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记住乡愁

晶报 2019-06-10 06:22

○伍岭

读《记得住乡愁》有几个问题一直浮于心间:一是我们今天该如何阅读新闻体的文章?二是岁月沉浮,又如何能一直怀有赤子之心?三是桑梓情是什么样的情感,它是乡愁,还是对中华文化的坚守?

这本书是司徒乔记者晚年的作品选集,书中分四个部分分别记录了深圳的改革成就、名人专访、家国游记和对故人旧事的追忆,外加一位老记者对生活的体悟。司徒乔曾在多家媒体担任记者,其中包括《深圳特区报》、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在新闻战线工作了60余年,采访过开国元勋肖克上将、中顾委常委刘澜涛、佛门泰斗本焕长老等各界名人。在《记得住乡愁》里,我们能读到当年的峥嵘岁月,也能读到一位记者的责任与担当,还有对故乡的深情、对亲朋的怀念。

新闻体写作可以说是一位记者毕生的追求。司徒乔在《难忘的优良传统》一文中叙述了自己的采访经历,他深有体会地感受到社会上出现的浮夸风对新闻写作的伤害,而他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吃了些苦头,但他坚信新闻事业是靠真理吃饭的,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不能被打破。这同样激励着后辈新闻人,让我们时刻铭记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如今大家都在谈论和追求非虚构写作和新新闻写作,这是对某一事件深度报道所需要的写作文体,不仅要求有调查有事实,还需要文笔精彩,引人入胜。但真正能写好这样的报道是不容易的,过硬的写作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是必然,对事件有全盘的了解与认识也很重要。司徒乔的新闻写作无疑提供了一个范本,他善于从单一事件中发现不同角度,既是对新闻主体的客观论证,也向读者呈现了新闻背后的知识。只有好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思考,在《记得住乡愁》里便有可思索的答案。

当然,寻获答案不是阅读书籍的唯一目的。阅读一本书亦是体验,体验作者的生活,并理解他的思想。阅读《记得住乡愁》也是一次体验的过程,而于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作者的赤子之心。“老而不失赤子之心”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主题,而这句话也正是肖克将军曾为司徒乔所题之字。这句话时刻鼓励着作者,在年老健忘,病疼在身时,坚持学习,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社会有益的工作。

而这一赤子之心更在于爱国爱乡,心系祖国发展,牵挂家乡开平建设,亦是赤子难以割舍的情怀,也是桑梓之情愁。在“家国情怀”部分,司徒乔记录了家乡开平的发展与见闻,也游历了祖国的山水与古迹。我对其中一篇文章记忆深刻,作者在描述赤坎镇这个开平华侨最集中的古镇现状时,提到赤坎镇保留了不少老侨房,建筑风格别具特色的事实。当地政府在规划新城区时为了保护这些建筑实施交通改道,城区得以保留上世纪20年代的建筑。所以有华侨回乡时还感叹,想不到1950年代前他们离开赤坎时的许多店铺、店名至今仍在。这些华侨深知老侨房不易改建,但如果全部是新建筑,对于华侨也就失去了乡愁里那份浓烈的牵挂了。

每一位离家的游子都希望能“记得住乡愁”,这乡愁既是对儿时味觉的追忆,也是对老屋老房的惦记。但往深一层去思考,久违的味觉也好,睹物思人也好,最“愁”的是中华文化的断层。老一辈迁居海外的人带着乡愁远行,衣锦还乡时也是带着对中华文化的传统归来,身上始终有抹不掉的中华情。而对于从小就生长于海外的华人来说,他们身上可能少了这种乡情与愁绪,少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老一辈华人身上所承载的文化传统,除了礼仪与修养,最重要的还是中华文化中的道德与品质,这是乡愁中无法分离的部分,也是人的生存底线。一位记者用现实的笔触、批判的精神来记录时代,正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有着相同的责任与意义是一样的。我们如何“记得住乡愁”?风物如故,乡音不改,把中华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才是对故乡的深情。

新闻推荐

打好民企融资攻坚战 本期嘉宾:开平农信社理事长杨仕晋

走过60多年光辉历程的开平农信社将于今年迎来崭新的开端:由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全力打造现代金融企业。对于即将到来的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