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提寺佛门宝物与郑和下西洋

深圳晚报 2019-04-18 06:27

▲《敕赐大支提山华藏万寿寺山图碑》碑文拓片(局部)。

▲明万历刻《敕赐大支提山华藏万寿寺山图碑》,红豆杉板材,纵226厘米,横75厘米。

梁二平

沿中国一万八千多公里海岸线考察,头一次听说,有人为建文帝造了一座雕像,当然雕的不是皇帝像,而是和尚像。史载,建文帝在应天府大火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民间传说,建文帝从应天府(今南京)逃出来,从海上南下至今天的福建宁德三都澳,从这里上了支提山,在支提寺当了和尚。这一点,朱棣也知道,还派郑和在下西洋的路上去关照支提寺。依据这个传说,宁德人在三都澳海边立一个建文帝和尚雕像。

虽然,这只是个一笑了之的景点,倒是这三都澳、支提寺,还真与郑和下西洋有点关系,后来,还真就发现了与之相关的重要线索和重要文物。

绘入《郑和航海图》

的三都澳海湾

宁德的三都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深水港湾。三国时期,吴国曾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官办造船厂“温麻船屯”。吴国还在建安郡所属侯官县(今福州)设置了“典船校尉”。宁德霞浦的“温麻船屯”与横屿船屯(在今浙江)、岭南番禺船屯(今广州),为三国时期东吴江南三大造船基地。“典船校尉”是第一个历史记载的掌督制造海船官职。由此可见,福建沿海很早就已是古代中国的重要船舶基地。

明人茅元仪所辑《武备志》中有著名的《郑和航海图》(本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此图对宁德三都澳外海域标注的地点颇多。图上针路记有“船取坤未针二更船取芙蓉山内过丁未针一更船过小西洋山,用丁午针一更船取北交头门内过沿山取定海所”。图上绘出的“笔架山”“大金门”为今三都澳口,“芙蓉山”为今浮鹰岛,“小西洋山”为今小西洋岛,“北交”为今北茭镇,“福宁卫”为今霞浦,误记的“定海卫”,应为当时的宁德卫所……

那么郑和船队到三都澳来干什么呢?

“闽国东岳”支提山

林木葱翠,层峦叠嶂的支提山,方圆百里,其主峰海拔1139.4米,支提寺坐落于海拔800多米处的密林之中。相传,支提山是天冠菩萨曾经“小住”和讲经说法的地方,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和九华山之外的“第五大道场”,佛教界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说。

雨雾蒙蒙,山路弯弯,我随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考察组驱车抵达宁德城郊支提山。山门外,明永乐帝御赐“天下第一山”牌匾在云雾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我曾参观过日本的唐招提寺,对“招提”略知一二,此为源自梵文Caturde?a,意译为四方,指寺院。宋应麟《杂识》云“私造者为招提、若兰”,即民间建造的寺院。但不知“支提”何意,特请教慧净法师。此语源自梵文Caitya,意为“浮屠”“婆塔”,也有“聚德”之意。后来,翻阅住持赠送的《支提山华严寺志》得知,这个“支提”还真与民间建造的“招提”不同,它从始建就是国家敕建寺院。

支提寺为宋开宝四年(971年),吴越王王钱弘所建,宋雍熙二年(985年)赐名雍熙寺。元未寺毁废,明永乐初,朝廷遣闽东监矿太监周觉成鼎建,勅名华严寺。永乐五年(1407年)重修赐名华藏寺,后改名支提寺。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早在1983年,这里就被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198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保单位。

支提山的五大“镇山之宝”

我们来支提寺考察,有一个特殊任务,要看一看这里的“镇山之宝”。慧净法师一边带我们在寺里参观,一边介绍说,支提寺有五件重要文物是这里的“镇山之宝”。

第一件是永乐五年(1407年)仁孝皇太后赐千尊天冠菩萨铸铁制佛像,这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寺院中也不多见。第二件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李太后(明神宗生母)赐千叶宝莲大毗卢佛像,佛像为铜铸鎏金,高2.5米,重约1000斤,现供奉于大雄宝殿;第三件是明万历年间的木刻《敕赐大支提山华藏万寿寺山图碑》;第四件是万历十八年(1590),李太后赐内府刊本《永乐北藏》等重要经书六千余册;第五件是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李太后所赐五爪金龙紫衣,据说当时所赐四件,今仅剩一件,是举世无双的佛门珍品。

这几件宝物都很了不起,但我们考察组最关心的还是明万历年间的木刻《敕赐大支提山华藏万寿寺山图碑》。慧净法师为了方便我们研究,特将两通明代木刻碑立到楼上光亮处。这件明神宗敕谕碑,为红豆杉板材,纵226厘米,横75厘米。碑上方刻双龙戏珠,中心另板镶嵌“敕谕”二字,下方刻三道敕谕,分别颁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万历二十七年和万历十二年的明神宗敕谕全文。内容都与敕赐《永乐北藏》等佛教宝物有关。

通常见到的碑皆为石碑,为何此宝物为木质碑?住持告诉我们,曾有专家分析,原碑应是石碑,毁掉后,又刻了此木碑,并将后两次敕谕内容补入。碑文原来应有600多字。因为此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动荡中,流落民间,用作猪栏板。现存碑材由两板组成,右板右侧破损较重,部分文字被铲。此碑为上图下文,上面的图为万历年修缮后的寺院全貌,下面的文字部分为《敕赐大支提山华藏万寿寺山图记》,约占碑长的五分之一。据推断此碑应是万历后期住持僧明启完成大殿等工程后,为铭记皇恩所刻。

此木碑刻板因拓印过,板面乌黑,看不清楚字迹,我们特请住持请出拓片辨认。住持走进藏经楼取来裱好的拓片展示。虽然,许多文字模糊不清,但还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信息,特别是支提寺在永乐年间的几件大事的记录。

这段碑文前半部分,赞美支提灵秀,霍童洞天,奠七闽宁德之美;接着介绍支提寺的历史,吴越王钱俶敕建支提寺,由灵隐了悟开山,为华严宗天冠菩萨道场。累代钦崇,是国家寺院。后半部分,记录了永乐年间的几件大事,一是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嫡后仁孝皇太后(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亦称徐皇后,永乐五年七月病故),赐千尊天冠菩萨铁像,(每尊高0.3米,重10公斤),由郑和海运支提寺,途中有一半佛像落海;二是成祖还遣使周成(即太监周觉成)于永乐五年(1407年)来支提寺,修建大殿。同时,赐额“华藏”、匾“天下第一山”。

也就是说,郑和在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七月出洋之前,曾顺路运送了徐皇后所赐千尊天冠菩萨铁像到支提寺,并修缮了支提寺。但佛像“半失海中”的故事,则是来自民间传说。铁佛沉海后,自行登岸的故事,早在宋代就有了,明代又将它安到了郑和身上。

郑和与漳湾的不了情

枝提寺现属宁德漳湾镇,漳湾是传统上的福船制造基地,也是重要的古港和大黄鱼渔场,航运捕鱼皆很发达。郑和船队下西洋,这里也是必经之地。明永乐年间,朱棣皇帝御赐山门匾额“天下第一山”、郑和海运徐皇后所赐千尊铁佛,郑和与周成修几次修缮支提寺,这些永乐年间留下的郑和下西洋来到漳湾的重要线索,皆可证明郑和至少在永乐五年(1407年)年筹备第二次下西洋期间到过宁德漳湾的支提寺。此外,漳湾也是修船和补给的重要港湾,郑和船队在此招募水手,造船工匠,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由此,民间也乐于衍生出,郑和到了支提寺,视察了大雄宝殿建设进展情况,代表皇上对太监周觉成督造的将要落成的大雄宝殿工程表示嘉许,让周觉成在支提寺大雄宝殿落成以后,留在宁德明里担任闽东矿场督办太监,暗里继续负责监视已在这里出家为僧的建文帝……云云,宁德上金贝风景旅游区立了尊建文帝雕像,也在情理之内,且乐在其中。

新闻推荐

南方电网广东电网机巡中心与台山供电局联手首次试飞 无人机巡视配电线路实现自动驾驶

在南方电网广东电网机巡中心的帮助和支持下,台山供电局无人机机手学习操作自动驾驶模式。日前,伴随着螺旋浆的蜂鸣声,一架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