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台山的胡蜂生态园,彪悍的胡蜂对各种害虫大开杀戒,让农作物产量噌噌噌往上增 “杀人蜂”变成“守护神”
汪景安在观察茶林试验基地里的胡蜂
胡蜂除虫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国辉
实习生 赵乐群
“嗡嗡……嗡嗡……”江门台山市端芬镇,在当地村民葛中礼种植的百亩茶林中,陆续有尾指大小的胡蜂从四面八方高速飞向散布在茶林周围的10多个蜂箱,在蜂箱门口小范围盘旋后飞入蜂巢。它们的触角下方,衔着一只只被蜇晕或被剥壳的虫子。
这些令人害怕的“杀人蜂”,如今却成为了这片茶林的“守护神”,保护有机茶叶不被茶尺蠖等虫害咬食。
同样的“守护”,在李宗懋位于开平的300亩有机菜园中,也已试验了三年,从刚开始时害怕、抵触,变成了习以为常、相安无事。将胡蜂引入自家菜园后,李宗懋种植的有机瓜果、蔬菜产量噌噌噌往上增,令人头痛的瓜实蝇、菜青虫也明显减少。
这些胡蜂来自佛山人汪景安在台山寻皇村打造的胡蜂生态园。2013年,汪景安将胡蜂养殖技术从云南引入台山后,就陆续开始了胡蜂除虫技术的试验和改进,获得了数十件发明专利。如今,胡蜂除虫的试验地已延伸至广东、广西、贵州等多个地区的有机作物和生态林地中,成为生物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探索之一。
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韩诗畴认为,随着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防治的应用在农林业发展中也越来越重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中,应考虑在现代农业园区、水源保护区等地方加大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
A菜地茶林请来了“杀人蜂”
7月9日下午5时多,虽然已近黄昏,但葛中礼种植的130多亩茶林中,辛勤的胡蜂却仍在劳作。蹲在距离蜂箱两米处的茶树旁,陆续有胡蜂从耳边笔直、高速地飞回蜂箱,也有胡蜂从蜂箱中飞出去觅食。
这是汪景安养殖的胡蜂被请来这片茶林的第二周。种了30年茶,葛中礼第一次采用这种方式为自家茶林除虫。
“效果很好!”葛中礼脸上挂满笑容,他抓起茶树上方的嫩叶说,“你看这叶子,绿油油的,多滑亮,没有被虫子咬。”他又抓起之前被虫子咬烂了的叶子,“你看之前被虫子咬过的,裂开好几个洞,惨不忍睹!”
葛中礼的茶林每个月可以产出200多斤茶叶,一年有将近1吨多的产量,他的茶叶销路颇广,被经销商销往茂名、香港以及珠三角地区,甚至远至加拿大。按照70元/斤左右的批发价格,他每月有将近15000元的收入,但成本就要占将近一半。这其中,除虫费用是最主要的成本之一。
葛中礼给羊城晚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引入胡蜂之前,他的茶林采用人工除虫,每个月要请5-10名工人,成本四五千元,而利用胡蜂除虫,一年仅一万多元成本,平均每个月只需要1000多元,几乎可以省去3/4的成本。
长年以来,葛中礼与妻子一直发愁130多亩茶林“管不过来”,如今,最耗时耗力的除虫有了胡蜂的加入变得省钱又省力,他已计划着年底继续扩大茶叶种植。
寻皇村胡蜂生态园养殖的胡蜂,也被请到了开平种植户李宗懋的300多亩有机菜园里。从2017年开始,胡蜂除虫的试验已经在他的菜地里试验了三年。
李宗懋的有机菜园里,种植着苦瓜、西瓜、黄瓜、茄瓜等作物,还有各种水果,长年以来深受果实蝇、菜青虫等虫害的侵扰。在此之前,他一直采用除虫灯加生物农药的方式进行除虫,但仅能消灭不到一半左右的害虫。
“尤其是瓜实蝇这类虫害,通常是我们用了生物农药以后,过两天又卷土重来了。”李宗懋说,引入胡蜂后,除虫效果达到了近80%。如果天气给力的情况下,产量就能实现不小的增长。
如今,李宗懋的菜园里,已装有20多个蜂箱。比较怕虫害的苦瓜、丝瓜等菜地,每隔两亩地就装有一个蜂箱。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今年雨水较多,虫害也比较严重,杀虫压力也随之加大。
“蜂箱刚搬过来的时候,每个蜂箱有七八十只胡蜂,随着胡蜂的繁殖,现在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我们也不敢打开蜂箱去数。”李宗懋说。
“每一窝是一个蜂巢,蜂巢前期大概有60到80只蜂,由于它一直发展繁殖,到了后期大概有两三千只蜂。”台山胡蜂生态产业基地负责人汪景安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B“胡蜂除虫”的
台山试验
汪景安与胡蜂的结缘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2013年,一直在佛山南海开工厂的他希望拥有自己种植的有机果园,无意中了解到胡蜂这一物种是许多害虫的天敌,于是产生了将胡蜂引入到有机作物害虫防治中的想法。
为此,汪景安跑到云南,向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食用药用昆虫研究所的郭云胶教授学习了三个月的胡蜂养殖技术。2014年,他就在台山设立了胡蜂养殖基地,创立了广东互信生物科技公司,进行胡蜂除虫试验。
刚将胡蜂养殖技术引入广东,汪景安就遇到了难题:到了年底,新一代出生的蜂王都必须“越冬”(冬眠),春天才会苏醒并进行繁殖。而由于广东的冬天温度仍比较高,当温度超过18摄氏度时,已进入越冬期的蜂王就会苏醒。几次下来,蜂王就会被折腾死了。
为此,汪景安和郭云胶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胡蜂安置在温度低于18摄氏度的空调房内,利用恒温恒湿的环境,帮助蜂王越冬。
汪景安告诉记者,作为杂食性昆虫,胡蜂的捕食对象广泛,它们的嚼吸式口器可以捕食昆虫的卵、幼虫、蛹、成虫,咬食多种动物的新鲜瘦肉,舔食植物的花蜜、树汁和成熟水果果汁,甚至是捕杀与自己同一族群的蜜蜂。胡蜂的“杂食性”这一特性,极大迎合了农业除虫的需求。根据他的发现,一只职蜂在20分钟内大约可捉回5只害虫。
胡蜂“杀人蜂”的名号并不是虚有其名,被胡蜂尾端的有毒螯针蜇后,轻则皮肤红肿,感到疼痛,重则有休克死亡的风险。
在国内,被野外胡蜂蜇死人的案例几乎每年都有,这也让汪景安的“胡蜂杀虫”试验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在茶园、菜地试验合作时,也成为种植者开始时普遍抵触和抗拒的缘由。
“它蜇人的速度非常迅速,只要你稍微显露出一些攻击性,它马上就会过来,蜇人的过程大概就一秒钟的时间。”汪景安说,事实上,在捕捉食物时,只要不对其发起攻击,胡蜂通常也不会主动攻击人。
为了解决胡蜂蜂箱移动时面临的“被蜇”危险,汪景安与郭云胶发明了可移动的诱导式胡蜂除虫技术,利用胡蜂的归巢习惯,将蜂箱移动运送到需要除虫的农地,还发明了专业的胡蜂防护服。
如今,在李宗懋和葛中礼等合作试验的基地,种植者们也从刚开始时的害怕、抵触,变得习以为常,与地里劳作的胡蜂相安无事。
C生物防治的生态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试验成熟,汪景安创办的互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拥有二十多项专利,涉及养殖、技术应用以及蜂产品开发等。
近年来,他积极向外开展合作,进一步推广“胡蜂除虫”技术,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均有不同的试验基地。如今,所有基地的蜂窝加起来,已达两三千窝。
在汪景安看来,“胡蜂除虫”具有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这种方式不是只处理这几十亩几百亩的地,还可以把周边区域的虫害都控制下来,恢复到一个允许的范围内。”
胡蜂不仅可以除虫,蜂蛹、蜂毒都是宝,可以创造额外收益,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一窝蜂大概能每次可以取十斤蜂蛹和十克蜂毒,一年就可以创造几千元的价值,这也可以大大减少用户的成本。”
从事寄生蜂等生物防治研究30多年的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韩诗畴研究员认为,“胡蜂除虫”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因未能解决大量繁殖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应用和推广。如今,解决了人工养殖、移动等技术问题之后重新应用于农林害虫生物防治,是一种新的探索。
他认为,胡蜂捕食量大、飞行覆盖范围广,还具有传粉的特性,除无法捕食红蜘蛛、粉虱等体型较小的昆虫,除虫本领强大。但“胡蜂除虫”的推广要着重考虑安全问题,针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
“应用中必须要做好防护,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做好警告提示,备好防护服和解蜂毒的药物。”此外,因胡蜂具有对蜜蜂很强攻击性,移殖胡蜂除虫时,应避免对蜜蜂养殖的影响。韩诗畴表示,“胡蜂除虫”可应用于温棚等非开放式的农业种植以及较为偏远的茶林、生态林地中。
“当然,仅仅使用胡蜂除虫这种生物防治手段恐怕还是难以达到效果,需要配合除虫灯、生物农药等多种防治手段才能发挥更显著作用。”
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类似于“胡蜂除虫”的生物防治在农药大规模使用之前,是作物防虫害的主要手段。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珠三角地区大面积甘蔗种植,容易受到螟虫为害,就曾大量使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还有,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等生物防治手段,此外瓢虫、螳螂等天敌昆虫,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作物的生物防治中。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有机食品需求的日益增加,生物防治的手段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韩诗畴认为,生物防治的应用与发展应该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可以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水源保护区等地方加大生物防治的推广。
如今,胡蜂生态园已与广东省农科院、广西林科院以及中山大学药学院等建立合作,成为国内胡蜂产业的重要产学研基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胡蜂养殖行业人士,人工诱导胡蜂除虫的方法,也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农业科技节目多次前来拍摄报道。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区景常通讯员/林华立)据台山市气象局预报,7月11日,有阵雨或雷阵雨;7月12-13日,雨水减弱,有短时阵雨;展望从7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