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填词、“新人”演唱、加入现代音乐元素……探索传承保护新路子 恩平民歌还可以这样唱
恩平民歌要想重新焕发活力,需要更多年轻一代的加入。 表演过程中加入现代音乐元素,用电子合成器、吉他、贝斯、爵士鼓等乐器进行伴奏。 恩平民歌第三代传承人、74岁的吴荣光(右)也参加了当天的演出。
11月8日晚,由恩平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文联、教育局联合主办的恩平民歌新唱展演晚会在冯如广场精彩上演。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用现代流行音乐形式表演传统恩平民歌;重新填词让恩平民歌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演唱者以儿童、年轻人为主,而且基本上是第一次接触恩平民歌的“新人”。晚会上,恩平民歌被加入了许多新元素,以一种全新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这种创新性的“新唱”,让不少观众惊叹:“原来恩平民歌还可以这样唱”、“原来恩平民歌还挺有意思的”……
在恩平民歌日渐式微,开始被年轻人忘记的这个年代,也有不少人正在努力探索恩平民歌的新唱法,让更多群众认识、了解、喜欢恩平民歌,让恩平民歌焕发新生命。
现状
恩平民歌渐渐“老去”
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恩平民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恩平文化一个重要符号。然而,近年来,恩平民歌遭遇了“断层荒”,年轻人逐渐远离,让它变得“苍老无力”。
在恩平市中山公园,每天都有上百位老人聚集在这里,他们带上乐器,自拉自唱木鱼歌等恩平民歌。类似的情景还在小岛文化广场等公共场合上演,老人们口中“咿咿呀呀”的民歌和时髦的流行歌曲截然不同,演唱者和听众都是头发花白的同龄人。“只有老人才去听,只有老人才会唱,只有老人才会写”,这成为如今恩平民歌无奈的写照。
其实,恩平民歌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恩平可以说是民歌的海洋。在这个山头,能听到另一个山头有人在唱恩平民歌;这个山头的人唱完了,自然会有另一个山头的人接着唱;在田地里,人们也是一边插秧一边唱歌。那时候,恩平每条自然村都组建了恩平民歌演唱队伍,最多的队伍成员有30多人。不过,到了现今,即使是一个镇,也难以组建起一支恩平民歌演唱队伍。
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恩平民歌逐渐衰败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恩平民歌与其他的地方文艺形式一样,遭遇社会多元化带来的冲击。以前的社会结构较简单,文艺形式较少,人们接触的事物比较单一,沟通方式没有今天这么方便,连看场电影都是件困难的事,电视机也很少。在这种背景下,恩平民歌成了“香饽饽”,有人唱,有人听,也有人去创作,不好听就把它改得好听些,种类不多就把它扩展成多种形式。现在,家家有电视机,流行歌曲充斥整个社会,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各种精彩的文艺节目,恩平民歌逐渐失去了生存、发展空间。
其次,现在的恩平农村老人多,年轻人少,这直接隔离了年轻人和恩平民歌的联系。农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大城市打工,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出国,剩下的只有老年人和小孩子,这让恩平民歌后继无人。
再次,恩平民歌本身也存在局限性。大众的艺术才有生命力,而恩平民歌演奏是用传统乐器、用恩平话演唱,它与白话有着很大区别,外地人很难听懂,这就限制了恩平民歌发展的外延,导致发展空间有限,更容易被人遗忘。
坚守
“恩平民歌值得一辈子热爱”
“天未光,早起床,走访恩平心花放……”没有乐器伴奏,更显高音响亮清脆,低音饱满有力,74岁的吴荣光为记者哼起了他创作的恩平民歌《天下温泉数恩平》。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他但唱起歌来脸不红气不喘,歌声让人回味无穷。
吴荣光是恩平民歌第三代传承人,是江门市级非遗传承人。在他眼里,恩平民歌是值得一辈子追逐的梦想和热爱的事业。
14岁那年,吴荣光在村里第一次听到恩平民歌,瞬间就爱上了这悠扬的曲调。20世纪80年代初,他师从恩平民歌第二代传承人梁振牛,进一步学到许多恩平民歌知识。在随后的30多年里,吴荣光笔耕不辍,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较有名气的作品就有30多首,并多次荣获各级奖励,曾获“佛山地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过去,我行走在乡间,随时可以听到从某个山头飘来优美的歌声,许多人喜欢在劳作中哼上一曲恩平民歌。但如今,行走在恩平乡村之间,我已很难听到那些原汁原味的恩平民歌了。”吴荣光坦言,近年来,恩平民歌在传承方面遭遇不少困难。比如,市场竞争力不足、传承方式和力度不够、传播渠道狭窄等,再加上受时代变迁和审美情趣变化的冲击,传承人才资源断档,年轻一代兴趣不高,这使得恩平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窘境。
“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岁月不饶人,但我还是要承担责任传承恩平民歌,它们不能烂在我的肚子里。”吴荣光说。为此,他以歇马举人村为基地,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批学徒,达到能唱善演恩平民歌的水平。吴荣光还注重培养恩平民歌的师资力量,培养的学校音乐教师和文化馆曲艺辅导员,掌握了恩平民歌各曲种的唱法,熟悉民歌乐谱,行腔圆滑,达到能唱能教的水平,为地方文化进校园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恩平民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吴荣光更加认识到传承恩平民歌的重要性,他主动把传承责任扛在肩上。吴荣光花费数年心血,对恩平民歌的历史渊源、发展概况进行考证,收集民间古曲目和曲本,走访老人和古村落,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于2002年着手编著了地方文化文艺辅导丛书《恩平民歌编写与唱腔基本板式》。书中介绍了木鱼歌(包括哭丧歌和哭嫁歌)、花笺歌、牧歌(睇牛歌)、夹房歌(闹房歌)、禾楼歌、大卖鸡、小卖鸡7种恩平民歌的演唱形式、主要特点、基本格律和演唱技法。“同时,我总结出恩平民歌编写的基本知识,并针对这7种民歌演唱技巧和编写的通病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唱学写爱好者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他说。
探索
多方合力创新重新焕发活力
在纷繁复杂的流行文化里,依然在传承恩平民歌的吴荣光就像一个孤独的文化坚守者。恩平民歌要想重新焕发活力,需要更多年轻一代的加入。恩平民歌新唱展演晚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一次创新性探索。
“恩平民歌是我们恩平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决不能让它消亡。作为恩平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恩平民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谈起组织此次晚会的初衷,活动发起者、独立音乐人、晚会总导演岑瑞光认为,恩平民歌是广东地区最具特色、旋律最好听的地方民歌之一,在岭南地区是独树一帜的。“著名恩平民歌演唱家梁振牛先生曾经将恩平民歌唱到北京,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充分证明了恩平民歌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他说。
在发起筹备晚会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以巨大的热情参与进来。当岑瑞光把晚会的设想汇报到恩平市相关部门时,得到了恩平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教育局、文联、戏曲协会等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恩平市华侨中学、恩城三小、恩城四小等学校也积极参与,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演出;恩平汇丰村镇银行出资赞助演出;多个艺术培训机构、音乐工作室友情提供演出器材……
要想拯救日渐式微的恩平民歌,必须加入新的表演元素,让年轻一代参与,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岑瑞光告诉记者,此次恩平民歌新唱,主要有三个“新”,分别是新词、新人、新形式。
新词——当晚表演的7首恩平民歌曲目中,有5首重新进行了填词,目的就是跟上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让年轻人产生共鸣。比如《人说恩平好地方》,开头的两句词改成了“恩平人民心向共产党,落实十九大精神豪情壮”。“随着时代生活节奏和审美观的变化,恩平民歌也要进行艺术创新。”吴荣光认为,艺术创新的重点在歌词上,要接地气,歌颂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迁。
新人——参与表演的歌手和舞蹈演员共有100多人,除了吴荣光、吴柳仙两位恩平民歌的老前辈外,其他人都是第一次接触恩平民歌。这些新的表演者,大多数是各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年纪最小的还不足10岁,年纪最大的也只有30多岁。
新形式——表演过程中加入现代音乐元素,用电子合成器、吉他、贝斯、爵士鼓等乐器进行伴奏,让恩平民歌听起来更有流行感、现代感;加入舞台表演元素,比如现代舞、小品等。
岑瑞光表示,此次晚会只是他和其他文艺工作者探索恩平民歌发展新形式的第一步,未来,他们计划配合相关部门出版教材和精品集,开设免费培训讲座,录制音乐在网络进行推广,下乡巡演等,竭尽所能为传承发展恩平民歌出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胡伟杰
行动
多措并举
传承保护恩平民歌
记者了解到,传承保护恩平民歌,恩平市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行动。
恩平市文化馆馆长卢坚强告诉记者,面对恩平民歌的日渐式微,恩平市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传承和保护,目前已建立了恩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保护规划,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督促落实保护措施。2010年,恩平市政府制定的《恩平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恩平文化名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恩平民歌列入保护和发展计划,先后对恩平民歌开展了6次普查,收集了流传的古唱本、音像制品等资料,初步整理成资料汇编;对恩平民歌各子项传承人进行登记、录音、记谱和建档工作;把部分子项列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落实了保护单位。同时,恩平市政府将恩平民歌专场比赛列为每届文化艺术节的必办项目,划定中山公园、飞马广场、小岛文化广场、冯如广场等地为恩平民歌活动区,拓大民歌的生存空间;文化部门组织传承人定期开展恩平民歌进课堂活动,多次举办恩平民歌传习活动,加大传承力度。
卢坚强表示,下一步,恩平市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恩平民歌进行传承和保护。一是建立系统的档案,针对恩平民歌的渊源、传承现状等进行充分调查,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恩平民歌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记录、分类、编目,对其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传承普系等进行确认,建立完整的档案。二是对恩平民歌的作品进行汇编,出版相关的资料性书刊,供培训、学习、推广使用。三是建立传承激励机制,多种方式鼓励年轻人、民间艺人学习、创作、演唱恩平民歌。四是组织专家、学者对木鱼歌对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推广方式等进行研究,规划、制定保护和传承推广机制。
新闻推荐
天气宜人适合登山徒步,记者专访资深驴友讲解户外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