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遇见中国庙 从广东台山“搬”去美国加州的云林庙
图中穿西装这位就是如今的馆长Mr. Jack Frost。他不懂中文,但是对云林庙内的所有东西了如指掌,而且能用粤语说出它们的中文名称。(图片来自维弗维尔云林庙的Facebook主页)
左边墙面上,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捐香油名单。
▲这里常有洋人游客来参观。他们在认真地抬头看藻井高处悬着的牌匾。还有祭日游行用的花炮旗、罗伞、乐器等,都陈列于此处。
▲1850年,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成千上万的农民听说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便纷纷奔“金山”而去。根据三藩市的海关记录,仅1852年,抵达三藩市的中国人就有20026个之多。
▲如今,维弗维尔镇已基本没有华人长期固定居住了。每年舞狮庆祝活动的重任,就落在了热心的洋人身上。他们是把华人的节日庆祝当成了小镇百年来的传统,而不只是华人的传统。(照片来自维弗维尔云林庙的Facebook主页)
▲当年游行时用的罗伞保存至今。
庙祝宿舍门板上贴的劝世文。据说是庙祝自己写的。我给身边的几位洋人游客试着翻译了几句,他们大赞:中国人传统的人生智慧真好。
这里供的神明不仅有玄天上帝和关帝、观音菩萨,甚至还包括财帛星君、绥靖伯陈老官以及华佗。图中是门口小院里后来新修的观音像。
▲维弗维尔镇是当时被认为最有可能淘到大量黄金的地方之一,华人迅速聚集。他们一般20多个人挤在一间棚屋草房里,吃住条件十分艰苦,劳作十分辛苦,为了排遣苦闷,缓解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大约在1853年,他们一起合资修了一座庙。如今的云林庙已是复修复建了几次后的样子。
□李安科 文/图
“云林庙”这名字取意于“云下与林间的祝福”。其正式英文一直是Weaverville Joss House。有学者说Joss在此处是西班牙语“神明”一词Deus之误,而Joss House意思就是“中国庙”。
我在美国加州一家旧书店买书时,无意中从书店老板那里得知附近的维弗维尔镇有一个中国庙,便立刻前往一游。
从中国广东“海运”到美国
这座庙,曾是华人淘金者的精神归宿,但它跟华工的命运相仿,也历尽坎坷。1861年,它曾失火被烧毁,后得大家募捐、重建;1873年,整个维弗维尔镇被大火吞噬,庙宇又化为废墟(美国北加州的山林火至今仍是灾患,每年都有发生,不能怪华人不小心),当地华人便将原本已在广东台山差不多建好的一座庙拆散了装船,运到三藩市,然后经萨克拉门托河北上,最后以牛车或马车运到维弗维尔镇重建——现在开车从三藩市到维弗维尔,也得走上五六个小时,一百多年前,这几乎可以说是“走过万水千山”了。我参观的,正是在1874年4月重新开张的第三座云林庙,被称为“加州最古老的连续使用的中国庙”。
整个庙宇保存得特别好。一百四十多年来,只有庙里的香炉和煤油灯换成电子的以防火灾,神像、装饰等布置仍旧。对于名胜古迹的维护,老美的理念简单而执拗:竭尽全力保持原样就好了……
美国人“接管”中国庙
在庙宇外面,有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存了些早年华工在这里的旧物,记录着他们的故事。根据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文献与照片纪录,以前每逢中国农历新年以及7月的第4个周末,云林庙都会举行传统的舞狮庆祝活动。维弗维尔镇的居民们,也都很乐意前去云林庙前的小院广场,欣赏华人的节日游行和庆祝仪式。而淘金时期的华工基本全是精壮男子,他们依方言不同分成四大帮派,时时有争斗发生。此时云林庙议事厅内的调解,通常是有用的。
美国加州政府最初是很喜欢华人劳工移民的,因为可以对他们课以重税以填补政府赤字;而且华人移民中大多数都是健康的成年男性,很少占用政府的其他基础设施如学校、医院等资源。但到1860年前后,华人已是加州最大的移民群体,他们要求的薪资不高,并且不怕脏不怕累,逐渐引起了美国及其他族裔劳工的不满,进而遭到歧视和排斥。1878年-1882年间,美国国会决定起草并通过了《排华法案》,美国各地开始对华人有差别待遇,维弗维尔镇上的华人人数急剧减少,曾经香火鼎盛的云林庙,因此冷落下来。在1905年再次遭遇大火之后,维弗维尔镇上的华人,只剩下在镇上开小杂货铺的李慕林(1903-1985)一家。李慕林在1938年时成了云林庙的托管人,他花了20年时间来管理这个庙,并且在1956年成功将云林庙推进了加州州立公园的队列中。从那以后,便由加州政府拨款维护云林庙的日常运转了。
但在2012年,加州政府预算艰难,被迫关闭278个州立公园中的70个,云林庙就位列其中。如今云林庙的维护费用都来自于当地一些民间组织。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区景常通讯员/刘晓菲)正值春耕时节,为切实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广大农村手扶拖拉机、农用运输车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