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邓锡康: 传承龙舟文化数十载
美丽的礼乐张围河畔,波光粼粼。一群手拿着木桨、光着脚、肤色黝黑的汉子正在备战即将在家门口举行的龙舟赛,而在他们旁边站着一个老人,正对队员的动作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个老人叫邓锡康,今年83岁,是礼乐龙舟代表性传承人,在每年的龙舟训练中,邓锡康都会站在岸上观察或亲自上船,纠正扒丁的动作,使龙舟划起来更加轻巧、快捷。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朱磊磊
年少结缘的龙舟情
“年轻人喜欢龙舟是好事,虽然我现在老了,扒不动了,但还是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康伯耳不聋眼不花,一谈起龙舟更是滔滔不绝。他已经和龙舟打了近70年交道,熟知礼乐龙舟的历史、风俗和大大小小的掌故,可以说,龙舟已经成为老人生命的一部分。
礼乐龙舟竞渡历史悠久,以龙舟为媒,联络村与村之间的感情,是一直以来的传统,端午节扒龙舟同样是乌纱村多年不变的习俗,康伯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小时候看大人划龙舟,特别热闹,我们就跟着去看,缠着长辈学习、模仿。”作为土生土长的礼乐人,康伯对龙舟有种与生俱来的好感,年幼时就坐上了龙舟,跟在村里的师傅旁敲锣打鼓、起号子,为扒丁们加油鼓劲。
康伯第一次参加龙舟赛是在13岁时,随后依靠自己过硬的身体素质以及踏实勤奋的态度,很快就从扒丁做到了舵手。“那时候能成为一名扒丁可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而舵手更是要坊里的威望人物才能胜任。”康伯不无骄傲地说。
回想起当年,康伯脸上挂满了笑容,还拿出自己珍藏的一张照片,上面是年轻的康伯与两个同伴的合影,“这是1987年我们用红桡龙舟得到头名时拍的照片,上面三个人现在全都退休咯。”康伯说。1993年,康伯选择了“退役”,那一年他56岁。数十年的舵手经历,使他成为乌纱村乃至礼乐龙舟史上的“高龄”舵手,同时也成了礼乐街稳坐舵手位置年限较长的一个。不过对康伯而言,他与龙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龙舟情结代代传
“退役”后,康伯当起了教练,龙舟仍然是他的精神寄托。2007年,礼乐龙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康伯的名字出现在广东省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除了惊喜,康伯更加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这是种荣誉和肯定,也是大家对我的信任,要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身份。”康伯说。
“在礼乐,我代表乌纱,在江门,我代表礼乐,是礼乐龙舟的形象代言人。”康伯很认真地说,他要当好礼乐龙舟的“形象大使”。
为了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龙舟队伍,把礼乐传统龙舟文化传承下去,每逢龙舟赛事,康伯都会对参赛队员进行指导,倾囊相授。在训练中,康伯总是站在岸上观察或亲自上船,不断纠正扒丁的动作,龙舟训练每天几个小时的时间,康伯乐在其中,毫无疲态。人们看到他总是积极乐观、春风满面,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没办法,就是喜欢,这辈子跟龙舟都分不开了。”康伯说。
在他的训练下,乌纱村涌现出不少扒龙舟的好手,由于掌握着熟练的扒龙舟技巧,康伯更是名声在外,除了在本村当教练,有时也被别的村请去当教练。“人老了,就要把划龙舟的技艺传给年轻人,我的几个孙子现在也会划龙舟了。”康伯欣慰地说,由于群众基础好,礼乐龙舟的传承问题不用担心。
礼乐龙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这让他倍感自豪。康伯相信,只要坚守,不放弃,礼乐龙舟的传承就不会断承,礼乐龙舟的风采将会不断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关于申报第二批江门市宣传思想文化 领域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的通告
根据《江门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江宣才发〔2017〕1号)要求,拟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选拔第二批共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