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梅新潮: 文化服务中心将实现全覆盖
江门借“十分钟文化圈”普及高雅艺术,让群众参与其中。江门市文化馆供图
“我们将在公共文化建设、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努力,不断推动侨乡文化建设,擦亮侨文化品牌。”近日,江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梅新潮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江门市文广新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促进江港澳文化交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江门建设“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示范城市作出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戴惠甜
谈江港澳文化合作
拟搭建江港澳文化交流平台
南方日报:江门市委提出,要以务实有力的举措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拥有华侨文化和世遗文化的江门,如何加强与港澳文化合作交流?
梅新潮:目前,江门已经和香港、澳门开展了一些文化交流。以文化同源为主题,三地联合推出不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展览。展览《一衣带水——文物视角中的澳门与江门》已在澳门举行。澳门和开平合作举办了“湾区共融澳门·开平世界文化遗产交流会”。
接下来,市文广新局将深化江港澳文化合作交流,开展经常性的工作项目,搭建常设性的交流平台,建立经常性的交流机制。
具体而言,江门将与香港、澳门合作开展华侨文化学术交流研究;探索建立江港澳三地艺术生产合作机制;共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开展同根同源的文化文物交流合作;开展学校、科研、文化工作人员的交流与培训教育,加强江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开展同根同心系列活动,持续开展侨胞寻根之旅。
我们将搭建常设性的交流平台。江门将继续办好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世界江门青年大会、恳亲大会、广府人大会等侨务品牌活动。此外,还要加快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华侨博物馆改造升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建设江港澳共有的精神家园。
南方日报:江门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
梅新潮:近年来,依托“白沙”这一文化标志,江门启动了国学普及工程,白沙国学堂已成为全市推广经典国学、弘扬侨乡文化的品牌,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一张名片。2016年底,该项目成功入选省文化厅第二批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白沙国学堂实现每周1场讲学、每月1场进社区进学校推广,每年1主题文化节“白沙文化节”,大力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今年9月,市文广新局还举办了2018年江门市小学生“开笔礼”暨五邑优秀传统家训诵读活动,推广国学文化。同时,全市还通过一些研讨会、比赛等弘扬优秀家教家风家训。
江门五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华侨文化。江门更是红色侨乡,革命遗址数量可观,种类丰富,既有重要党史事件、重要机构旧址,又有革命领导人故居、革命烈士墓、革命纪念设施等。下一阶段,江门将深入发掘红色文化,活化利用革命遗址、名人故居,激发地方红色文化活力,提升地方文化竞争力,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
谈文化惠民
年内实现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南方日报:请介绍江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建设的情况。
梅新潮:江门全面推进江门五邑联合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和粤剧曲艺联盟的建设。目前共有过百家单位加入江门五邑联合文化场馆建设,成功举办300多场文化活动。全市8家公共文化馆均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是省内市县两级文化馆100%获评一级文化馆的6个地市之一。全市一级以上文化站建设达标率100%。去年以来,江门已建成投入使用超22间“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今年计划推进建设16间“24小时自助图书馆”。
文化活动方面,江门已成功举办“周末大舞台”“激情广场大家唱”、首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舞蹈展演活动、江海区“三大文化节”、鹤山“咏春文化节”、省朗诵大赛、中国画展出季、一带一路“画说系列”主题展览、粤剧私伙局大赛、粤剧展演周、红豆飘香进校园等多项本土文化惠民品牌活动。
接下来,市文广新局将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年内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继续推进“十分钟”文化圈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实行文化惠民五进“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工程,全年完成文化惠民活动至少300场。2019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大文化投入力度的工作要求,市文广新局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完善文化场馆配套设施,努力完成公共文化建设年的中心工作要求。
南方日报:塑造社会文明新风尚,需要江门不断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抓好文艺精品创作。这些领域的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梅新潮:2017年,江门成立江门市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园,建设规模超20000平方米。今年,在为期5天的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里,江门市22家参展企业取得了展销两旺的好成绩,5天的成交额和意向成交额逾630万元,江门市文广新局组团参展荣获了文博会优秀展示奖和优秀组织奖。值得一提的是,江门市博物馆设计开发的近百款独具侨乡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也首度亮相深圳文博会。
为更好推动江门文化产业发展,我们将完善规划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方面,加强园区载体建设,推进文化产业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做好“互联网+”“文化+”文章,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
谈非遗保护
2020年前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南方日报:目前省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进度如何?下一步有哪些重点工作?
梅新潮:2018年,江门完成了《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编制等年度工作任务。目前《总体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常务办公会议审议。江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总体规划》明确了各建设阶段的任务和分步实施的安排。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按照《总体规划》的总体框架和具体部署,加强江门市国家级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如建设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台山、新会、鹤山、江海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分馆建设将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推进。
同时,全市将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群体)保护。我们将提高各级尤其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补贴经费;完成7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筛选申报工作;对群众参与性强的项目如浮石飘色、洋村灯会、荷塘沙龙等进行代表性传承群体的培育;通过年度常规性培训班、调研学习等形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后备力量。
此外,江门还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系建设,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系,争取2021年前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2项。
活化利用方面,我们借鉴东莞非遗文化特色美食节、佛山秋色巡游活动的成功经验,计划2019年在鹤山古劳举办以东古酱料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类生产性保护的展示活动,打造非遗知名品牌。此外,江门还将文旅结合,把东古酱料、小冈香、大有凉果、古典家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业相互促进发展。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冯瑶君)为贯彻落实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反馈的意见,深入推进全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12月14日,古井镇召开扫黑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