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戏曲表演专业的大学生陈玮茵酷爱粤剧 愿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江门日报 2019-09-25 06:44

生于斯、长于斯的陈玮茵,希望未来为开平的粤剧文化事业发展出力。

1999年

每日上课、练琴,偶尔周末与同学约去逛逛街、看看电影,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戏剧系戏曲表演专业的大二学生陈玮茵同其他大学生一般,过着普通而又充实的大学校园生活。可平凡如她,内心却裹着一团炽热的火——“我希望自己以后能为弘扬粤剧出一份力。”在兴趣与理想的指引下,她选择前身是广东粤剧学校的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就读戏剧系的戏曲表演专业,由此深入学习粤剧文化,成为这株“南国红豆”中的一枝一叶,努力向阳而生。

自小受熏陶让她爱上粤剧

1999年10月,陈玮茵在开平市三埠街道新昌片区新安路出生。由于外公对民乐的喜好,陈玮茵自小便受着民乐的熏陶。在以民乐为特色的新安小学学习的经历,更培养了她对民乐的兴趣,从此获得民乐启蒙的她,便自觉走上了学习民乐的道路。之后,在长师中学音乐班学习声乐的同时,她亦不忘苦练扬琴,这为她如今在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扬琴作为粤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对唱腔起着重要的烘托作用。“我现在学习的比较特别的课是粤剧伴奏,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主要是学习如何为粤剧唱腔的人伴奏。”习练扬琴的她因而能凭借自己的民乐基础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自身的粤剧伴奏技能。

开平是个粤剧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在2002年更是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了“中国曲艺之乡”称号。从粤剧艺人行会组织八和会馆的创建人邝新华,到红派艺术的开创者红线女(邝健廉),开平粤剧名伶辈出,在为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更进一步丰厚了开平的粤剧文化氛围。陈玮茵了解到,“每天下午三点,新昌公园里都会有一班老人家组建"私伙局";之前暑假也有粤剧文艺晚会在水口举行。”陈玮茵生于斯,长于斯,不知不觉便也在这片滋养粤剧文化的宝地中“养”出了对粤剧的情与爱。

欣喜家乡变化愿为粤剧发展出力

对于开平的发展,陈玮茵抱有积极乐观的看法,“开平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近两年其变化尤为突出。平房变高楼,街道焕然一新。环城公路的出现,以先进的独塔斜拉技术造就的金山大桥的通车,减轻了交通压力。有着百年历史文化传统的赤坎古镇,也进入了改造阶段,目的是恢复古镇的历史风貌,修旧如旧,把赤坎开发成带有华侨风格的岭南小镇,带动特色村落全域旅游,从而弘扬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文化内涵,拉动开平经济更上一层楼。”

乘着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平不忘加大发展文化的力度。自从在大学学习了粤剧伴奏,陈玮茵便开始关注粤剧文化,愈加留意开平的粤剧发展状况。“今年春节我去参观了开平博物馆,便惊奇地发现里面有关于红线女的展品。某次课堂上,我欣赏过红线女的代表作品之一——《荔枝颂》。她的音色丰富、清脆,最后一句"卖荔枝",她借鉴花腔女高音,把"枝"字无限延伸,由强至弱,欲断还连,让人体会到她对荔枝的那份赞赏。仔细想想,作为红线女故乡的开平,怎么能让粤剧文化没落?”陈玮茵留意到,“开平这两年也有弘扬粤剧文化,大力开展相关的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去观看。从以前的三五好友在公园组"私伙局",到"红豆飘香进校园"的粤剧小戏专场,再到大型原创粤剧《司徒美堂》在开平市的上演,可见开平在这些年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惠民演出活动,为市民提供了越来越多感受艺术的机会,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粤曲文化活起来”。但由于粤剧市场所面临的困境,其受众多以老一辈人为主,“年轻一代喜欢粤剧的相对会少一点”。对此,陈玮茵“希望粤剧未来也能结合一下年轻一代的想法,推陈出新,让年轻一代也爱上粤剧文化,一起努力将粤剧文化传承下去”。

对于未来,陈玮茵打算毕业后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若有机会,希望可以为开平的粤剧文化事业发展出一份力”。

文/周佩琳

图/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董淑猛与妻子扎根玲珑医院十五年,为麻风病患者奉献青春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董淑猛为玲珑村的老人检查身体。董淑猛,江苏连云港人,2004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医学院皮肤性病防治专业。他与妻子徐娜背井离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