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小龙村和它的自来水故事

阳江日报 2019-09-23 08:51

[摘要]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自主建设引水工程解决生活用水难题——

时下,当一些偏远山区的乡村为通了自来水而高兴不已的时候,同样是偏远山区村的新洲镇小龙村,却早在1968年就喝上了“自来水”。据了解,小龙村是阳东区农村通自来水第一村。

村子曾一度深受用水之困

小龙村是新洲村的一条自然村,位于新洲镇东北面,坐落于阳东区沿海丘陵地带,三面环山,鹤山岭位于村子北面,村里人口84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大村。农耕时代,作为大山村,解决村民生活用水乃头等大事。小龙村开基建村时,建村的构思者有远见,在村子的村头、村背和村子前面大闸口外共开挖了三口水井,基本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然而,随着村子规模地不断壮大、人口的不断增加,三口水井每天的出水量,渐渐不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用水需要,每天早上和晚上,水井边村民排队挑水的现象成为常态。特别是遇上旱季,井里出水量锐减,井水供不应求。为了挑到水,很多时候,村民天未亮就得赶早起床挑水。有时候,井里只剩余井底有点水,村民就下到井底,将剩余的井水一壳一壳舀进桶里。井里实在无水可打了,一些村民只好到村前很远的水沟挑水,或到村背鹤山岭的山坑里挑水。

村民生活用水的困难,如大石压在村民心头上,村民每天的时间和精力,要耗费不少在找水挑水上。逢上旱季,村民无水使用的矛盾更加突出,生活和劳作都受到严重影响。今年80多岁的冯方意,提起当年的用水之艰苦,至今也无限感慨:“那时我们的生活用水真的贵如油呀!”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严重的用水困难,让村民苦不堪言,每天工余时间,村民就聚集在村中的巷平、钟楼及村头巷尾,诉说生活用水的困难和痛苦,议论解决生活用水的意见和建议。一些村民因看不到解决生活用水问题的希望,甚至萌生搬迁移居的打算。

51年前引山水入村

1968年,村民生活用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了,彻底解决村民生活用水问题迫在眉睫。不少村民认为,离村600多米远的鹤山岭,山高林密,水源充足且清洁卫生。若将山水引入村中,可彻底解决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当时,村子分为四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的领头人和村里那些德高望重的村民都认为从鹤山岭引水进村,可解决村民生活用水问题。于是,村里立即从各个生产队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并委托当时有做水工经验的村民冯方均牵头,对从鹤山岭引水工程进行深入调研。冯方均和他的工作组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设计出了引水进村的方案,村里以生产队为单位,全民集资,并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土法上马、土法建设引水工程。他们在鹤山岭离村较近、水量较大的一处小山坑砌建了一个蓄水池,用瓦筒、水泥筒铺设了600多米长引水管道,直接通到村子后面的碉楼附近的一块空地,用大石砌建了一个3米高的水塔,水塔下设有一个大水龙头。引水管和水塔建好后,鹤山岭山坑里蓄水池的水直接流过来,储在水塔里,村民用水时,挑着水桶来到水塔下,拧开水龙头,干净卫生的山水便汩汩地流出来。

鹤山岭引水工程第一次圆了小龙村的“自来水”梦。虽然,当时只是将山坑水直接引到村子里,并非是今天真正意义上的自来水,但却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难的问题。通水那几天,村里好像过节一样。村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山村里群众挑水不用去水井,成了一件新鲜的事儿,在当地传为美谈。然而,由于瓦筒易碎,水泥管易风化,引水管道使用几年后,瓦筒与瓦筒之间、与水泥筒之间多处出现破损,渗漏情况严重;石砌水塔也因建设时赶工,质量把握得不好,出现渗漏现象,水渗入附近的几间民房,引起村民不满。同时,由于是从山上简单蓄水直接引水,村里的“自来水”很多时候只能听天由命:逢上天旱,水量就会减少,村民用水一样受影响;遇上雨天发洪涝,水就会浑浊。为避免引水工程看天用水,村里经过集思广益,在1973年,村里从新洲圩聘请来有做水工经验的莫焱初,到村里牵头组织人员对引水工程进行维修,对部分管道走向进行调整,对破裂破损的瓦筒、水泥筒进行置换、修补;对石砌水塔进行移地改建,在石砌水塔后面30多米远的一块空地上,村民花了十多天时间,用水泥建了一个高达7米的大水塔;对山上的蓄水池也相应进行了改造和维护。这样,村里完成对“自来水”的第二次改造建设。

多次改造成就阳东农村自来水第一村

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政府有农村水改政策。村里一班人积极作为,立即抽调人员,组织材料,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对村子里自来水进行改造,获得上级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上级水利部门派来干部和工程师,指导村里进行自来水引水工程改造。村里委托莫焱初继续牵头,从1992年底开始对村子里的自来水工程进行全面改造。村里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筹措了10多万元,对鹤山岭山坑里的蓄水池进行改造,建设了过滤池、冲洗池和净水池各一个,形成一个完整的引水、蓄水系统,彻底改变了村里自来水听天由命的现象;派人到广州无缝钢管厂购买钢管,村里组织人员加工安装,将从鹤山岭进村的管道改为大钢管,避免和减少了在引水中出现渗漏的现象;用小钢管从水塔将自来水引入到各家各户。这是村里第三次对引水工程进行改造建设,花了半年时间,将水直接引入到各家各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来水,小龙村成为阳东区农村自来水第一村。

到2016年,小龙村的自来水运行了20多年,当年那些坚固的钢管水淋日晒,很多出现了腐蚀破损,渗漏现象严重;进户的小钢管也有不少发生锈蚀,影响用水质量。为解决水管腐蚀生锈和自来水渗漏问题,村里对自来水引水工程进行了第四次改造:利用开发建设的补偿款,将引水的钢管和入户的小钢管,全部改为塑料管。小龙村是一个山村。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山村一样,村民同样经历生活用水困难的干扰。难能可贵的是,小龙村的群众没有怨天尤人、听天由命,也没有等靠要,而是积极作为,想方设法挖潜,自力更生,土法上马,闯出了一条山区乡村自主解决生活用水、自主建设自来水的路子。

文/图 吴建光

图:今日小龙村。

新闻推荐

“品质侨都 全民共享”演讲比赛决赛举行 讲好质量故事 形成工作合力

昨日,江门市2019年“质量月”系列活动“品质侨都全民共享”演讲比赛决赛在江门日报社演播厅举行。市质量强市活动领导小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