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下的尖石墟(节选)
张万禄
我的家乡在开平市大沙镇,那里有五邑最高峰——天露山,还有碧波荡漾的大沙河水库。春天,这里有著名的杜鹃花,红彤彤的开满了山间;冬天,有南国香雪美誉的梅花开满了山谷,仿佛下了雪一样唯美;炎炎的夏日,有清凉透心的山泉瀑布;秋收时节,有遍野尽披黄金甲的高山稻田。无论是这里的山,还是这里的水,都承载着我成长的记忆,记录着我生活的点点滴滴。
小时候,我喜欢独自跑到村后的山上。在那里,美丽的大沙镇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举目远眺,大沙河水库就像一颗镶嵌在五邑大地的翠绿明珠,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只见湖水与山色、天色同碧,微风轻拂,一阵薄雾飘来,绕着山,绕着水,若仙境一般,飘逸灵动,美妙极了。
大沙河水库又名孔雀湖,位于原尖石公社(今大沙镇)的黄金地段。没建水库时,那里水陆交通方便,地沃粮丰,商贸兴旺,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水库于1958年开始建造,至1960年落成,蓄水后湖中共形成152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整个水库面积16.3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2.58亿立方米,水面面积等于3个杭州西湖,属于广东十大水库之一。水库建成后,五十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防洪灌溉作用,改变了下游旱涝不保的耕作环境,使下游的开恩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沃土良田,结束了这些地区水贵如油的苦旱历史,让这些地区成为国家主要粮食产区。
节假日,我喜欢跟随邻居荣叔去双石山放牛,听荣叔讲述大沙河水库的故事。很小的我,就已经知道烟波浩渺的碧波下,曾有一个繁华闹市——尖石墟。小小年纪,对于被淹没于水底下、那个曾经摩肩接踵的开(平)恩(平)新(兴)边区集市充满好奇,仿佛看到昔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码头,看到长(沙)新(兴)公路迢递而来,经过尖石墟后又蜿蜒而去的景观。荣叔是水浸区人(水库移民),对于水底下的故乡再熟悉不过。那时,天真无邪的我似乎还不懂得什么叫家国情怀,什么叫故土难离,从朝到晚,喋喋不休地纠缠着荣叔,要他讲述最吸引我的故事,如日寇进犯尖鹤(指尖石鹤洲),乡民自发组建自卫团抗战;共产党游击队临危受命挺进尖鹤,进行英勇的革命斗争;保卫蕉元战,十九勇士英勇就义等英雄事迹。那时候,我小小的心灵已经泛起了正义的涟漪。
中学时代,我喜欢邀上几个同学,骑上自行车,一起结伴到大沙河水库游玩。水库的湖水清澈见底宛如明镜,能清晰地映出独鹤山、双石山和宁静的乡村民居,还有蓝天白云、红花绿树。环库公路,水中碉楼以及水库周边的村庄都留下了我们青葱的足迹。每当天气干旱,水库放水灌溉,水位下降,我们就会蜂拥而至,拾贝壳,捉小鱼。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揭开水下那个昔日闹市的面纱,追寻尖石墟遗留的痕迹。曾经鼎盛几百年的尖石墟,湮没于水底半个多世纪了,墟市的房屋、商铺早已被湖水浸泡倒塌了,但用石头砌得整整齐齐的墙脚清晰可见,有几间碉楼的墙体依然还在。据有关资料介绍,从宋朝开始,朝庭就开通了驿道从这里经过,还在尖石墟设置了“独鹤驿馆”,用于接待过往官员和赴考学子。驿道是海南、恩平、粤西等地通往端州及京城最重要的陆路通道。尖石墟为当时相邻的开平、恩平、新兴、高明、鹤山等县最大的集市、码头之一,是粤西的贸易集散地。当时的工业品、食盐等物资从潭江流入,经苍江来到尖石码头,然后由陆路运往新兴等地。山区的茶叶、药材、木材、竹器等山货则由水路运出。现在,尖石墟及原有的码头已经沉入大沙河水库半个世纪了,年轻人已经不知她的曾经存在,但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那是一种抹不去的记忆。修建水库时,位于库区内包括尖石墟的3个墟市和45条村庄被水淹没,一万二千多人要迁徙。尽管他们顾全大局,愿意为国家的水利建设献出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当他们拖儿带女惜别家园时,大多以泪洗面,依依不舍。有一位叫陈锋的人,因留恋家乡,舍不得离开,直到水满入门口时方肯离去,离开前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即将浸没的门口,“看江水不走不得,念故土难舍难离”,寥寥数字,表达了拳拳赤子的乡土情怀。
新闻推荐
金九银十,是楼市销售传统旺季,尤其是十一长假,更是不少房产开发商争相提高销量的大好时机。不过,据江门市住建局以及相关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