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打造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昨日下午3时左右,位于会城街道仁寿路步行街的景堂图书馆霍宗杰阅览室早已座无虚席,不少市民在这里享受阅读的乐趣。景堂图书馆霍宗杰阅览室是新会区首批“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之一,市民只需将二代身份证在门口的刷卡机上刷一下,就可以入馆借阅图书。
目前,新会已建成并免费开放3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年内还将增加两间。日前,新会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实地调研,考察新会区创建第二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情况,“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让调研组切身体验了新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
据了解,自新会区2016年10月取得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新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文化牵头、部门协调、镇村推进的良好氛围,建成了以区级大型公共文体设施为核心、以镇级公共文体设施为枢纽、以村级基层文体设施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广大市民群众带来实惠。
以创建促发展
全面提升硬件配套设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新会区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以点带面,加大投入,全面提升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水平。
据介绍,新会区对公共文化的投入逐年递增,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由2016年的102.66元,增加到2017年的160.34元。目前,新会区基本建成以区级大型公共文体设施为核心、以镇级公共文体设施为枢纽、以村级基层文体设施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区级文化场馆建设方面,新会区集中力量补齐短板,在完善景堂图书馆、新会区博物馆配套设施的同时,设立新会区美术馆,并使之成为全区开展美术创作、教育和交流的平台。同时,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新会区投入160多万元,建成3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并免费对外开放,今年将再投入160多万元,于年底前建成2间“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进一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
镇级文化场馆建设方面,新会区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镇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速提质。三江镇投入500多万元,按省特级站的标准,新建文化活动中心大楼;沙堆镇投入30多万元,对文化站进行重新装修;大泽镇建成群众活动中心;睦洲镇建成藏书量超15000册的新图书馆……现在,新会区11个镇级文化站中,有4个省特级站、7个省一级站,均免费对外开放。
村级文化场馆建设方面,以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为突破口,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目前,全区226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按标准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免费向群众开放。
深挖特色资源
加大文化品牌建设力度
近年来,新会区不断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在探索文化创新、健全供给机制、提升文化服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赞助、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创建具有新会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满足新会群众的文化新需求。
在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新会区委、区政府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硬支撑”,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本土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创新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和谐春联送万家”文化惠民活动、“新年好气派”原创音乐会、“圭峰之春文化庙会”、“幸会文化创意市集”、“吉祥如意送民间”新会鱼灯展、“粤韵悠扬传冈州”石戏台戏曲演出、“行进中的艺术课堂”文艺培训讲座活动、非遗项目巡展……这些文化活动,广受市民的欢迎和喜爱。其中,“圭峰之春文化庙会”已连续举办15届,成为市民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
同时,依托“一镇一品牌”文化建设,新会各镇(街、区)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传统文化为引导,以文化阵地为平台,以美丽乡村游为契机,使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得到传承和发扬。
接下来,新会区将创新性打造“学宫文心”、“名人故事”和“非遗产业”等示范亮点,着力构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做大做强非遗文化产业。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钟珍玲
通讯员程梅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张奕维)近日新会区天气以多云为主,早晚清凉,有轻雾,日间阳光充沛,人体感觉舒适。新会气象台预测,预计12月3日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