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祠悠悠 根之所系

广州日报 2019-10-25 03:42

陈白沙祠。江门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外海五大祠内乡情展示馆的展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建广

“原来我们祖上有这么大的来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那种拼搏进取的精神,学习他们的爱国爱乡精神。”听完祠堂内关于家族历史的介绍,今年清明节期间从海外回到家乡参加江海区滘头祭祖活动的赵先生激动地说。

祠堂曾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中国人家族亲情“根”之所在。祠堂也因其讲究的建筑艺术,集中展示了工艺美术等中国传统文化。

在江门,经历过数百年的变迁如江门渔赵公祠这样的祠堂,如今仍保留有数百座。它们既有南北合流、庄重古朴的传统建筑风格的祠堂,也有中西合璧、风貌优雅的骑楼式建筑风格的祠堂,形成了丰富的祠堂文化。而作为中国侨都,江门的祠堂又多了一份情感寄托。

祠堂背后家国情浓

经过半年多的修葺,去年,位于江海区滘头的江门渔赵公祠举行了重光庆典,近千名来自滘头本地及海外宗亲前来参加重光仪式,祭拜先祖。

祠堂内的碑记记载,明朝洪武初年,宋太宗十三世孙赵宗道举家从会城东侯迁居滘头,650年来子孙繁衍昌盛,曾拥良田万亩,更借鉴宋都城布局村居,宗祠林立其中。江门渔赵公祠,则是明朝中期赵氏子孙为纪念赵宗道长子赵仲方而建。桑田沧海,物是人非。曾经的滘头随着城市化进程,已经不再是族谱乡图中那个被河流环绕的半封闭村落;但保留至今的“西京里”小牌楼等富有历史韵味的地名,仍诉说着赵氏定居滘头的历史和家国情怀。

族人赵国辉告诉记者,江门渔赵公祠是以赵仲方的绰号来命名,也有一番深意。“据祖辈讲,当年赵仲方在江门一带做卖鱼生意很有名气,人们就用"江门渔"来称呼他。”后人以他的绰号修建祠堂纪念他,也是对他那种进取精神的宣扬和继承。

从700多年前的宋代开始,中原的先民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岭南地区。他们不忘自己的根,祖祠中清楚记载族人来自哪里,形成了江门丰富的祠堂文化。

记者了解到,在江门,既有南北合流、庄重古朴的传统建筑风格的祠堂,也有中西合璧、风貌优雅的骑楼式建筑风格的祠堂,难以数计。在去年11月份举行的蓬江区第三届祠堂文化节启动仪式上,江门市蓬江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仅在蓬江区,就保留着200多座祠堂,有的祠堂已有5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位于蓬江区的潮连岛上曾建有136间祠堂,目前仍保留有68座。潮连的这些祠堂数量最多、密集度最高、形态最多样、保存最完好,构成了独特的“祠堂群”,是五邑地区古代宗族社会的“活化石”。而蓬江区杜阮镇坐落在各村的大小祠堂和庙宇共32间,其中祠堂有20多间,几乎是“一村一庙宇”“大姓一祠堂”。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宗亲热衷维修或利用祠堂。

祠堂是“根”联通古今中外

在江门地区有个特殊现象——“清明大过年”,每年清明祭祖时节成为海外华侨回乡的高峰。对于中国侨都江门来说,祠堂又多了一份情感寄托。

祖祠、祖屋、祖坟可谓侨乡根文化的三大载体,祖祠比祖屋、祖坟更重要,它维系的是整个姓氏、宗族的关系,范围更大、影响更大。已故侨乡文化专家、五邑大学教授梅伟强研究,相比北方,南方尤其是广府地区的人们,更加重视宗族祠堂的建设,广府地区的人们多数从北方迁徙而来,祠堂是他们对迁徙地的纪念,也是对宗亲、祖先的纪念,祠堂对他们来说意义很大;而且,有些人居住在海外,也要回来祭祖,或者在国外居住地建类似祠堂的“堂会”,也是对宗族先辈的纪念。可以说,祠堂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海外华人华侨的“根”。江门作为“中国侨都”,发挥侨文化的作用,呵护祠堂文化,留住侨乡文化的“根”意义深远。

“乡愁是维系广大侨胞与祖(籍)国情感相依的重要纽带,祖祠、祖坟、古村落等是重要的载体。我们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使广大侨胞和侨乡人民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第三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暨2017中国侨都(江门)华人嘉年华活动期间举办的侨乡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专题交流会上,时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现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如是说。

“祖祠是我们这些旅居海外儿女的情感寄托,我一定要回来看一看,了解先辈,了解我们的家族。”曾多次为江门市新会区罗坑镇林氏家庙重修捐资、旅居澳大利亚的石咀乡亲林永义说:“不仅我自己,我也会带动家人、身边的人,多回家乡,通过祖祠了解自己的先辈,了解自己的家乡,传承江门人爱国爱乡的情怀。”

传承乡土味留住乡愁

遍布江门五邑乡村的祠堂,不仅是同一宗族“根”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乡村文化的载体。

记者从江门市委宣传部了解到,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农村家风,挖掘侨乡丰富的农村祠堂文化资源,打造有历史记忆、侨乡特色、姓氏特点的农村乡土文化博物馆,近年来,江门市通过“祠堂文化示范工程”创建工作等,把祠堂作为载体,古为今用,“活化”祠堂。

“到这里读书,心里会觉得很平静,那种肃穆的氛围令人油然起敬,也少了点烦躁。”昨天,在江门蓬江区潮连街道办事处富岗大队图书室里看书的区先生说。这座图书室,正是由当地一个古老的祠堂改造而成。

记者在江门蓬江区采访了解到,像富岗大队图书室一样,在这里不少古老的祠堂经过“活化”修缮,或变身图书室,或变身文化活动中心,以新的身份焕发新机,也成为人们了解本地乡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为了宣传和挖掘蓬江区祠堂文化的丰富内涵,该区还开展了“发现之旅——最美祠堂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把文化旅游与体育相结合,让更多的人参与和认识祠堂的保护工作。

在历史的长河里,旅居海外的侨胞在江门修建祖屋,捐建学校、医院、桥梁等,留下了大量的华侨建筑,也留下丰富的历史地名。很多地名也因此和华侨有了关联,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现在和未来侨胞寻根问祖的寄托。

记者从江门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起实施的《江门市地名管理办法》中,专门设置了“江门侨乡历史地名保护”一章,侨乡历史地名保护将让海外侨胞在江门有一个“留得住乡愁”的地方。江门市将成立历史地名保护机制,列入江门侨乡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且仍在使用的地名不得更名;列入江门侨乡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但尚未使用的地名,按照地域就近优先启用,未被启用的,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护。

新闻推荐

双水镇规划打造“小冈香业小镇” 小冈香从传统制造业演化为文化产业

延续600多年的小冈香的传统制香技艺仍在传承。小冈香已经逐步演化为文化产业,本次博览会现场,上演了精彩的香道表演。循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