区)也参照市的做法,及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坚持省市联动、试点先行,积极探索“清远经验”。
清远大力开展生态发展探索,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辐射力。把握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定位,通过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和激励性的发展政策,积极发展农业、旅游业和大数据、云计算等绿色产业,全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效链接、有机融合。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精准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主动融入“双区”产业分工体系,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闯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
绿色产业助力山区经济发展
如今在粤北山区,并不是只有连水村群众享受到了生态环境带来的发展红利,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成功跻身全国首批“深呼吸”小城行列后,每年吸引着众多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在“天然氧吧”里享受“洗肺”的愉悦。
没有工业发展支撑,连山如何才能在2020年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坚持绿色发展是连山交出的答卷,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清远北部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的“本钱”,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随着生态发展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各路投资者也纷至沓来,竞相在清远北部地区投资兴业。
作为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旗下的全资企业,连州温氏乳业有限公司坐落于西江镇高山村,年产优质原奶2.5万吨。据企业负责人介绍,温氏乳业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落户,就是看中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能够为奶牛提供大量优质饲料。
“当地的种植大户为我们提供青饲料,我们再将奶牛产生的粪便制肥后提供给他们,这样既形成了绿色循环经济,又促进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这位负责人告诉笔者。
除了旅游业和农业产业之外,由于粤北山区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有利于提高发电量,全省首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也选择在阳山县小江村落户。
笔者了解到,这座装机容量800千瓦的光伏电站,能够为当地贫困户每人每年增收3000元,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
“省字头”产业园打造大湾区“菜篮子”
作为省内著名的供港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阳山县蔬菜产业园今年也挂上了“省”字头。该产业园以越夏蔬菜为主导产业,耕地面积17.12万亩,围绕“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进行升级,正在积极打造共建共享的田园综合体。
“我们种植的西洋菜全部销往广州、深圳、香港等地超市,每斤能卖到5块多。供港农产品对质量要求非常高,也倒逼着我们提升种植品质,现在产品都可以在手机APP上追溯种植情况。”入驻该产业园的阳城镇态保西洋菜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作为省内农业大市,清远近年来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重要抓手,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广清一体化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大湾区“菜篮子”。
目前,清远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数量位居全省第4,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副产品综合基地。遍布全市各地的“省字头”产业园发挥着“头羊效应”,助力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让“清远味道”迅速抢占了大湾区餐桌。
在改变传统产业模式的同时,清远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等多种惠农富民举措,分享发展红利,将效益反哺农村,进一步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
在阳山县蔬菜产业园周边的村庄,看到产业园办得红红火火,在外打工的农民纷纷返乡发展。当地村民莫嘉丽以前曾在广州打工,为了便于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她主动选择到阳山县蔬菜产业园工作。“我现在除了上班的2000多元工资之外,家里还有土地流转的租金和年底分红,所以算下来待遇并不比在广州打工差。”莫嘉丽笑着说。
清远乡村旅游“好玩又好吃”
9月25日,由省委农办、南方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寻找乡村振兴排头兵——首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在江门开平揭晓。作为省内农业农村大市,清远此次收获颇丰,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获评“广东十大美丽乡村”,6个村获评“特色村”。
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清远北部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让当地农村群众吃上“旅游饭”,助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优嗨歌、长鼓舞、歌乐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连南“盘王节·耍歌堂”,不仅仅是当地瑶族群众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间节日,也吸引着数万名游客从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慕名而来,共同欢度历史悠久的瑶族“狂欢节”。
作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地级市,清远拥有连南、连山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耍歌堂”“三月三”等乡村特色民俗节庆活动,如今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网红”旅游项目。
2018年,清远游客接待量突破4000万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土味十足”的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功不可没。清远依托“山水名城、岭南绿都”的生态资源优势,使乡村旅游同特色农产品相得益彰,打造出许多备受粤港澳大湾区游客青睐的旅游“爆品”。
笔者在连山大雾山欧家梯田看到,随着水稻收获季节的到来,前来欣赏和拍摄梯田美景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看梯田、住民宿已成为他们到连山的“必修课”。
令游客们有些意外的是,连山的梯田不仅可以看,而且还能“吃”。欧家梯田种植的400亩绿色无公害水稻,已打造成为“壮瑶家香”品牌产品,让游客在记得住美景的同时,也忘不了“清远味道”。
南方日报记者赫鹏翀
通讯员刘锟良
数说
138.4万公顷
◆截至2018年末,清远森林覆盖面积13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2%,林木绿化率74.7%,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9.0万公顷。
5000万只
◆2018年,清远新增茶叶种植面积1.49万亩,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5.89万亩,5个红茶、3个绿茶产品获选“2018年广东十大好春茶”;全市出栏清远鸡5000万只,全年增加1000万只,同比增长20%;柑橘种植面积约27.53万亩;全市现有“东陂腊味”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原产地证明商标23个,“中国红茶之乡”等国字号区域品牌19个,广东省名牌产品49个;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及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57家。
120个
◆2018年清远“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全市已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0个,入选2018年“广东十佳最美农业公园”2个、“广东十佳最美农田”2个。
■专家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
清远应探索新型山区城市化道路
清远在推进城乡综合改革和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探索新型山区城市化道路和山区可循环大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
新型山区城市化道路的目标是让90%以上的农户,居住地距离城市不超过10公里或半小时车程。为此,清远要确定合理的城市化目标和城乡人口布局,重点发展人口规模在2万人以上的各类城镇。新型山区城市化道路不仅创新了城乡社会治理机制,实现了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也能有效消除治理机制的二元结构。清远大力推广“三个重心下移”做法,将形成“农户小社区+小城市”的一体化治理模式。
山区可循环大农业发展模式的目的是,深度挖掘山区农业产业链价值。清远要确保农业全域无公害生产,形成无公害农业品牌,建立无公害、可循环的农业产业组织系统,提高大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理发展山区多功能农业。
清远本身就是山区,又临近粤港澳大湾区,所以适合探索新型的山区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大型合作社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态循环规范化,促进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的全覆盖。
新闻推荐
散布乡间的碉楼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赤坎古镇一景(吴就良摄)开平立园见证了华侨爱国爱乡之情。专题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