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小助教 互助共进步

江门日报 2019-05-15 08:02

小助教就是一个小组的“排头兵”。“排头兵”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这个小组开展学习活动的效果。——江门市陈白沙小学彭雳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孩子最好的老师,不是我,不是你,而是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孩子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需要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兵教兵”式的“小助教制”教学模式,正好给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小助教制”教学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能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共同进步。

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使“小助教制”具有实效性,实现“兵兵相长”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巧设小组,重均衡

“小助教制”教学模式是一种独立有序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因此,教学活动开展前,首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的差异,尽量考虑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衡搭配,这样才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

巧选助教,重培养

小助教就是一个小组的“排头兵”。“排头兵”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这个小组开展学习活动的效果,所以,选拔一批大胆管理、自觉负责的小助教,是达到教学效果的关键。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可以当小先生。”我们所选拔的小助教,不一定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他们有的可能只是有高度的学习热情,有的可能只是善于沟通协调,有的可能只是认真踏实。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挖掘孩子当小助教的“资本”。此外,让学生当“老师”,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撒手不管。在小助教“上岗”之前,通过课后开设“小助教培训班”,针对电脑操作技术、班级管理进行培训,给予他们方法上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巧做引导,重合作

“小助教制”是以小组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它摒弃了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放羊式教学,“还课”于学生。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和长期互助的意识,因此,老师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巧创“还课”,重锻炼

要充分发挥小助教的作用,我们需要巧妙地设置“还课”环节,为小助教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

如教学《“清扫”校园》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小助教组织组员进入机房,维持秩序—领取学习任务—小助教组织组员自学—小助教利用学习余力,辅导后进生—选拔代表上台演示讲解操作—小助教组织组员进行知识梳理—教师补充—小助教对组员进行学习评定—教师对小助教作出评定。

在这个过程中,小助教不仅要维护课堂的纪律,还要利用学习余力,帮助教师辅导后进生。这样,教师就可以抽身出来,关注课堂全局,收集课堂生成资源,进一步升华课堂的教学效果。小助教则在这样一次次的“还课”教学活动中,慢慢成长,锻炼出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充分体现他们作为学习小主人的地位。

巧立制度,重赏罚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规范“小助教制”学习模式的管理,需要设立有约束力和可行性的赏罚条例,让学生有章可循。开展教学前,制定“小助教考核制度”“小组考核制度”,对于违反条例或者表现突出的小助教和小组,进行量化加减分评比。期中、期末分两次统计,评选“金牌助教”“优秀小组”,使之形成正向激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培养一批操作能力强、组织能力突出、独立负责、乐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小助教走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到“教”的过程中。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小学信息课堂中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辅导现象。

不过,“小助教制”的运用,也存在着很多的挑战,如学生的自我监控、指导、强化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

新闻推荐

江门市实验小学曹景超: “万能老师”的玩创教育梦

曹景超在科学课上与学生一起做实验。下午2时30分,江门市实验小学科学老师曹景超走进实验室,准备给三(3)班的学生们上科学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