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允城的“杜阮说”
林福杰
新会古称冈州,除“冈州”被公认为新会的别名外,也有人将“盆允”借代新会,如明朝举人廖文炳的诗句“盆允多土物,蒲葵指首屈”。民国时期,有过不少新会文人喜欢用“盆允”入诗,甚至以“盆允城”来比作今新会城。比如,会城大新路有间三层的“叙宾亭”,早在清代宣统年间开业,是当时会城最有名的茶楼,民国时,原冈州中学校长李淡愚为其题额“盆允城中第一楼”。
“盆允”是古县名,古籍记载仅见鳞爪,如唐《初学记》引《南越志》:“盆允县利山,上多香林。”清《广东新语》引《南越志》:“盆允县利山多香林,名香多出其中。”
盆允县城原为新会郡治和冈州治,在新会历史上有过重要地位。《宋书》卷三十八“新会太守”:“盆允令,《永初郡国》故属南海。”指未立新会郡之前,盆允旧属南海郡。《读史方舆纪要》记:“盆允废县,在县东。晋末分番禺县置盆允县,属南海郡,寻为新会郡治。”说盆允是东晋末期分番禺地设县,不久,晋元熙二年(420年)立新会郡后,又为郡治。到了隋开皇十年(590年)撤郡建州,盆允与永昌、宋元、新熙、始成、招集共6县合并,组建为新会县,隶属封州(允州、冈州),盆允县自始消失,历经170多年。
盆允县(420年稍前至590年)涅槃新生为新会县(590—1992年)之后,原盆允城继续作为新会县治和冈州治。过了49年,到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冈州治始迁今会城。(《旧唐书》:“旧治盆源城。贞观十三年,废冈州,县属广州。其年,复置州于今治也。”)但作为新会县治,直至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一时撤销冈州,州治空置,就将新会县城从盆允城(盆源城、盆元城)迁入今会城(据宋初《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所以在公元639—735年的近百年时间里,“新会县治与冈州州治不同也,新会县治在盆允,冈州州治在今新会城。”(陈占标《新会史话》引明黄佐《广东通志》)
盆允撤县至今已1400多年,盆允故城在今何处?这一直是个历史之谜。明万历《新会县志》:“盆允在今四会北二十里。”这是不可能的,连地理方位都乱了。《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四十“盆允故城”条说:“在新会县北。”清光绪年间谭镳主编的《新会乡土志》说:“《大清一统志》言在县北二十里,以方向道里求之,适当今之杜阮。”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也仅说“县北”,而谭镳所见的“二十里”未知出于什么版本。他还从方言角度来考证:“土人称杜阮,其音如"杭沇",疑为自古相沿习之名称,与"盆允"声甚相近,岂其地原为盆允,后世口音变迁,乃转为"杭沇"耶。”虽为一家之说,却是很有道理的。(杜阮地名另一说,可见1995年版《新会县志》:“相传宋末黄姓南迁定居这里前,已有杜、唐、阮三姓聚居,他们以姓氏作地名,称"杜阮”或"唐阮"。”但从新会地名历史来看,这种拼合地名多出现在民国以后,清代少见,之前罕见。)
盆允故城真的在杜阮吗?也有不同的看法。陈占标先生《新会史话》认为“值得疑问”;“州治设在哪里,志书史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有文献书籍记载,认为盆允县治可能在现在的鹤山双合镇(旧时的开平双桥都),因清中叶该地设有盆允公局。”他不大赞同谭镳的“杜阮说”,固然有他的理由,不过,未知他这段话所指哪个文献,竟让盆允城挪到这么远的双合镇去了。双合是双桥、泗合各取一字为名的,清代属双桥都辖区,鹤山立县时,辖地从开平划来;但开平立县时,辖地原从新兴划来,与新会相隔甚远,盆允县不可能在此。
窃以为,“盆允公局”遗迹不可错当成盆允县遗迹。清代一度时兴设立公局,为当时乡镇所设机构之一,新会咸丰四年设西南公局、东北公局,同治二年(1863年)设冈州公局。据2001年版《鹤山县志》第十九篇“军事”记载:“咸丰四年(1854年)洪兵起义失败后,县设立盆允公局,驻沙坪。”该盆允公局设在沙坪,其他地方所设为分局。该志《大事记》又载,同治元年“盆允局于金冈设分局,练勇”。因此,双合镇有盆允公局的遗迹并不奇怪。鹤山与杜阮接壤,盆允县境应就在这一带。假设盆允城不作州城、县城之后,仍叫盆允,南宋以后新民迁来,地名记音为杜阮,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由于盆允与新会有紧密的历史渊源关系,今新会城一带当年曾属盆允县辖地,文艺作品中,用盆允借代新会是可以的。然而,盆允故城作为新会县城,那是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之前的事,之后的县治是会城,而不再是盆允城了。照此而论,李淡愚题额“盆允城中第一楼”,将今新会城比作盆允城,当时耳目一新,但是“表错情”了。
新闻推荐
日前,江门市城乡建设局官网发布《2018年11月江门市房地产市场主要数据》,根据数据显示,11月江门全市住宅成交3862套,环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