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饮冰室主人轶事 传梁启超家教家风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中设有梁启超先生硅胶像。戴惠甜摄
梁启超故居纪念广场正中两米多高的梁启超铜像静静矗立。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供图
扫一扫
看更多内容
走进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广场正中两米多高的梁启超铜像静静矗立,他的手拿着一卷书,微微低头,像是陷入了沉思。1873年,梁启超先生在这里出生,直到12岁中秀才离开家乡,前往广州求学之前,他都在这里学习生活。故居内的怡堂书室就是他青少年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地方。
近日,由江门市博物馆、江门五邑联合博物馆与南方日报社江门办事处合作推出的《江门宝藏:“南方+”带您在侨乡寻宝》走进新会梁启超故居,对入选“我最好奇的十大侨乡宝藏”的梁启超先生大衣进行直播,让公众了解梁启超先生的往事,了解“一门三院士”温文敦厚的家教家风。
撰文:张泳渝
1多件藏品展示梁启超生平
在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一件先生穿过的大衣被陈列在透明玻璃展柜中。现代技术使展柜保持恒温状态,让这件具有90多年历史的大衣得以妥善保存。
“这件大衣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文人衣服样式。”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导游部部长梁顺浓介绍,“这件大衣的袖子上有个烟头烧的小洞。这是由于有抽烟习惯的梁启超先生,在一次下班坐包月车回家时,一路上都在专心地酝酿文章。回到家中,文章腹稿已成,他却一点也没察觉,烟头把大衣烧了个小洞。”
今年4月,梁氏后人将这件珍藏多年的大衣无偿捐献给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此前,这件大衣一直保存在梁启超夫人王桂荃家中。由于动荡,王桂荃所保存梁启超先生的所有文物均已丢失,唯独这件大衣意外保留了下来,辗转到了梁启超的侄子梁思乾家中。梁思乾夫妇病逝后半个世纪,他们的子女在整理父母衣物时在一个樟木箱内发现了这件大衣。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件大衣的皮毛领子已经遗失。
“这件大衣对我们馆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但丰富了本馆馆藏,提高了珍藏实物的品位,更加丰富了我们的讲解内容,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梁顺浓说。
除此之外,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还保存着很多不同的物件,以不同的角度展示梁启超先生的生平。例如,利用图文并茂的版画、大事年记表来展开梁启超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利用少年中国说、爱国歌的重要片段,以及“公车上书”的油画,先生的手稿、音频等来展现他的爱国情怀;馆内的“维新先驱”石高度概括和肯定了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影响。
2多方合作弘扬启超家风
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45周年。为此,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启超家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梁启超先生十分注重教育,从小教导子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道理。
在梁启超故居,保存着他亲笔所题的功勋匾。这块功勋匾不但体现先生为人处世的方式,还表达了他的教育理念。1915年,梁启超回到家乡为父亲祝寿,准备立一块功勋匾。当时,他的父亲认为他既然已在京做大官,就应该买田买地盖房子,才能光宗耀祖。梁启超听完以后笑着对他父亲说:“如果十块钱能买一亩地,十块钱能买一只鸡,我宁愿吃鸡也不买地。”
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人,个人的地位不是靠买田买地盖房子来体现的,家族的传承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的富有,而是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因为,梁启超都把收入用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上。他把孩子们送到欧美去,学习欧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他的9个子女,3个是院士,6个是专家。
为了使梁启超家教家风能更好地得到传承,近年来,新会区着力打造启超故里品牌,建立了梁启超研究会,积极组织开展系列研究活动,宣传和弘扬梁启超文化。同时,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积极与学校合作,把启超文化带进校园,通过开展活动,让儿童青少年从小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为了让启超文化“走出去”,今年4月,梁启超故居举办了《少年中国说》项目全球启动仪式,以梁启超先生的传世名作作为桥梁和纽带,推动粤港澳台和海外华裔青少年加强文化交流;今年7月,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跟青岛康有为故居共同举办了《一门三院士·共筑中国梦》图片展览,宣传和弘扬启超文化。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陈卓栋,通讯员陈晓雯、谭耀广报道:利用同乡身份装可怜博同情,再用高利息诱惑,江门新会的陈阿姨就这样被同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