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马振富 把珠西创谷打造成江门新名片
□文/陈敏锐毕松杰图/受访者提供
几年前,这里是一片旧厂房,短短几年摇身一变,成为了孕育科创企业的“沃土”和港澳台(海外)青年在江门创业的钟情之地,更是全省认定的四个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之一,这就是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以下简称珠西创谷)。这背后,离不开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马振富及他的团队的努力。
2016年,马振富受邀到江门从事创新创业基地的孵化工作,他坦言:“我的祖籍是台山,有幸受到家乡的邀请,这让我干劲十足。”他带来了经验丰富的团队,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珠西创谷应运而生。
2017年,占地16亩、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的珠西创谷正式投入运行。开园仅仅半年多,前后就有37家企业入驻。目前园区已进驻及待审批企业总数达到了121家。
返乡创园
“我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从事资讯科技等工作,后来到香港协助政府做科技转移工作,并参与了香港科技园的规划、筹建,建成后一直从事园区运营工作直至2015年。”在办公室里,马振富谈笑风生地说出了自己丰富的经历。
2016年回到家乡江门之后,马振富为珠西创谷组建了服务创业导师团队,为港澳台企业提供包括协助成立公司、税务咨询、协助招聘员工、居住介绍、创业导师指导、商业运作模式咨询、市场推广等在内的一项项保姆式服务,吸引了一大批粤港澳台及海外高科技企业进驻。
马振富透露,目前珠西创谷科技园由港澳台青年创业的企业占在孵企业比例为43%,在孵及待进驻的港澳台企业超过了50家。珠西创谷正逐步成为汇聚国内外、粤港澳台人才的创新创业新高地。
“我们希望借助在香港科技园多年的经验,把珠西创谷打造成江门新名片,调动资金、信息、科技等要素在港澳江之间充分流通,给江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马振富说。
攻坚克难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充满挑战。江门与大湾区其他兄弟城市相比,基础设施、资金支持、行业规模等方面较为薄弱,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相对缺乏。所以我们要攻坚克难,先人一步跑出来、做出来,才能更好地立足于大湾区。”马振富说。
如何做到先人一步?马振富用行动进行了诠释。他和团队在珠西创谷建立科技转移中心,积极与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如香港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展开合作,将科研技术转移到园区,帮助园区内企业加快产品化,进入市场。
“2019年我们将与阿里巴巴、谷歌等高尖技术企业合作开发人工智能项目,形成产业化规模。我们还将计划设立香港理工大学超精密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门分点,协助园区企业技术提升,并将新技术产业化。”马振富信心满满。
为支持落户江门的科技企业加速发展,珠西创谷酝酿出“独角兽”企业飞跃计划,“我们的目标是在三年内打造出一批"madein江门"的亿值企业,并协助它们上市。”马振富说。
看好江门
“江门就像一个小香港,充满活力。”马振富这样评价江门。
在马振富看来,江门低廉的土地成本、开放的创业门槛、出色的产业基础、有力的扶持措施、高效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人才政策等,都是江门活力的源泉。
马振富说:“江门拥有分布在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资源,特别是港澳地区,美国旧金山及纽约湾区有不少人是江门五邑籍乡亲,文化上有天然的亲近性。广大华侨华人爱国爱乡,通过投资兴业、捐助公益等方式帮助家乡发展,为侨乡增添了不少活力。”
“江门市最大竞争优势,我会把政府的服务及开明态度放在首位。”在他看来,对于企业和人才而言,经济上的补贴并非最重要的,只有政府设身处地为企业和人才考虑,一心一意地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把诚信赋予行动,创造一个比其他城市更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到一批批优秀的企业前来扎根。
马振富认为,江门推进依法治市、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启动江门人才岛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大大增加了企业选择江门的信心,同时也将激发侨乡的无限活力,引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闻推荐
体博汇广州恒大中后卫布朗宁正完成归化手续的重要一步,这位英格兰国籍球员确认了自己外祖父身份为广东江门新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