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临近 文史专家现身解读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价值:游径寻踪品读湾区千年文化根脉
中秋假期刚过,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又让人追寻“诗和远方”的心,再一次跃跃欲试起来。在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正在建设的4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将为市民出行提供全新选择。
今年5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年内建成首批4条文化遗产游径,分别是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和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
记者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4条游径目前已完成价值挖掘和初步空间规划,正在进行标识体系建设,将在年底前陆续向公众推出。今年以来,广东多地也陆续推出多条文化主题游径。未来两年,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近代西学东渐文化遗产游径、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径(美食、民俗)、历史文化街区游径等线路,也将陆续加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行列。
国庆小长假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重要史迹点,专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多位专家,为读者率先披露游径设计亮点,并提供假期文旅出行指引。
“露天博物馆”诉说湾区历史记忆
深入人称中山“绿肺”的五桂山腹地,记者一行踏着被雨水冲刷过的陡峭青石路,拾阶而上。石莹桥路界址碑、云迳寺茶亭、通衢土地庙等古驿道遗存逐一进入视线。这就是绵延70多公里、有“中山丝绸之路”或“香山茶马古道”美誉的“岐澳古道”。
岐澳古道联系着中山石岐和澳门两地。中山市党史办原主任郭昉凌介绍,这里曾经是清代广东政府管理海防、管辖澳门的重要通道,也是岭南居民前往澳门经商、参与海外贸易的必经之路。
百多年来,岐澳古道不仅发挥物资运输、贸易往来的功能,也是国人“开眼看世界”为数不多的几条通道之一:郑观应、张文湛等先贤志士,从这里走向世界,求知探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香山革命志士,走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之路;陈芳、容闳、唐延枢等爱国实干家,在这里开创实业、建设家园。
岐澳古道见证着中华文明走向海洋的曲折探索,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尊严。史料记载,虎门销烟后,鸦片贩子利用澳门抵抗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闻讯下令封锁澳门,率员经过岐澳古道前往澳门巡视。一条古道,让粤澳两地共同的湾区记忆走到了一起。
经过修缮开发,岐澳古道已成为市民行山健身、探幽访古的绝佳之选。“文化遗产不只有那些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湾区城市里同样充满历史记忆。”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二所副所长徐涵说,“如果说南粤古驿道的开发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文化遗产游径的打造就是将史迹点变成"露天博物馆",让湾区人读懂大湾区的历史故事,从而唤起文化自信和区域认同感。”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告诉记者,今年打造的首批4条游径背后,都能找到三地相通的文化记忆。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体现尤为突出:中山是伟人故里,香港、澳门分别是孙中山求学、行医之处,广州是他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据点……伟人足迹遍及湾区,成为粤港澳三地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多年前,香港就以香港大学为起点,沿般咸道至德己立街为终点,修葺了一条“孙中山史迹径”,全程15站,每站设立纪念牌,以叙述史实的方式,串联孙中山在香港的活动地点及革命故事。
为打造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对省内孙中山相关史迹点进行梳理,目前共发现233处文化遗产资源点,经过价值分析共有71处获得推荐。目前,中山市正根据孙中山“出生和成长环境”“早期革命活动”“荣归故里”三条线索,对相关史迹点进行梳理。
遗址“讲故事”激发老城“新活力”
针对4条文化遗产游径的不同特色,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参考欧洲文化线路区域型、线型、散点型三种组织框架模式进行规划: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采用散点型模式,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采用区域(廊道)型模式,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和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则采用线型模式。
海上丝绸之路与南粤古驿道同属“线型文化遗产”。作为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来从未关闭的“南大门”,广州海丝史迹点最为丰富,多达28处,其中超过一半都是坐落在中心城区的古建筑或古文化遗址,既有光孝寺、怀圣寺光塔、海幢寺等外来宗教入华传播的遗迹,也有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等舶来品出土遗址与墓葬。
位于广州海珠区的黄埔古港,自宋代以来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依港而建的黄埔古村,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虽已不复存在,但这里却保留着岭南乡村生活的独特气息。古村里的麻石街、镬耳墙、古祠堂依旧诉说着“夷舟蚁泊”的传奇,多样化和保存完整的古建筑让这里堪称“广府民居博物馆”,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
在澳门,大炮台、大三巴牌坊等大部分与海丝相关的法定古迹,集中分布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范围内。“粤港澳大湾区许多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都散落在老城区。文化遗产游径的打造将成为改善老城区空间品质的一大契机。”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研究推广部部长郑宇认为,利用游径展现史迹点文化内涵,找出“城市记忆点”,有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有关部门统计,广州96%的历史文化街区、70%的历史建筑都集中在老城区。“酒香也怕巷子深”,尽管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年来却因分布零散而识别度不高,文化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展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的启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穿越上下两千年,追忆古今羊城事”为主线,将最能体现“广州味道”的“文化散点”串珠成链,策划打造不同主题的9条历史文化步道。
年内,广州还将该路段东延至海心沙,重点打造长10公里、总面积约320公顷的“珠水丝路文化长廊”,以珠江为纽带挖掘珠江水系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街区保护和修缮工作也将同步推进,以丰富体验内容,提升城市街道活力。
游径选点体现近年考古新发现
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路途长、支线多,而广东在“南海航线”上的地位、作用均很突出,留下丰富的水下遗存。随着近年考古工作的推进,许多散落在漫长海岸线的海丝遗迹,也被列入文化遗产游径的史迹点。
大洲湾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台山上川岛北侧,去年年初刚刚落成。博物馆两层高的木楼如同巨型保护罩将近百平方米的海滩围住。馆内的玻璃地面下陈列着从大洲湾发掘出的瓷器碎片。这些大大小小的古代外销瓷碎片,也给当地留下一个美丽的名字——“花碗坪”。
然而,在2002年以前,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些瓷片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直到考古人员从瓷片的纹样发现它们的“身份”,它们都来自葡萄牙的定制瓷。这证明早在明代正德年间,上川岛就已成为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重要贸易岛。
“花碗坪”在2014年被正式命名为大洲湾遗址。这里作为南粤古驿道和海上丝绸之路交会点的特殊意义,也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如今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与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都绕不开的史迹点。
南粤古驿道近年不少考古发现成果也体现在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的选点中。与大洲湾遗址一样,肇庆古城驿道遗址也在去年底被列为15处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之一。两年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肇庆古城墙遗址朝天门、南熏门、景星门开展了考古发掘。随着从汉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种陶器、瓷器、玉器、石器、铜器等重见天日,肇庆古城各时期道路资料的空白也得到填补。
除考古上的新发现外,文化遗产游径规划对现有史迹点的价值也进行重新梳理。清末民初,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广州东山新河浦一带成为海外华侨定居开发的热点,也形成侨房最为集中的民居街区,以春园、逵园、简园、明园、隅园“五大侨园”最为人所熟知。
“广东很多近现代名人都有华侨背景,也曾在新河浦居住。”曹劲说。比如,“简园”的主人简琴石是著名书法篆刻家,有“甲骨文入印第一人”之誉。著名作家秦牧的旧居就在启明二马路2号,是东山地区民国建筑群中代表性的归侨名人旧居,但却长期不为游客所了解。除秦牧旧居外,冯如、张弼士、陈芳、容闳、陈宜禧等著名华侨和重要侨领的故居或墓地,都通过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的发掘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每一个史迹点都见证着华侨华人艰苦奋斗、建设家园、实业救国的历史。如今,游径的串联又将前人留下的足迹活化成后人的精神动能。中山市正在将“四大百货公司”创始人留下的侨房,连同曹边、沙涌、寮后等保护完善、自然环境良好的古村落,整合中山詹园等现有的旅游景区,面向华人华侨与粤港澳青少年开发寻根探古、游学体验等特色线路产品。
(据南方日报)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陈方欢)日前,台山市召开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专题会议。台山市委副书记、市长谢少谋出席会议并讲话,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