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榜样力量 勇担时代重任 先进事迹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把初心和使命铭刻在心,把忠诚和拼搏献给党和人民,这就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昨日举行的江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杨炳华、阮美兰、徐娜、严红丽、欧阳明和林治平夫妇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正是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的深刻内涵,给我们以精神的洗礼和奋进的力量。
只有坚守信仰、甘于奉献,才能实现平凡与伟大的成功“切换”;只有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当前,江门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千千万万个像杨炳华、阮美兰、徐娜、严红丽、欧阳明和林治平一样,甘于平凡、在岗爱岗、守岗有责的好党员、好干部。
传播榜样力量,勇担时代重任。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做起,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加快把江门市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贡献。
新会区会城街道北门社区党委书记杨炳华:
实干“三招”践初心创新服务赢民心
1989年,我从企业转到社区居委会工作,当时我的亲戚朋友很不理解,有的亲属还劝我说:“华仔,你傻了,这都是大姑大婶们做的事,干这一行没出息的?”但我认为,社区工作虽琐碎繁杂,但是关系到社区居民幸福安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干好这一行,在社区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0年来,回顾我的社区工作经历,我主要抓住了“三招”去做:
我的“第一招”,群众利益无小事。社区干的是“芝麻事”,谋的却是“民心计”,社区工作每天要面对的是这里屎管堵塞,那里排放废气,这边噪音拢民,那边路灯不亮等“琐碎事”,然而这都是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为将服务做得更加精准、精细,2013年我们建立了居民居家生活的“110”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服务”的方式解决居民生活的琐事、难事,比如家里的电器坏啦,电灯不亮啦,厕所塞啦。现在社区居民已经树立了“有困难找社区,有危难找警察”的观念。
我的“第二招”,精准帮扶弱势群体。北门社区是一个老社区,常住人口23000多人,有“三多”,老人多、下岗人员多,低收入人群多的特点。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舒困解难,是促进社区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根据服务对象类型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比如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康复站、结对子帮扶贫困户,针对下岗人员开展再就业培训并鼓励他们再就业。让弱势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我的“第三招”,党建引领创新服务。北门社区党组织有党员570多人,大部分是关停并转企业的离退休党员。为了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我们通过每季度举办一次老党员生日会,筹集党员互助基金帮扶困难党员。前年有一位组织关系刚迁入社区的老党员因病入院了,当我们到医院慰问她时,她当场就哭了,她说:“我党籍刚迁回来社区,没想到你们就来探望我,我非常感谢组织的关怀!”通过党内关爱工程,凝聚了党员的心,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高了起来。
江门市残疾人联合会综合科科长阮美兰:
当好残疾人的“娘家人”和“贴心人”
人活在世上,常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我就要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当好残疾人的“娘家人”和“贴心人”,用心去体会他们的困难,理解他们的诉求,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2004年8月9日,《江门日报》一篇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报道说,江门体校游泳健将李汉华因为一次意外,导致高位截瘫,在家里渡过了痛苦、绝望的6年。
当天下午,我就带着市残联康复医院的医生赶到鹤山市古劳镇汉华家中,把他接到江门市康复医院治疗。之后又积极推荐,把他送到了省残疾人游泳队,后来进入了国家队,最后汉华登上北京残奥会的冠军领奖台。
在一次次的走访中,我还遇见了因脑中风伴有类风湿、糖尿病瘫痪在床的娣姐。十几年来,她都是靠丈夫独立照顾,日渐年老以及沉重的药费和护理负担令这个家庭不堪重负。也遇见了遭遇儿子车祸离世打击、诱发中风瘫痪的邓伯,他家中拮据,买不起卫生护理用品,只能用布料代替,导致经常感染发烧。
为此,我们发起了“重度失禁残疾人支援计划”,累计募集善款70多万元,为245名贫困失禁残疾人带来了帮助。
近五年来,我还先后牵头组织了“光明列车白内障复明工程”“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等康复项目,为残疾人提供各类康复服务16万多例(人次),帮助他们不断改善身体功能。
2011年,我推动江门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江门市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制度,让近4500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得到生活照料、技能培训等服务,还在2013年创建了“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
39岁的唐氏综合征患者阿雄是阳光家园示范区首批受益人。我高兴地看到,以前在家里需要家人照顾的阿雄,现在可以像上班族一样,每天开心地到社区康园中心学习和活动,而且在我组织的残联公益读书会等活动中,也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与其说在17年的助残路上,我付出了很多,不如说我收获了很多。他们身残志坚,在各行各业发奋图强,书写着励志人生,给我的心灵带来深深地震撼、感动和启迪,同样成为我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开平市玲珑医院医生徐娜:
坚守在大山深处的“追梦人”
也许很多人都奇怪我为什么会选择玲珑医院?它远离开平市区30多公里,还要再辗转几公里山路才能到达的地方,几乎是与世隔绝。
但想到当时老院长说的“好儿女志在四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这里有苦有甜,也有美丽人生”,以及那一群特殊的“村民”充满渴望的眼神。我和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丈夫还是来了这里。
初到玲珑,地处深山,远离乡镇,非常不适应。医院的设备很简陋,只有听诊器和血压计,给老人们看病时,只能是靠自己仔细检查,反复询问,还得及时帮助麻风病人检查清理他们的溃疡。
在一次查房时,有位老人和我说:“徐医生,我知道你为我做了很多的事情,让我学会摄影,穿上好假肢,但是我们心中还有个愿望,就是想走出玲珑看看祖国大好河山,不知道可不可以?”他的这一请求撞击了我的心灵。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望。
这时候我想起有位老人说过:“听说我们玲珑离海边很近,但我们从来不知道真正的大海是什么样?真的海的另一边就是天空吗?”于是离我们最近的海边就成了计划出游的地点。2015年10月8日,我在自己的朋友圈发起了一份倡议书,当时我的内心即忐忑又期望能有人帮助。“这筹钱出去玩,会有人理吗?”谁知道短短几天我们就筹到了22000多元。
出游的那天,老人们高兴得像个孩子,捧起海水尝了尝,惊奇地叫:“海水真的是咸的!”看见他们的笑容,我觉得之前的付出值了。
2016年初,为了完成玲珑医院的三对老人婚姻梦想,我们于年初开始采集他们的爱情故事。集体婚礼活动当天来了400多人,大大小小的相机聚焦在玲珑的老人们身上。三对年迈的“新人”,感叹地说:“今天就像梦一样”。
“梦”!就因为他们有梦,所以当天迎来了圆梦的一刻。正如我们,也是因为有梦,才来到了这里追梦。15年前,我选择来玲珑医院工作,当时梦想是为了帮他们治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里每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15年,弹指一挥间,我把最好的青春挥洒在这里,“玲珑梦”,也一直在圆梦的路上。
江门市培英高中新疆部主任助理严红丽:
把每一个新疆班学生都当成自己孩子
新疆班的孩子,十多岁就来到江门,离家千里,气候、饮食都不习惯,他们就会想家,想爸爸妈妈,就会很焦虑。我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安慰他们,给他们鼓励,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江门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在学校有在家的感觉。
有个学生叫阿布来提,有一次他得了阑尾炎要住院做手术,医生让家长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名,但是他的家长在新疆啊!我就替他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整整一个星期,我每天上完课就匆匆赶到医院去陪他,将符合他口味的新疆饭菜送到他病床前。要出院了,孩子抓着我的手,只说了一句“您就是我的妈妈……”就泣不成声了。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到他就是我的孩子。
在我13年的教学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前年我去新疆家访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们从乌鲁木齐出发到新疆阿勒泰草原上的一个哈萨克同学的家,需要驱车十几个小时。他们家离县城都还有100多公里,通往他们家的路有大半是在悬崖边上,到了晚上路面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点了。
见面时学生的爸爸握着我们的手,非常激动,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况,也详细地跟家长汇报了孩子在江门学习生活的表现,学生的家长表示,再难也要把孩子教育成才,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临走时,孩子的妈妈紧紧抱着我,贴着我的脸哭着说“孩子交给你们,我们就放心了”。眼泪顺着她的脸颊流到了我的脸颊上,那一刻我也哭了,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家长对我们的信任,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有意义、责任重大。
这么多年来,我们新疆班的同学都考上了大学,大部分上了重点本科。他们毕业后,多数回到了新疆工作,为建设新疆、报效祖国出一份力,我们作为老师感到非常欣慰。
作为一名党员,我会坚守初心使命,完成好组织交给我的各项任务,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会继续把江门新疆班的教育工作做好,当好学生引路人。
海关系统首批援藏干部林治平、欧阳明夫妇:
赴藏建关十三年无怨无悔献忠诚
1959年,31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海关青年携手走进了西藏这片广袤而又贫瘠的大地,创建了西藏人民海关(后称拉萨海关)。在这31人中,有这么一对夫妇,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西藏一干就是13个年头,他们就是林治平、欧阳明夫妇。
时光回到60年前,当时,面对紧急调令的到来,让欧阳明和林治平的心情十分纠结,一方面是组织的信任,而另一方面是刚满2周岁的孩子和年迈体弱的父母。面对“大家”和“小家”的抉择,他们最终选择了前者。
欧阳明和林治平等4人被派往有“地狱之门”之称的聂拉木,一到樟木口岸,一行4人就积极投入到了聂拉木海关的建设过程中,没有房子自己盖,没有制度自己拟,林治平作为筹建小组的负责人,带领着筹建小组和当地的干部群众开始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巩固、从巩固到发展的创业历程。
在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帮助下,经过2年多的筹备,1962年5月10日,聂拉木海关正式成立并对外办公,林治平也成为了聂拉木海关的第一任关长。此后,在林治平、欧阳明夫妇和另外2名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聂拉木海关的工作稳步进行,日益完善,直至2015年尼泊尔“4·25”地震前,聂拉木海关业务量均处于拉萨海关关区首位,承担着该关90%以上的中尼贸易。
1972年,聂拉木海关各项工作均已步入正轨,组织考虑到林治平、欧阳明夫妇的家庭情况,将其2人调回到江门海关工作,自此,与家人历经13年的分别才正式宣告结束,在这13年里,林治平因为工作太忙从未离开过,只有欧阳明回家看望过父母和孩子一次。
一回到江门,林治平就被海关总署委以重任,担任江门海关副关长直至退休。他仍然秉持精益求精、克己奉公的工作态度,带领分管部门完成了多项海关改革业务,为江门海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欧阳明自西藏回来以后,一直在财务一线工作了17年,兢兢业业地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自己不平凡的功绩。两位老人的动人事迹,此前在海关内部知之甚少,他们如同张富清一样,从不宣扬,只是默默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着一件又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文字/肖开刚彭晓玲皇智尧图片/周华东
新闻推荐
外嫁女挑着客家盒萝回娘家。大家一起摆造型。娘家人摆出大阵仗,欢迎外嫁女。10月2日,鹤山市鹤城镇大芙蓉村100多位外嫁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