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兵组成好搭档 “永不下岗的放映队”

江门日报 2019-09-03 07:42

梁国宁(左)和黄国稳(右)从车上搬下放映设备,准备为村民放映电影。

□文/图胡涛毕松杰

夜幕中的一束光,直接照亮了僻静的村落。8月25日晚,台山海宴镇肖美村村头的空地上,乡亲们或坐或站,屏气凝神,目光盯着一个方向,那就是幕布——精彩的电影正在播放。电影放映机的背后,是一对两鬓泛白的老搭档,是他们为大家播放电影。

这对老搭档,一位叫梁国宁,63岁,另一位叫黄国稳,68岁,他们两个都是老兵。这对年过花甲的搭档,构成了台山海宴镇电影放映队的“独特标签”。他们的足迹遍布海宴镇,就像是移动的“露天电影院”,给村民带去了欢乐和笑声,被称为“永不下岗的放映队”。

踏上放映公益电影之路

1975年,高中毕业的梁国宁,第一份职业是老师。在哥哥的影响下,加上自身“男儿志在四方”的胆识,便立志报效祖国,投身空军部队。后来因为擅长书法和写作,便兼顾部队文化、宣传、教育工作。

1981年,梁国宁退伍后回到了家乡。那时候,《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电影深受大家喜欢,梁国宁被深深地吸引了。1991年,梁国宁果断承租了一家影剧院,从事电影放映工作,为此还专门考取了放映证。“那时候看电影座无虚席,光在台山就有30多家影剧院。”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闭路电视异军突起,电影行业进入低谷期,台山的影剧院陆续倒闭,只剩了两家。越来越多的电影放映员纷纷转行,电影寒冬的难题摆在了梁国宁的面前。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提出农村电影“2131”工程,由财政补贴,实现21世纪初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梁国宁的“电影梦”也出现了转机,可新的难题再次出现:重新购买一套便携式电影放映机费用高达5万元,这对于当时正供着两个孩子读大学的梁国宁而言,无疑是笔庞大的支出。“我犹豫了很久,但当我得知其他镇都有放映队,唯独我们海宴镇没有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买!”尽管时隔多年,当过兵的梁国宁的语气还是那般坚定。

2000年,梁国宁正式踏上放映公益电影之路。白天的他,经营着自己的小店;晚上简单吃过饭后,便扛上机器匆匆出门。这一放,就是近20年的光阴。而黄国稳于1971年入伍,1978年退伍后被分配到地方文化站工作。1997年,黄国稳离职,直到3年前,梁国宁的搭档移居香港,黄国稳正式加入了梁国宁的放映队伍。

“差不多每个自然村都去过”

梁国宁的电影放映队都是利用晚上个人休息时间。在军队历练过的梁国宁时间观念特别重,去一趟稍微远一点的南丰下围村,梁国宁很早就会从家里出发,并力争提前半小时到达目的地。这些年来,放映电影超过5000场。

由于大多数村散布在田野、山间和海边,夏天的炎热和蚊虫叮咬非常严重,为此,梁国宁会随身携带一个电风扇,驱赶炎热和蚊虫。问起苦不苦时,梁国宁笑道:“在部队都习惯了。”而且刚放电影的几年,由于没有水泥路,下过雨寸步难行。“那种沙土路很难走,到处坑洼积水,而且道路很窄,三轮车走得慢,普通的村庄都要大半个小时。”梁国宁表示。

“海宴镇一共有23个村委会,基本每年一半的时间里,我们都穿梭在各个村落里,差不多每个自然村我们都去过。多年的来往中,我们和大多数村民早已熟络,甚至可以说是如同家人。”梁国宁说。

为了能够让大家看到好的电影效果,从军队锻炼出的负责态度,让梁国宁和黄国稳没有简单找个墙壁敷衍了事,而是专门制作了大铁架,选择最佳位置挂上幕布。随后在荧幕中央位置,迈着正步走十二步。“放映机和幕布的距离正好是十二步。”梁国宁说。万事俱备,两人便会打开音响,然后和附近的村民拉家常,静待其余的村民到来。

由于目前海宴镇只剩他们一支放映队,一个村每月只能轮到一次,加上村民们反映只放一场电影不过瘾,梁国宁和黄国稳便决定一次放映两部电影。但这也意味着他们往往需要晚上11点多才能回到家中。家人更是担心他们的安危,想要制止,但都被他们拒绝了。

“梁叔和黄叔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是很熟悉的人了,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并不容易。这个露天电影院让我们大家聚集到了一块,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孩子们也玩得很开心,能学习到不少知识。”海宴镇海侨区南丰下围村村民李艺璇说。

8月25日晚,他们在肖美村放映了《三个俘虏兵》和《战斧行动》两部电影。梁国宁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放电影,还可以为更多村民带去新政策或者一些新技能。

当天晚上,梁国宁播放了宣传片段——台山市征兵宣传片。“平常的内容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防火、版权保护、扫黑除恶,以及一些杀虫、种植等科教片段。”梁国宁表示。

新闻推荐

法院打响秋季执行攻势“第一枪” 重拳打击拒不履行和逃避执行等行为

江门日报讯(记者/陈方欢通讯员/邓颖琪何奎)8月21日,台山市人民法院召开执行动员大会,强势开展秋季执行攻势专项活动。当天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