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砖瓦房到商品洋房 谭文龙:40年来家里多次换房

江门日报 2018-12-25 07:15

谭文龙在滘北的自建房前,这是他们家第三次换房。

我叫谭文龙,老家在新会双水,今年将近40岁,毕业至今,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的销售工作,会不时回顾江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史。事实上,我们家经历了几次换房,大致可以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住房变化。

父亲辛苦打工

青砖瓦房变红砖洋房

我出生于1979年,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我有一个姐姐,出生于1974年,还有一个哥哥,出生于1976年。

当时家中住的是青砖瓦房,是平房,大约90平方米,有3个房间,没有装修。

事实上,姐姐出生后不久,父亲为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就来到了蓬江区做建筑小工。多年以后,每当我们经过蓬江大桥的时候,他都会自豪地说:“这座大桥的军功章上也有我的一半呢。”

等到哥哥和我相继出生后,家里的经济情况可想而知。为此,父亲工作起来格外努力,生活上也特别能吃苦,渴了喝鱼塘水,困了就睡在空置的猪圈里。到了夏天,没有风扇,蚊子甚多,臭味难闻,想想都难受。

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我们家很快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率先买了彩电。到了1984年,还盖起了两层红砖洋房,外墙刷的是黄色涂料,内墙也刷了涂料,家里装上了电灯泡,可以说是村里条件较好的,每当我们站在二楼阳台,俯视村子的时候,感到特别自豪。

买了房建了楼后再买房

姐弟三人成了“城里人”

可能是在农村受过太多苦,也可能是因为感受过城市的发达,父母一心想让子女成为“城里人”。到了1989年,这一想法终于如愿——父亲花4万多元买了一套位于北郊新城天龙一街6楼的房子,大约100平方米,父亲特别开心。由于买房入户的政策,3个子女都可以转为城市户口,我们小孩子也特别高兴。一方面,我们可以拿着红色的粮本去粮站领粮食了;另一方面,可以吃到太多美食了,比如雪糕。

到了1995年,不少人自己买地建房,父亲是其中之一,他一共花了二三十万元,在江海区滘北建起了一幢像商品房一样的3层楼,铺了地砖,线路使用了暗装,还配上了铝窗。楼房建好后,少部分用来出租,大部分用于自住。

之所以再次换房,父亲解释说,考虑到孩子大了,需要更大的独立空间,同时也希望一家人住在一起,其乐融融。

不过,孩子大了,终究要“飞”。后来姐姐外嫁,自然搬出去了,哥哥结婚,也在外买了房,而我,即便是结婚生子以后,也是和父母住在一起,一方面,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同时觉得,父母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天天见到子孙。如此,三代同堂的感觉很好。可能有人觉得,相处容易同住难,好在是,我们虽然住在一幢楼但不同楼层。

去年,我身为房地产资深业内人士,出于长线投资以及丰富居住方式的考虑,在江海区买了一套新房。

改革开放改变家庭命运

给了追梦者足够的空间

口述/谭文龙整理/周春锋

“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不然,我们哪能吃得这么好,住得这么好,过得这么好呢?”有时候,尤其是逢年过节时,父亲经常会忆苦思甜,发出感慨:“因为改革开放,部分有想法的人才得以走出农村。因为改革开放,大家的积极性才被充分激发出来,进而改变了很多人甚至是很多家庭的命运,这和以前的"大锅饭"制度形成了较大反差。”

我没有父亲的经历,自然没有他那么大的感触,但我觉得,自己生在这个时代,是比较幸福的,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给大家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并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还给追梦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背景,我于今年离职后开始创业,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二手房源,之所以这样选择,主因有两点:一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更好地净化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自己充分看好二手房市场的未来,因为,还有不少市民因为物质条件的改善,会再次购房。

新闻推荐

高新区(江海区): 创文成为惠及全民的“幸福工程”

丰盛村旧貌换新颜。今年以来,高新区(江海区)把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落实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上,落实到社会管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