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服务体系守护“夕阳红” 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得、老有所乐
如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让老年人更好地养老?一直以来,新会区委、区政府都非常重视养老服务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工作部署,注重配齐人财物,在不断提升养老机构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的同时,持续改善服务质量,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满意度逐步提升。
近年来,新会区全面推进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各种养老新模式,不断完善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区养老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等平台,进一步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让新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得、老有所乐。
文/图
林润开刘倩张奕维任晓盈
老有所养
探索医养结合模式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窗明几净的楼房,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庭院里,绿植长势喜人,屋后流水潺潺,中庭各式锻炼器械设备完善……
这里不是景区,而是今年新建成的新会颐逸护老中心。这是一家集医疗、保健、康复、养老、休闲、安宁关怀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机构,是新会推行“医养结合”的生动注脚。梁永安88岁的母亲是这家新兴护老中心第一位入住的客人。“老人在这里能够享受到最好的居住环境和医疗服务,我们姐弟每天按时按点来陪她,大家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梁永安说。
根据新会区民政局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新会户籍人口76.41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6.4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1.57%,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和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需求逐渐成为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医养结合”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医疗改革新模式应运而生。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整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集医疗、护理、康复、生活照料、无障碍活动于一体的及时、便利、权威的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颐逸护老中心是新会探索“医养一体化发展模式”的范本。
“前院是陈经纶医院,后院是颐逸护老中心,老人身体如出现问题,只需多走几步就可以住进陈经纶医院住院部,医院的专业医护人员也可以在老人身体出现紧急情况时直接到护老中心为老人看病就诊,将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起来,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颐逸护老中心主任王志明向记者介绍道。医、养、护三个层面的结合,将老年人的生病就医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慢性病或康复期间的护理服务结合起来,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新会区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新会区养老中心将于年内投入运营。新会区养老中心是公建公营医养结合机构,委托新会区中医院管理,同时挂“新会区中医院葵湖分院”牌子。投入运营后,该养老中心将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模式,进一步提升新会区医疗养老服务水平,实现“护老与医疗结合”,确保“小病痛不出房、一般病不出楼、患重病住医院”,让老人度过幸福、安康的晚年,开启新会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时代。
老有所为
长者义工发挥余热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老有所为,为之而乐。10月7日,记者来到新会区志愿服务中心,莫秀桂等三位退休长者义工正在制作用于重阳义卖活动的手工装饰品,她们向记者展示了放置在展览柜上的塑料鲜花盆栽、纸巾盒、装饰品等义卖商品,“这些小物件都是我们一帮义工亲手制作的,很受大家欢迎”。
“从退休到现在,我的义工服务时长已有5900个小时,基本上一有空就来当志愿者。”莫秀桂今年63岁,参与了多个志愿服务活动,如学雷锋志愿服务站轮岗值班、义演活动后勤、物资补给、青少年教育等。回顾当义工的多年历程,许多陌生人的笑脸浮现在莫秀桂的脑海里。“我曾经用了三年时间跟进一位不肯读书的学生,在与他建立信任关系后,对他进行关怀鼓励,还时常带他一起当义工,带着他到贫困的地方,让他有所感悟,学习其他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段经历一直让莫秀桂引以为傲。在她的耐心帮助下,该名学生逐渐找回学习的乐趣,用功读书,目前已顺利毕业。
长者义工大有所为,除了参与派发宣传单、制作后勤物资等“常规工作”外,还会参加能充分发挥自身所长、所好的义演活动。记者在新会区志愿服务中心的排练厅看到,会城北门社区市民学校的演出队正进行紧张的舞蹈排练,为即将到来的多场义演活动作准备。据该校校长廖召娣介绍,义演队于2014年组建,队伍成员年龄在57岁至75岁不等,曾参加过区、街道等举办的大小演出多场,“义演队的成员在退休前大多没接触过音乐或舞蹈,大家从零开始,慢慢融入这个义演大家庭,通过艺术这一渠道,为更多人带来欢乐,这也是我们的初衷与追求”。廖召娣退休前曾任音乐教师37年,凭借自身的专业与热忱,让这支老年义演队焕发活力。
“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很快乐。”这是谈到收获时,长者义工们表露最多的一句心声。新会志愿服务直属总队队长梁瑞霞表示,长者义工的数量约占新会区义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积极性很高,会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做,尽心尽力做公益。“很感谢长者义工的付出,他们部分人还有手工、绘画、音乐、舞蹈等专业技能,是我们能顺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支持。”梁瑞霞说,平日里,志愿服务中心都能见到不少长者义工的身影,退休后的他们找到了能继续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平台,持续发挥余热。
老有所得
长者食堂成“新名片”
让老人吃饱吃好
周一至周六,每天上午约11点、下午约5点,家住会城北门社区的英姨会准时来到位于圭峰路42号附近的长者食堂就餐,这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北门社区的长者食堂刚投入运营时,我就开始在这里就餐,至今已有约6年时间。”英姨说,从她家去菜市场,来回要约40分钟,“长者食堂开办前,我每天都要为一日三餐发愁,现在走几步路就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而且每天都有新菜式,非常方便”。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一直是新会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记者从新会区民政局获悉,近年来,新会区重点从政策设计、要素投入、政社互动、链接资源等方面下功夫,精心编织了一张实用性强、辐射范围广、社会效益大的城乡养老服务网。
长者食堂正是这个服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会区养老工作的一张“新名片”。去年,中央电视台曾对新会区长者食堂的服务进行了重点报道。
新会区长者食堂采取“政府搭台建设、爱心企业(慈善机构)或个人资助、社区(农村)积极参与、社工机构运营”的模式运营,重点服务新会区户籍60周岁及以上特困、低保的长者及残疾、失能独居的长者。目前,新会区已经成功争取到维达慈善基金会、万胜皮制品有限公司、崖门镇商会、澳门新会睦洲同乡会等爱心企业和团体的大力支持。
“北园社区的长者食堂是新会区首家长者食堂,于2013年投入使用,由我们负责运营。”新会区彩虹社工中心总干事林美嫦介绍,社工除通过长者食堂为长者提供新鲜营养的饭菜外,还通过这一平台开展了诸如“老年人生日会”等一系列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时隔6年,新会区长者食堂的数量已经从1间增至21间,并逐步从城区覆盖至各乡镇地区,为老年人提供细致的服务、舒适的环境和新鲜营养的饭菜。
实现“老有所养”,新会区不仅仅在解决老年人“吃”方面上下功夫。近年来,新会区委、区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新会区“大民政”工作方案》《新会区建立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新会区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新会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9064”养老服务格局,为全区的养老服务网络搭建起了重要的“骨架”。目前,新会区已投入运营养老机构有23间,其中公办敬老院11间、民办养老机构12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1个;农村幸福院109个,全区共有各类养老床位6100多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7张。
老有所乐
“上大学”让老人变年轻
“我一直很喜欢唱歌,以前工作没有时间,没想到退休后还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真的要感谢新会老干大学这个平台。”日前,完成一场日常训练后,新会区老干部大学声乐研修班班长宋如宝竖起了大拇指。如今,每到上下课时间,新会区老干部大学都会人声鼎沸,充满欢声笑语。近五年来,新会区老干部大学已累计招生超10000人次,结业超1200人次,成为广东省内颇具规模、办学水平较高的县(区)级老年大学。
记者看到,新会区老干部大学声乐研修班的学员们大都已经五六十岁,却有着不输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他们歌声优美、身姿挺拔、容光焕发,脸上带着沉静而满足的微笑。“声乐研修班有62人,为了方便管理和日常练歌,班里除了班干部外,还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4个声部长。”陈毓健是声乐研修班的班主任,她表示,这个班的核心骨干团结在一起,共同担负管理好班集体的任务,使声乐研修班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在老干部大学学习歌唱让我们身心愉悦,收获了宝贵的友谊,还能为社会送去温暖和正能量。”学员们纷纷表示。
新会区老干部大学始办于1988年,目前拥有两个校区、两个分教点和一所社区分校,教学场地总面积超6000平方米,学校现有兼职任课教师105人,开设了现代科技文化、高雅艺术文化、体育健身文化、实用保健文化四大类课程,共27个学科81个教学班,合共2770多名学员。
区钜棠是新会区老干部大学曲艺班的学员,他笑着对记者说,来到学校学习,感觉人都年轻了,“唱歌可以使我心情愉快,所以我一直坚持着这个兴趣,在老干部大学,我可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也是我保持健康心态和身体的秘诀”。
一直以来,新会区老干部大学朝着“上规模,创优质”的办学目标,健全管理架构,创新办学模式,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水平和规模,为新会老年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关新闻
双水镇豪山村宴请长者欢庆佳节
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林润开)10月8日晚,双水镇豪山村内摆起了65席宴席,双水镇豪山村的长者前辈、热心厂企、白龙里乡亲代表共600多人齐聚一堂,开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敬老活动。据悉,这已是豪山村第21年举办重阳敬老活动。
目前,豪山村共有60周岁以上长者330人,另有149名长者居住在豪山村外。“每年重阳节前后,我们都会举行大型重阳敬老活动,邀请住在村里、村外的豪山长者一起参加围餐,并向他们介绍豪山村的发展情况。”豪山村党支部书记张炳辉介绍,豪山村的重阳敬老活动已经延续了21年,得到了很多热心企业和热心市民的支持,也体现了豪山村人热情、团结、和谐、敬老爱老的优良品格。
活动现场,张炳辉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豪山村近年的发展情况,并汇报了该村重修仲羽祖祠的情况。
据了解,自2015年开展幸福新农村建设至今,豪山村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挥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包括道路、水利、高标农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文物景点、张将军家庙及公共设施配套等建设项目,大大改善了村乡居住环境。
今年,豪山村积极发挥乡贤的作用,由豪山村公益联谊会牵头成立豪山村重修仲羽祖祠筹委会,对豪山村的祖祠进行重修,得到了广大乡亲的支持,目前已经募集资金约80万元,仲羽祖祠重修工作也即将启动。未来,重修后的仲羽祖祠,将成为豪山村的又一景点。
新闻推荐
城轨新会站前的“网红”花海美不胜收。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张奕维)繁花盛开、绿道延展的新会中心园林区在流光溢彩的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