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区入选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将形成“十分钟可到达”服务体系 底蕴蓬江迸发文化新动能
陈垣书屋东仓里馆去年为7万人次市民提供借阅服务。张泳渝摄
走进陈垣书屋东仓里馆,安静的自助图书馆内坐满了认真阅读的市民,在这里,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找到志愿者求助。据介绍,去年该图书馆服务市民7万人次,借出书籍超2.3万册。
在江门市蓬江区,陈垣书屋共有13间,分布在乡镇、厂企、学校、新老社区多处,24小时全天候自助开放。蓬江提出,力争到2020年前建成20间陈垣书屋。
陈垣书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蓬江区在公共文化事业上的蓬勃生机。近日,蓬江区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成为江门唯一入选该名单的区(市)。在2018—2020年的创建周期内,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蓬江,将结合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按照文化设施好、供给类型好、城乡统筹好、服务机制好、队伍建设好和群众口碑好的“六个好”发展思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
●张泳渝黄烨倩李彬
升级硬件
2020年前建成蓬江区文化中心
“一二,三四,起……”在蓬江区文化馆一楼的活动室内,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年约60岁的大妈打着节拍、练着舞。她们是禾雀花舞蹈团成员,成立于2001年,是文化馆名下的艺术团队之一,长期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蓬江区多项文化惠民、送戏下乡等服务演出和文化志愿活动,都少不了她们的身影。
今年68岁的毛水秀是这支艺术团的核心人物,负责团队的日常排练和演出安排:“早几年,我们都找不到合适的练舞场地,唯一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也要收每人每年好几百元。后来文化馆听说我们的境遇后,接我们过来,为我们提供免费的场地、水、电等,我们舞蹈团终于有家了。”
据了解,蓬江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之后,不断完善场馆内的硬件设施。除了设置文化广场、小剧场、展览厅、舞蹈室、培训室等免费开放的功能场馆外,每年还会结合辖区居民的需求开展4期公益培训班,每周定期播放电影、举办各式文化交流活动,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伴随着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我们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听取他们的需求,完善、规范硬件配套,提供多元的文化平台。”文化馆副馆长朱晓静透露,预计4月,馆内结合“新时代文明建设”而打造的“红色文化基地”便可对外开放,届时市民可享受到“红色文化记忆馆”“红色故事会”“红色K歌房”“活力健身馆”等功能场馆的服务。
近年来,蓬江区不断完善辖区内的公共文化硬件建设,打造“城乡十分钟文化圈”,提升城市文化服务功能。除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的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外,还有6个镇级综合文化站均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13间实现24小时全天候自助开放的陈垣书屋、134个免费开放的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
蓬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力争用两年时间,以区级大型公共文体设施为核心,镇级公共文体设施为枢纽,村级基层文体设施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固定设施、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相结合,形成“十分钟可到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
下一步,蓬江区将重点推动区重点建设项目——蓬江区文化中心,力争在2020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步推进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四馆合一”的建设。
资源下沉
财政投入按人均等量化标准向乡村倾斜
近年来,蓬江区不断打造“高雅艺术进村居”品牌,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以健康养生舞、钢琴、古琴等高雅艺术为主题的活动。据刘彩英介绍,环市街道通过与江门市武术协会合作、引进蔡李佛协会、聘请舞蹈教师等方式,营造村居的艺术氛围,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依托现有的文化广场,我们将配合做好送戏下乡和送电影下乡工作任务,确保每年完成"送戏下乡"演出50场次,完成"送电影下乡"放映672场次。”蓬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我们工作的一大重点,是推动公共文化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移和服务下移,更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按照城乡设施一体化和人均等量化的原则,蓬江区将从补齐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短板、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发展基层数字化信息化文化阵地、做好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等4个方面,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
以棠下镇的良溪古村为例,该村是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村内不仅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还有170多年历史、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罗氏柑普茶。据介绍,区、镇两级财政计划投入500多万元,联手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良溪古村落,力争将良溪古村落打造成环境优美、文体设施完备、文化内涵深厚的示范村,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在创建周期内,蓬江将选取2—3条像良溪古村这样各方面条件成熟的行政村,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点。
在补齐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短板方面,蓬江将按照城乡人均等量化标准,在财政投入、产品供给、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体而言,将加大文艺作品在农村基层巡演、巡展的次数。例如,广泛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活动,继续开展好文化下乡活动,确保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5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不少于50场、流动展览不少于10场。
同时,更好地保障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蓬江区提出,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创共享范畴,建立公共文化政企共建机制,定期到厂企开展电影放映、送图书、送演出活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看电影难、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群体,将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的活动区域,优化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
塑造品牌
挖掘“名人”文化举办全国性活动
“去年,我们街道共举办"百姓文化大舞台"活动300多场次,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蓬江区环市街文体服务中心主任刘彩英介绍,“环市街道共有21个社区,每个社区平均每月都会举办2—3场百姓大舞台活动,形式十分丰富。”
2013年起,蓬江区开始打造“百姓文化大舞台”品牌活动,利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每个村居结合传统节日在文体广场、小公园等举办文艺表演,融合政策宣传、社区服务等,举办群众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据统计,全区每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1000场次。
“社区为我们提供舞台,我们都会积极排练,争取在舞台上有更好的表现。”56岁的婵姨来自环市街道篁庄社区,2017年加入了社区的太极队,“练习太极拳不仅使我们更加健康,还让我们结交了朋友,走向更大的舞台。”
以环市街道为例,各社区根据自己的特色,组建了曲艺队、舞蹈队、篮球队、拔河队等队伍共55支,除了在本社区的活动上展示,他们来到了东湖广场、老人院、康园中心表演,甚至参加省级比赛走向更大的舞台。今年2月,环市街道组建太极队到广州,参加2019年“广府文化节”武林大会并取得金奖。
除了为辖区内群众搭建舞台,蓬江还挖掘“名人”文化,举办全国性文化活动,不断扩大蓬江的文化影响力。此前,蓬江联合中国舞蹈家协会、广东省舞蹈家协会等单位策划“戴爱莲杯”全国舞蹈展演,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永久落户蓬江区。首届“戴爱莲杯”舞蹈展演活动举办时,全国26个省67个城市的150多支队伍报名参加。
除此之外,蓬江还打造了“陈白沙”传统文化品牌,连续9年举办“陈白沙文化节”活动,成立白沙研究会,主持编撰了《陈白沙传略》《白沙文化精要》等多部反映白沙学术思想、书法艺术方面的书籍;在弘扬“陈垣”读书品牌方面,不仅每年举办纪念陈垣诞辰周年系列活动,建成13间24小时“陈垣书屋”,还举办“陈垣杯”朗诵、征文、绘本比赛,设立“陈垣奖学金”,弘扬陈垣先生严谨治学、尊史立著、敬业兴教的精神。
同时,依托区内名胜古迹,蓬江区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品牌文化活动。利用全区200多间保存良好的古祠堂,举办了祠堂文化节;利用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资源,连续五年举办杜阮凉瓜文化节;举办健走马拉松等特色文体活动和举办大型文体活动赛事,丰富市民文体生活,传播侨乡地域名片。
新闻推荐
蓬江区直部门“一把手”集体谈话目前新组建的党政机构已完成挂牌
目前新组建的党政机构已完成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