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有个“举人里”
很多人都知道恩平歇马“举人村”。其实,在江门新会,也有一个“举人里”,那就是新会区罗坑镇桂林村。
穿过聚魁里的牌坊,村子里依然保留着一排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如今住户已经不多。在村前的池塘边、榕树下,一块块功名碑,显示着聚魁里往日的文运昌隆。
黄氏宗祠前曾立十几块功名碑
“钦赐翰林院检讨黄元立”“同治六年丁卯乡试钦赐举人黄天宅立”“光绪辛丑年举行庚子恩正倂科中天第三十九名举人黄震川立”,等等,人们在聚奎里看到的这些功名碑都是清朝所造,字迹至今可见。
村里老人说,这些石碑最初是立在桂林村聚魁里黄氏宗祠前,或是在附近山上某些地方,是作为旗杆石夹旗杆用的。黄氏宗祠前就曾立有十几块,可惜上世纪50年代农田水利建设时,全部被搬去筑围堤、修塘基、搭石桥,就散落四周了。对这些石碑,村民们觉得很常见,见怪不怪。直到2012年一些文化人和当地政府发现这里的功名碑后,十分重视,后来村民就把裸露在地面的功名碑集中到一个地方保存。此前,这些功名碑四散在附近的田间地头。不排除还有石碑深埋地下或是淹没在水里,目前还未“现身”。
地处潭江之畔的聚魁里,是罗坑镇桂林和六联黄氏村落群的组成部分之一。据当地族谱记载,其先祖最早从河南省迁居湖北江夏(现武汉地区),后又辗转移居福建莆田,约在宋代再迁徙到新会,在牛湾一带开枝散叶,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桂林村、六联村的黄氏一族为何出现如此多的“举人碑”?新会文史学者林福杰说,该族重视教育,到清代中后叶科举成效显著,地方史志不缺记载。如,当地经省一级乡试合格,考取到正式举人的4人分别是:黄宅人,石坑人(今桂林村、六联村一带,下同),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举人(道光《新会县志》);黄其旋,石坑人,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科举人(道光《新会县志》);黄丕基,石坑林里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戊寅恩科举人(道光《新会县志》),现存旗石;黄震川,光绪辛丑年(1901年)举行庚子恩正并科中天第三十九名举人,现存旗石。其中,黄震川是个大有作为的举人,1905年曾参与开办西南学堂(1915年改名冈州中学),担任校长;清宣统元年(1909年),他与华侨林护等发起和筹办新会河口冈州商埠;1917年参与筹办会城爱群善院。
5人破例被授予“钦赐举人”
据记载,该地有5人虽未能通过乡试,但被朝廷破例授予举人资格,为“钦赐举人”。《新会县志续》将他们记入“五贡”(五类贡生的总称,包括恩贡、拔贡、副贡、岁贡和优贡),而不载于“举人”名录,他们分别是:黄元应,石阬人,监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钦赐副贡,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科钦赐举人,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会试钦赐翰林检讨;黄璇光,石阬人,监生,钦赐副贡,道光壬辰(1832年)恩科钦赐举人;黄其纲,石阬人,监生,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钦赐举人;黄天宅,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乡试钦赐举人,现存旗石。此外,该村还有黄伦超、黄应枢、黄起元、黄恩海等几位“副贡”,他们考进士可以不再经过考举人这一关,直接参加全国会试。
当地人重文好学开拓进取
聚魁里,也许是当地人把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乡贤集中在此勒碑纪念而得名。聚魁里一带的当地人不但重文好学,而且向有开拓进取的传统,许多人遵循“策马登程出异乡,任从随地立纲常”的祖训,勇于创业,善于经营,不少人远赴东南亚、欧美等地营商办实业,其中一些人成为侨居地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所以又是新会有名的侨乡。
近代就涌现出黄锚、黄华乾等爱国爱乡的企业家,当代更有印尼超市巨贾黄一君、国际矿业大王黄炳均等成功人士。黄炳均还捐资成立“江门市昌兴关爱基金”,支持慈善公益事业,曾荣获第八届中华慈善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奖,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
根在桂林村的江门市民黄绮屏不时会回到乡下老家,在老房子前怀旧,或是与乡亲们聊聊村里的历史风物。她希望村里的“举人里”、桂林寺等资源能被人们广泛了解,适当的时候进行旅游开发,让更多的人来到桂林村,使这里的经济和人气更加兴旺。
据了解,新会区重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连片示范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打造三大板块工作,在抓好省、市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项目升级完善的同时,重点规划打造罗坑镇下沙村—桂林村—东坑水库等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推动该区连线成片创建美丽宜居乡村。这是一件好事。黄绮屏和乡亲们期待着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吕胜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映夏通讯员麦叶英)家住江门恩平的吴先生三年前开摩托车摔了一跤腿上擦破了一块皮,不想因为没有及时就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