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工作 提升文化软实力 打造文化强市

江门日报 2019-06-18 07:00

全市132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并免费开放。图为今年4月末,村民在鹤山莱苏村农家书屋看书。

开展“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工作,是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旨在繁荣侨乡文化事业,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江门文化软实力。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了江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情况。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江门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工程,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为打造文化强市、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建设幸福侨乡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江门市财政投入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和增幅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促进了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统计显示,2016年至2018年,江门市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33.52%。2018年,江门市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完成任务比例居全省第二,得到省通报表扬。2019年,江门市将围绕“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工作部署,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有了资金和各方面支持,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更给力”。目前,江门市共有乡镇(街道)文化站73个。截至2018年底,全市132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实现100%全覆盖,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综合文化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等,设有专人管理和相应管理制度,并免费开放。

全市还建成39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构筑起统一运作、覆盖城乡、整体协调的图书服务网络,打造市民身边的“城市书房”。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方面,则逐步构建起城乡15分钟健身圈,截至2018年,全市共建有211座社区体育公园,今年还将继续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更多居民带来便利。

此外,五邑图书馆通过推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等国家公共数字化建设工程,开展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增加电子资源采购量,形成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相互补充的馆藏文献体系,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新媒体建设。

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利用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不仅要有好的硬件,还要管好、用好。近年来,江门市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工作,以及各级各类文化资源整合利用。

期间,统筹全市8家公共文化馆、8家公共图书馆、6家公共博物馆、3家公共美术馆、1家专业粤剧团资源,联合社会、行业和高校文化场馆资源,从业务、管理、对外交流等方面逐一梳理,优化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市、县(区)、镇(街)、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融合联动和服务均等的服务机构。

江门市还逐步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以各市(区)政府为建设主体,以乡村为重点,以创新机制、统筹发展、提高效能、促进均等为原则,推动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通过总分馆制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全市共有近100家单位加入江门五邑联合文化场馆建设,成功举办了500场文化活动。

打造“十分钟文化圈”

自2017年7月起,“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工作在全市铺开,如今这项工作已成为江门市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十分钟文化圈”创建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植根社区、贴近百姓,由社会文艺团体和文艺爱好者为主力,组织文艺小分队和个人为参与主体,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低门槛甚至无门槛的文化服务,助推文化强市建设。

2018年,江门市对参与“十分钟文化圈”的社会团体进行资金补贴和场地支持,推出书画摄影展、文物和非遗展、民风民俗展览、文化培训、讲座、读书会等文化活动超过1300场次,“快乐文艺小分队”广场文化惠民演出342场,“快乐曲艺开心唱”广场私伙局演出239场,“市民身边的电影院”广场电影公益放映364场,“邑起阅读大联盟”读书活动1000多场。“邑起阅读大联盟”是由全市各单位、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组成的阅读组织,市五邑图书馆在阅读资源、活动统筹等方面进行引导组织,举办了征文比赛、读书会等各类读书活动,参加人数超过80万人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唐达)

新闻推荐

蓬江法院集中宣判3宗“套路贷”案件 15人获刑,最高被判13年

15名被告人受审。记者昨日从蓬江法院了解到,该院于上周五下午对3宗涉案金额共计达261万元的“套路贷”刑事案件进行集中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