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侨胞积极参与改革开放,热心助力家乡发展 凝侨心聚侨力 同心共筑中国梦
江门先侨“下南洋”“闯金山”,几代华侨出洋打拼、念祖爱乡、造福桑梓、落叶归根,华侨文化基因百年薪火相传,“侨”是江门重要的城市基因,而“敢为人先”成为江门侨乡精神最重要的符号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侨乡江门各个领域活跃着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敢为人先”的身影,他们是江门发展的亲历者和贡献者。40年来,五邑侨胞捐赠家乡超75亿港元,侨捐项目涵盖民生、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40年来,侨胞投资家乡超282亿美元,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为江门发展提供强而有力支撑。
这4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广大侨胞参与,就没有江门今天的繁荣;没有外事侨务港澳工作的创新先行,就没有今天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江门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未来,江门将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海外侨胞的共同参与下,实现改革开放“二次出发”。
文/黎禹君谭芸馨
侨胞助力家乡发展功不可没
桑梓情深
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呱呱坠地”的五邑大学内,“功德厅”陈列着一块逾10米长的展板,上面列着一个个曾向学校捐赠人士的名字,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五邑侨胞。
五邑大学建校三十多年,如今再谈起建立之初那些细节,许多见证者都如数家珍,无不感怀。
在1983年9月召开的江门市第一次归侨、侨属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一致通过由旅港乡亲叶汉先生等提出的在江门办大学的倡议,这与当时市委、市政府的设想不谋而合。但是,按照当时的条件,创办大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五邑大学!学校能有今天,海外乡亲出了很多力。”今年83岁的五邑大学校董会秘书长冯荣兆如今仍精神抖擞,回忆建校往事,思路依旧十分清晰。筹备建校时,江门市委原书记黎子流担任筹委会主任,他则担任筹建办副主任,当时还有从江门教育系统调进来的黄瑞榴、傅英伟、郑卫红等。
那时候,办校条件很艰苦,路都没修好,到处是泥泞。“当时有人提意见,叫我们开办拖拉机培训班。因为江门有这么多的土地,用来犁田最好了。但我们坚信,大学能培养更高学识的人才。”冯荣兆感慨地说。
经过一大批海内外乡亲的共同努力,1984年3月6日,参考广大华侨意见而命名的五邑大学正式奠基,这也掀起了改革开放后海外五邑乡亲支援家乡建设的热潮。
1985年以来,五邑大学共接受2000多位侨胞、数十个海内外社会团体捐建,捐资及捐物(折价)总额超过4.1亿港元。其中香港著名实业家伍舜德先生,祖孙三代共捐资1800万多港元。此外,还得到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同胞的热情关怀和鼎力支持,他们共捐建楼宇近50座,捐赠了一大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并设立多项奖学金。
不仅是五邑大学,江门五邑华侨广场的每栋建筑也都凝聚着侨胞的心血,是侨胞们情系桑梓的精神纽带。其中,五邑会展中心工程总投资约1.2亿元,五邑侨胞就捐资2600万元。
时至今日,五邑侨胞回馈家乡的善举善心依然延续。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江门全市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赠物项目超过4.5万项(次),折合港币超过75.43亿元。在侨胞的捐助下,江门先后新建扩建学校、图书馆、幼儿园、医院、敬老院、桥梁、水泥道路等一大批公益项目,民生事业得到大幅提升。
秉承情系桑梓之优秀传统,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大港澳同胞初探试水,回乡投资兴业。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广源回忆起他的创业之路,“1979年,父亲携我回乡探亲旅游,感受到乡亲们的热情,这也为将来雅图仕的诞生埋下了伏笔”。雅图仕自1991年在鹤山建厂以来,坚持爱护环境、贡献社群的核心价值,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同时,也自觉保护保留当地乡村水乡特色,既守住了金山银山,也保护了绿水青山。
李锦记于1996年在新会七堡设厂,作为开拓国内业务的重要基地。“选了七堡,家族后人才会继续回来七堡。”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曾一再跟子女如此强调。如今,李锦记已成为一家百年民族企业,七堡厂区内的一排排巨型酱油缸群更成为了当地地标。不仅如此,李锦记还是新会连续多年的亿元级纳税大户,长期投身家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在当地捐资累计超过1亿元。
五邑大学董事会现任主席吴荣治,离家逾20载创下家业,却始终惦念家乡,并于1982年回到开平开拓业务,投资办厂;在商界驰骋多年,心中的文化情结始终令他难以释怀,于是在开平创办“在园”,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身体力行争取各界支持,为开平碉楼申遗工作立下汗马功劳。近年,他更是致力于把更多优质的人才队伍、技术项目、管理方法引荐到江门。
改革开放以来,五邑海外乡亲与家乡形成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家乡建设的热心人,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浓到化不开的故土乡情。
发挥好侨胞作用大有可为
根深叶茂
改革开放以来,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侨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党和国家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坚持为侨服务的宗旨,依法维护侨胞权益,营造了“知侨、爱侨、重侨、护侨”的社会氛围。侨务工作从鼓励慈善捐赠,到吸引投资创业,再向引进人才技术的延伸,进一步助力江门这座城市发展。
2015年首发《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是全国首个地级市出台的侨务工作“十三五”规划,标志着江门市从“侨务大市”向“侨务强市”的转变,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内外联动的“大侨务”工作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从容姿态,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海外华侨华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梁顺祖籍开平,他1984年只身来到秘鲁。长期居住在异国他乡,让他深感海外侨胞的幸福有赖于祖国,“只有祖国富裕强大,海外侨胞的生活才能安稳,家国情怀是侨胞们的精神支撑。”
秘鲁中华通惠总局已超过130年历史,在一众侨领的努力下,在当地重组中文学校,旨在促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助力华人华侨在秘鲁发展,推动中秘两国文化友好交流。“华侨子弟新生代是日后海外侨团中的重要力量,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因此做好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是我们海外侨团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梁顺说。
做好侨务新生代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江门侨务工作根深叶茂,大有可为。近年来,江门市侨务工作坚持做好“三个主动对接和服务”——主动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和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动对接和服务侨胞诉求,着力打造好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侨梦苑”等平台载体。
世界江门青年大会自2008年以来,从江门出发,“足迹”已经延伸至澳门、马来西亚沙巴、香港、印尼雅加达和美国洛杉矶。在奋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世青会在构建海外工作平台,破解海外青年工作难点,涵养新生力量,增强中国共识,聚焦创新发展上,取得瞩目成效,海内外青年不仅成为世青会的参与者,更是忠实者、受惠者。
应海外青年的呼声和要求,世青会从两年一届的大会拓展为具有强大资源和后续力量的海外工作平台。通过发挥江门作为世青会联络总部的作用,以23个世青会联络分部、19个境外商务交流处、7个海外人才工作站、6个旅游信息推广中心为抓手,为世界青年事业发展搭建起一个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的强大网络,也为促进江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海外华侨华人报效祖国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愿做中外友好交流的“金丝带”,为讲好中国故事注入崭新活力,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遗余力。
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有一家50多年历史的饼食手工小作坊,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品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幸运签语饼”。祖籍开平赤坎的陈展明,就是这家金门饼家的守护者。
据陈展明忆述,1978年他随家人远渡重洋来到旧金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商业时代,陈展明把“金门饼店”作为一个弘扬中华文化的事业来经营,大力改革过时的经营手法,把具有美国华人传统特色的“幸运签语饼”做成一个美国华人文化的象征,成功吸引到西方年轻人的关注。
他的努力获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肯定,2016年由旧金山市参事佩斯金提名,经过听证,旧金山历史委员会正式命名金门饼食店为“旧金山传统商业老字号”。陈展明说:“金门饼店吸引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游客,不敢说多伟大,只是真心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时不我待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谱写新华章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为下一阶段新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站在新时代的更高起点上,江门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全市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在大湾区建设的时代风口,五邑侨胞仍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副主席兼体育及文化委员会主任、香港五邑总会青委主任朱浩贤便是其中一位。朱浩贤1968年生在香港,祖籍新会,6岁就随父亲经常往返香港与江门,见证了内地的飞速发展。“1974年我回家乡,需要折腾48小时,如今开车只需两小时。”目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朱浩贤兴奋不已。
2016年,江港青年商贸协会揭牌,成为江门重要的对外交流窗口,帮助海外年轻人落户江门,同时也助江门企业走向海外。“如今内地市场庞大,创新创业的土壤肥厚,开放自由的创业氛围以及日益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套支持,也为香港年青一代,尤其是创业的青年北上发展,创造了不错的基础条件。”朱浩贤说。
“很幸运,作为改革开放的受惠者。”香港五邑总会青委会副主任、江港青年促进交流会执行副主席侯汉硕住在香港北区,接触内地的机会比较多。他最大的感慨是,走在祖国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勃勃生机,“这便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不竭动力”。
侯汉硕经常回江门,亦有举办不同的两地交流活动,近日更是促成江门紫茶小学与香港凤溪创新小学缔结姊妹学校。“前人为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香港青年带来很多机会,我们应当多到内地看看,了解清楚形势,看准机会再创业。无论在哪里,都愿为中国的宏伟大业尽自己绵薄之力。”侯汉硕说。
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也受到侨界青年的持续关注。由香港五邑总会青委会主办的“从港珠澳大桥走进大湾区江门市”考察活动于11月21—22日举行,组织了50多位香港法律、金融等行业的青年专业人士与内地青年企业家座谈交流。
此次活动,让香港五邑总会青委会副主任袁敏华十分欣喜:“眼看粤港澳大湾区内很多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今年港珠澳大桥、港深广高铁的通车,我很自豪,也很骄傲,愿意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线搭桥,贡献青年力量,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行的江港青年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张霭霖作为一名“90后”,感受很深,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青年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身为一名香港律师,我希望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能够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发展机会,与其他年青人共同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张霭霖说。
新时代呼唤新发展。江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挥好侨胞作用”的嘱托,充分利用五邑侨胞遍布世界、沟通中外的优势,支持和带动广大海内外五邑侨胞创新创业,在建设侨乡江门美好家园、同圆共享中国梦的奋斗中,书写内外齐心、拼搏进取的新篇章。
新闻推荐
鹤山工业城非公企业党委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画出政企共赢“同心圆”
凭借着确认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契机,近年来,鹤山工业城着力加强党建引领,注入红色动力,以党委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