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创建第二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力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新会石戏台每周举办一场公益曲艺惠民演出,丰富群众的文娱生活。杨兴乐摄
“对照创建示范区标准中的69个指标,全部指标自评达标,其中自评优秀等次55个。”日前,新会区召开第二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汇报会,全面梳理两年来的创建历程,迎接省文化和旅游厅明年初的终期督导验收。
“示范区创建工作不但是文化振兴,更深层次是体现我区践行党的十九大关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新会区区长梁明建表示,这次创建,一方面为新会区整合资源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推动文化惠民提供了重要机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新会区要承担在全省先行一步,探索经验、提供示范,通过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会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南方日报记者杨兴乐通讯员肖浩
打造品牌活动实施文化活动“一镇一品牌”
11月25日上午,会城平安路石戏台。这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物,2009年进行全面修缮后,每周日都会上演公益惠民演出。这个周日,担纲演出的是会城南园曲艺团,该团分别演出折子戏《黛玉悲秋》《沙三少情挑银姐》和《锦骑红尘妃子笑》。
近年来,新会充分利用展示“中国曲艺之乡”的重要窗口——新会石戏台,通过举办每周一场的公益曲艺惠民演出,活跃区业余团体的戏曲演唱和交流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娱生活,打造石戏台文化品牌。
“有了石戏台这个公共演出平台,加上南园管理区周三周四提供排练场地,我们的曲艺团才能一直运作下来。”南园曲艺团负责人陈健玲说,这个二十几人的业余团体,都是退休的曲艺爱好者,“经费都是自筹或赞助,从头到脚这一身演出所需都是自掏腰包购置,每人花费两三千块钱”,不过,整场表演也有1500元补贴,“大家不舍得乱花,结束后集体到茶楼喝茶,留些钱交排练场所的水电费。”
上午11时许,演出接近尾声,戏台外开始飘雨。戏迷们不愿离开,继续欣赏,直至演员们演出完毕,送上鲜花。“新会曲艺滋润着戏迷们的心田,反过来戏迷们的支持也滋养着新会曲艺文化的发展活力。”陈健玲说。
“石戏台的戏曲演出,是新会广受市民欢迎和喜爱的10多个品牌文化活动之一”,新会区文广新局局长张北迎说,“像"和谐春联送万家"、"新年好气派"音乐会、迎新春文艺晚会、圭峰之春文化庙会、万胜杯龙舟竞渡、"幸会文化创意市集"、新会鱼灯展等品牌文化活动,都受到市民的热捧”。
新会区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不断寻求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建设幸福新会群众对文化新需求的途径,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赞助、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创建具有新会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多样化。
目前,除了区级的10多个品牌文化活动,镇级也施行一镇一品牌,如双水镇的小冈香文化、罗坑镇的红色文化、崖门镇的蔡李佛拳术、司前镇的金龙、大泽镇的龙舟文化、三江镇的龙乡游龙文化、大鳌镇的咸水歌、古井镇的皇族文化等,“各乡镇以传统文化为引导,以文化阵地为平台,以美丽乡村游为契机,使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得到传承和发扬,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张北迎说。
新会区严格按照示范区创建的标准,加大投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人均标准配给。据统计,区级每年开展文化活动80场以上,送电影下乡2316场,举办各类型专题展览60多场,举办文化公益讲座60多场,举行公益培训班50多班次,举办专题读者活动200多场次。各镇每年举办10多场大型文体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不间断地精彩上演。
以创建促发展全面提升硬件配套设施
新会步行街上,景堂图书馆霍宗杰阅览室。用二代身份证在门禁感应器上轻轻一刷,便可进入这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享受自助借书、续借、还书、下载电子图书等服务。
2017年底,新会区以新会景堂图书馆为主体,投入160多万元,依托圭峰会城的社区图书室设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选定景堂图书馆霍宗杰阅览室、碧桂园社区阅读室、北门社区文化中心作为该区24小时图书馆建设试点。馆内设有自助借还书机、书架、桌椅等,三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16000余册,包括中外文学、人物传记、少儿读物等书籍。
“2018年再投入160多万元,年底前建成2间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进一步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推动全民阅读的开展。”据介绍,新会区以创建示范区为抓手,以点带面,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文化硬件设施建设。目前,该区已建成以区级大型公共文体设施为核心,镇级公共文体设施为枢纽,村级基层文体设施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区级文化场馆建设方面,设立新会区美术馆,使之成为新会区开展美术创作、教育和交流的平台;同时,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以区级文化场馆为总馆,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目前全区11个镇级文化站中有4个特级站,7个一级站,各镇文化站均实行对外免费开放。”新会镇级文化场馆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速提质。如三江镇,投入500多万元按省特级站的标准新建文化活动中心大楼,设置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展览厅、排练厅、少儿活动室、老人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厅等功能室,已通过省特级文化站的评估验收。
村级文化场馆建设方面,新会以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到10月底,全区226条行政村(含社区)全部按标准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免费向村民开放。
深挖特色资源打造新会文化亮点和品牌
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确保通过省督查验收?创建以来,新会区委、区政府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硬支撑”,深入挖掘特色本土文化资源,着重对“学宫文心”“名人故事”和“非遗产业”进行创新性示范亮点打造,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
新会“学宫文心”保护发展工程是该区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新会以创建示范区为契机,打造“学宫文心”文化。以新会学宫核心1.36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是新会历史文化的集中地,区政府加大投入,活化利用核心圈的文物资源,打造新会文化高地。
目前,已投入约2亿元,完成新会学宫核心区域的盆趣园、人民球场、艇仔湖、马山公园、北门公园进行升级改造,投入180多万元,对新会学宫附属建筑棂星门、化龙桥进行修缮;已投入250多万元对新会学宫进行修缮;计划投入1900多万元对新会书院进行整体修缮,目前正开展第一期工程的修缮工作。
如何讲好“名人故事”?新会通过收集、整理、创作、出版本地特有的名人事迹,讲好“新会名人故事”文化。同时,将名人故事活化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在镇(街)文化站多功能厅、启超国学堂、梁启超故居和中小学校设立名人故事讲堂,每月免费举办名人事迹宣传和名人故事会;通过创作排演、展览名人故事并对外进行展演,使名人事迹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新会还积极推动本土非遗项目和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为非遗产业搭建平台,不断壮大非遗产业。2017年,区财政分别投入300万元,举办第四届(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第二届(中国新会)古典家具文化博览会,2018年区财政投入300万元,举办第三届(中国新会)小冈香文化博览会,着力构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做大做强非遗文化产业。
据统计,2017年新会陈皮产业总值达60亿元,小冈香产业总值约21亿元,新会古典家具产业产值超100亿元,成为新会区三大支柱文化产业。
新闻推荐
新会区慈善会 已援建100间“爱心屋” 为困难家庭 解决居住问题
江门日报讯(记者/钟珍玲)日前,记者从新会区慈善会了解到,新会区“爱心屋”援建工程启动六年来,已援建了“爱心屋”100间,切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