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精细的转绘员 转绘地图从未出错 侨乡儿女司徒月棠: “把生命交到祖国需要的地方”

新快报 2019-10-25 09:44

■《解放军报》摄影记者拍摄的司徒月棠工作照。

■司徒绮瑜(左)目前定居在美国洛杉矶,司徒月棠在广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航空测绘内勤工作室,许多女作业员的工作就是把空中拍下的照片制成地形图。司徒月棠便是其中的先进工作者,每天用精细的钢笔在图纸上转绘千头万绪的曲线和各种地形符号。她转绘过许多地图,从未出现过差错,因工作出色,多次立功受奖。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一个甲子,在广州家中接受记者采访的司徒月棠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仍旧精神矍铄,尤其是追忆起从航中五班毕业后分配到总参测绘局航测队从事转绘工作的那段峥嵘岁月,眼神中充满了欢乐。提及受奖经历,她总是谦和地说,“我立功受奖,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这是我应当做的。”)

千里来重逢侨乡走出的两位“司徒”

广东江门五邑地区,是著名的侨乡,司徒一姓在当地是大姓。说来也巧,航中五班第13班中出了两位侨乡儿女,她们均姓司徒,但并非亲姐妹,其中一位是司徒月棠,另外一位是司徒绮瑜。采访时,司徒月棠特意从家中取出一本图书,指着书封上印着的江门地图讲述起她与绮瑜结缘的故事。

司徒月棠1933年出生于江门开平市赤水镇,司徒绮瑜小她三岁,家住在离赤水镇30多公里的赤坎镇,二人小时并不相识,直至共同入读执信学校(今执信中学,原为女中),在初三丙班成了同班同学。随后,她们一同北上从军,同被分配到航中五班第13班。毕业后,月棠被分配到总参测绘局航测队转绘组从事内业工作,绮瑜干外业,分配到燃料工业部(后分为煤炭和石油两大部),在严酷的沙漠戈壁中经受住各种考验,出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航测外业的艰巨任务。

如今,两位侨乡儿女一位身居广州,另外一位则定居美国。10月13日,司徒绮瑜远渡重洋回到广州,参加“1952·广州·巾帼风云录”展览开幕式,二人再次重逢,画面令人动容。

以身作则组织委员带头北上从军

据司徒月棠回忆,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她与母亲曾逃至香港避难,后来又去到新会县(现新会区)大舅家,学业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好在大舅是当时的乡绅,他坚持认为小孩子必须上学,在大舅的帮助下司徒月棠来到广州,初二时插班到执信学校做寄宿生。

彼时,司徒月棠的母亲已经去世,父亲远在加拿大再娶,组建了新的家庭。司徒月棠的生活主要靠在广州的哥哥嫂嫂接济。

初三毕业后的暑假,恰逢解放军测绘学校来广州征兵,司徒月棠参加了在广东华侨中学的征兵动员会,深受感触。“我入团时间(时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很早,1951年在新会县就是团员,在执信中学我又是团里的组织委员。”当时,司徒月棠没有迟疑,立即报名参军。“我是组织委员,我得率先做表率,国家需要军人,我们应当把生命交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据了解,当时执信女中初三有五个毕业班,总数180人,共有25位同学投笔从戎。

1952年9月15日,一群十五六岁的男女中学生,从广州登上北去的列车,奔赴几千里外的东北——沈阳,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校。

北上途中发生了不少小插曲,司徒月棠向记者分享了旅途中一段最惊险的故事。“那会我和一位同学在火车站的餐厅吃早餐,没留意火车已经开动,我们赶忙跑出餐厅,顺着铁轨追赶火车。”所幸,火车刚起步时速度不快,司徒月棠和同伴成功拽住火车上的门把手,顺利进入了自己所在的车厢。

讲好普通话广东女娃的10张“纠正卡”

经过几天几夜的旅途颠簸,从广州应征入伍的54位“广东女娃”终于抵达了沈阳,被编入航中五班,学习“航空摄影测量”等专业。从祖国的南端来到北端,从“无米不成餐”的广东到顿顿大馒头或高粱米饭的东北,这群广东女娃对饮食、气候等生活习惯难免有些不适应。当地的老同志对新兵格外地照顾,司徒月棠说,“广东人习惯吃大米,而在沈阳更多的是吃高粱米,学校的老同志主动让出大米给我们吃。”

除了饮食关,这群广东兵还需要过语言关。为了纠正她们的口音,讲好普通话,学校的首长想出了一个妙招,给队里的广东兵每人发10张“纠正卡”,谁要是在交流时无意说了广东话,就会得到一张“纠正卡”,以示警醒。“结果到了月底,我收到的"纠正卡"是最多的。”司徒月棠笑着说,通过这种锻炼方式,自己慢慢地讲好了普通话。

乡音是一种天然的凝聚力,从地缘纽带上联结着她们每一个人。航中五班空前的团结友爱、遵守纪律,在军测建校史上传为佳话。1955年,航中五班全体学员以无可挑剔的优秀成绩完成了学业,并且全班都拿到毕业证书,没有一个人掉队,是总参测绘学院建校以来的首例。为此,学院特别授予她们集体三等功。司徒月棠因成绩优秀,还另外获得了奖学金。

立功受奖她转绘地图从未出错

毕业后,司徒月棠以无以复加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航空测绘事业当中,一心一意扎在航空测图内勤工作室。在学校近三年的高强度学习,让她储备了巨大能量。很快地,在总参测绘局航测队的她就由一名新手变成了主力军。

每天,月棠用精细的钢笔在图纸上转绘千头万绪的曲线和各种地形符号,她转绘过的众多地图中,从未出现过差错。组里有“难啃”的图,都交由她转绘。她常说:“地图是指挥员的眼睛,稍一不慎,就会给军队的行动带来困难和损失。”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她的事迹被刊登上了1956年10月的《解放军报》,被评为“工作精细的绘图技术员”。在司徒月棠的努力下,她的测绘作业率达到了200%,扭转了当时航测队作业率普遍低于50%的颓势,极大地振奋了士气与人心,因此立功受奖。

司徒月棠那一辈人非常谦和朴素,一旦谈及功绩,她总是谦虚地说:“我立功受奖,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这是我应当做的,也是对我业务水平的鼓励和鞭策。”在她看来,业务水平出众的原因无非就是几点——爱钻研、勤记笔记、及时总结经验,“所以能够不断提高。”

在总参测绘局,司徒月棠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同事的介绍下与同在测绘局的陈宝昆喜结连理。

时光流转,1976年,二人转业南下回到广州。虽然离开了心爱的测绘岗位,但司徒月棠的工作一直与绘图相关,无论是在自来水公司从事档案资料管理,还是1986年退休后在市房管局(现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留用发挥余热,都需要接触绘画与制图,“业务都是相通的,所以我干得很轻松。”

采访临近结束,司徒月棠端坐在客厅里,老伴陈叔叔微微躬身,在她的左胸口别上当年所获的金色勋章。金灿灿的勋章,见证的是流逝的芳华,更是光荣的岁月。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张英姿陈红艳■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黄闻禹■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林里

新闻推荐

开平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台

散布乡间的碉楼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赤坎古镇一景(吴就良摄)开平立园见证了华侨爱国爱乡之情。专题6月28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