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砥砺奋进谱新篇 “二次创业”再出发
今天的江门城区城市路网。欧蕊荣摄
江门孕育了李锦记、无限极、维达等众多知名企业品牌。图为李锦记新会生产基地。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内,一台由江门新会农业机械厂早年生产的手扶拖拉机,几乎每天都会引起观众驻足观看。作为江门工业发展曾经的“金字招牌”,新会农机厂生产的拖拉机在全国有较大名气,也成为见证广东改革开放的重要印记。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潮起珠江,侨乡争先行。40年来,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牢牢坚持党的领导,立足自身实际,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书写了五邑地区发展的新篇章:经济总量大幅提升、改革创新屡获突破、开放发展提速增质、民生事业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巨变画卷,渐次铺开。
数据显示,江门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4.3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690.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93.05倍;1978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仅为117元,职工人均工资为559元。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3元。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江门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我们要坚定不移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深刻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要求,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动改革开放。把大湾区建设作为全市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举全市之力推动落实,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增长极、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江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说。
改革勇争先
为深化改革贡献“江门探索”
1981年的《南方日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故事:江门市皮鞋厂是一家国营企业,过去吃的是“大锅饭”,劳动效率差、工效低,可自从实行了计件工资后,皮鞋月产量从原来的不到4500双变成了9000多双,工人月平均收入近乎翻了一番。
近40年前的这桩旧事,展现了改革释放出来的强大力量,也折射出江门一直以来的改革基因。40年来,江门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是侨乡发展的重要推力。凭借这种改革勇气和锐气,江门努力创新、加快改革,把全市的发展不断推向前进,也为全国的改革提供不少“江门探索”。
1978年11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江门迎风而动,市无线电三厂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方式从日本引进全套收录机生产设备,成为全国电子行业首批“三来一补”企业。
1984年,江门市着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当年4月颁布了搞活工业生产的“九条措施”。仅一个月后,江门便被列入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进一步给企业“松绑”放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波澜壮阔的股份制改革在全国推行,江门争先实施,成功推动了甘化、美雅、美达、开平涤纶等一批企业上市。
进入二十一世纪,改革的步伐继续加快。2001年,江门大力推进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市直裁减了13个机关部门,市属事业单位精简了37.5%。2004年,江门用企业家精神塑造高绩效政府,市府办成功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创全国地级市先河。
回眸过去,江门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惠民便企等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释放了发展的活力,近年来更是蹄疾步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向纵深。
今年,按照中央、省的要求部署,江门抓住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重点,在出台年度改革工作要点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重点推进十项改革项目,紧扣江门发展脉搏,与重大民生同频共振,明确了全市改革的总体方向。2018年全年,江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部署了十大方面37项重点改革任务。
经过不懈努力,江门的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诞生了一批全省、全国率先,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多项改革工作成效显著,获国家和省的肯定,扩大了江门改革的影响力。
比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和督查激励;成为全国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试点市;“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经验列入全省复制推广清单;在全省率先建成网上中介服务超市,“数字政府”综合改革成为全省试点等等。这些改革,推动了江门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截至10月底,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15.63万户,同比增长249.44%,主体总量达44.4万户,同比增长48.87%。
开放创新局
以“侨”为桥融入全球市场网络
36年前,循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香港润成纺织集团主席吴荣治回到了家乡开平。他先是给一些国营工厂发包订单,继而投资办厂。到1994年,他旗下的润成(开平)整染厂、润成织造厂等工厂在开平完成布局。从此,润成集团成功实现向内地的战略转移,也为江门的经济发展书写了重要一笔。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江门400多万五邑籍乡亲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的春雷,唤来了乡情浓厚的海外侨胞们。他们率先进入侨乡投资兴业,带来了当时江门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也拉开了中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序幕。在此后的40年间,外商投资企业在江门遍地开花。
1979年,江门市与港澳商人兴办“三来一补”企业3家,合同利用外资协议额80.80万美元,实现利用外资零的突破。
今天,江门有外商投资企业达到4955家,投资总额近470亿美元。改革开放至今,全市先后引进了法国电力国际、英国BP、德国巴斯夫、美国艾默生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李锦记、大长江摩托、鹤山雅图仕等一批知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衡量开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江门对外贸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江门市商务局数据,1979年初,江门只有国家直属的4家全民所有制外贸专业公司。
而如今,全市累计有超过4000家企业办理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每年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超过2000家,形成了摩托车、水暖卫浴、家居用品、不锈钢餐厨等一批全国、全省出口领先的产业。
2017年,江门海关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07.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61.28亿美元。与此同时,江门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江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899亿元,增长12%,占外贸总值的比重为64.9%。
近两年来,江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推动开放型经济迈出新步伐。
据了解,江门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助推地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从通关便利、政策指导等方面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发展平台,支持推动江门出口商品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中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帮扶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2017年,江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04.5亿元,增长10%。全市机电产品出口682.4亿元,增长13.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9.3亿元,增长38.2%。
经济新跨越
经济总量及质量实现“双提升”
1985年,27岁的李朝旺带领一帮残疾工人,在一个简陋的小作坊尝试生产生活用纸。出乎意料的是,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生活用纸一时“洛阳纸贵”,厂门外排起等待拿货的长龙。
时隔三十多年,当初的小工厂已发展成为中国卫生用纸行业产品最多、销售量最大的企业之一。在位于新会三江镇的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所有货物的入库、出库、分拣、理货等步骤,都由智能机器人控制完成。
改革开放初期,新会、开平等地涌现了不少像维达这样的乡镇企业。随后,鹤山、台山、恩平等地也风起云涌,大批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会的五金制造、开平水口的水暖卫浴、台山的纺织产业等逐渐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此后多年间,江门工业不断加快发展。1978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江门机械厂、市红星柴油机厂、新华造纸厂、肥皂厂、果酱厂、电化厂、塑料厂和星光制伞厂8家企业,被确定为全省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1984年,鹤山县毛纺织总厂高级毛毯生产线试产成功,生产出全国第一张“拉舍尔”毛毯,填补了国内空白;1988年,江门市城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华港精密(江门)有限公司正式投产……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全新的活力。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江门是广东的老牌工业重镇,有着辉煌的工业历史。”在江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李超奇看来,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江门工业经济完成了巨大飞跃。数据显示,1983年,江门市工业增加值不足10亿元,全市GDP不足29亿元。而到了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145.53亿元,GDP达2690.25亿元,李锦记、无限极、大长江、维达、嘉士利等本土企业逐渐成长为全国行业巨头。
近年来,江门更是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发展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相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高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新体系,努力重振江门制造辉煌,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今,全市经济正在取得新的突破。今年1—9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3亿元,增长7.7%,增幅全省第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增幅全省第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增幅全省第4;外贸出口增长2.8%,增幅全省第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2%,增幅全省第3。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前三季度共引入超亿元项目161个,总投资992.8亿元,其中超亿元工业项目129个,超10亿元项目14个;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项目387个,是去年同期的3.25倍。
从当初的“一丝一毯”到如今的“装备重器”,江门产业结构也在迈向高端化,广东中车、富华重工、沈阳机床“智能云制造项目”等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纷纷落户,成长为当地经济的支撑力量。今年1—9月,全市工业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大幅增长20.8%,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000家,引领全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展望
用好“关键一招”
提速“二次创业”
“拿出改革开放之初、创业之初的勇气,以"杀出一条血路来"和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气魄,真正把改革的重担扛起来。”日前,江门召开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对深化改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强调要奋力开创新时代江门深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展望未来,江门将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动改革开放,将改革开放引向深入、进行到底。
努力形成一批“丝路明珠”示范项目
今年,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江湛铁路通车,江门发展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望为全市发展带来“黄金机遇期”。
为此,江门提出,要全方位融入大湾区建设。紧紧抓住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大文章,将其作为全市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举全市之力推动落实,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增长极、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
江门将主动服务港澳发展,加强产业合作、创新合作开发模式,探索开展“飞地经济”合作。要充分发挥大广海湾经济区资源禀赋优势,推动银湖湾滨海地区实质性规划和建设,启动大广海湾产业布局,搭建承载国家战略、布局超大型项目的产业平台。谋划一批超百亿元的交通基础设施、产业能源等重大项目,加快推动银洲湖高速、黄茅海大桥、深水港、LNG项目、新材料产业园等规划建设。围绕打造珠西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对接好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全方位融入大湾区现代综合交通网。
在扩大开放方面,作为侨务大市,400多万五邑籍乡亲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丰富独特的侨务资源为江门深度参与全球化、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全市将充分发挥侨乡独特优势,广泛动员和凝聚广大侨胞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力争在能源资源、海洋经济、旅游等领域形成一批“丝路明珠”示范项目。
对标“五最”打造改革示范标杆
近年来,江门市按照中央、省委的改革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但当前制约江门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仍需增强。
江门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委对改革工作的统筹领导,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健全党委领导改革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折不扣抓好改革任务落实,营造改革创新良好氛围,坚定不移将改革引向深入、进行到底。
根据部署,全市要牢牢把握改革着力点和突破口,打造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示范标杆,重点要做到“五个对标”:一是对标最“短”企业开办时间,深化营商便利化改革;二是对标最“快”项目落地建设,深化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三是对标最“好”全省示范标杆,深化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四是对标最“全”政务信息数据,深化“数字政府”综合改革;五是对标最“美”社会生活环境,深化民生领域改革。
下一步,江门将认真对照中央和省有关机构改革的原则、目标、要求,严格遵循上级的顶层设计,稳妥推进市县机构改革,确保机构改革任务按时完成。积极推动“数字政府”综合改革,系统推进“政务上云”“流程再造”“服务提升”“信息惠民”“政府慧治”五大工程,实现互联网和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提升政府整体服务效能。着眼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推动“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双随机一公开”改革,深化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在政府投资审批、工程建设审批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撰文:董有逸郑琦编辑统筹:李江萍
新闻推荐
江门市计划分两年完成城区58座社区公厕升级改造 “厕所革命”解了城市之“急”
改造后的公厕干净美观。文/图江门日报记者郭永乐今年以来,江门市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在新建公厕之余,对市内一些问题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