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文物修复师

信息时报 2018-10-21 00:59
翁敏

若说冷门职业,文物修复师肯定名列其中。两年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风靡,终于让这群隐藏在时光背后的文物修复师从暗处转入了大众的视野。他们精湛的技艺和持之以恒的坚守,也感动了无数的观众。

事实上,文物修复师这份职业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他们是一群带着历史“镣铐”跳舞的特殊工匠。这份工作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既需要具备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需要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不仅单调枯燥,而且时刻与化学用剂打交道,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最新的数据显示,全国馆藏文物4000万件(套),半数以上需要修复。文化遗产行业从业人员约为15万,专业修复人才大概也就占了33%。即使是全员上岗,也没法及时修复各式文物。况且文物品类繁多,建筑、雕刻、绘画、镶嵌等不同艺术品种,是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来从事专业修复的。毕竟,我们在修复文物的时候还是要尽力做到“修旧如旧”和可逆性处理,在不影响观赏文物全貌的前提下尽量少的去干预它,让文物原有的信息能够得到最大化保存。

遗憾的是,虽然中国传统的建筑、木作、雕刻、彩塑、镶嵌、重彩、纸本、绢本绘画的修复历史悠久,自成体系,但是不管是博物馆修复还是民间修复,基本都是严格的师徒制,很多还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独门秘技。这个独门秘技在传承过程中稍为差池,就可能失传了。中央美术学院修复研究院院长王颖生透露,文物保护与修复在教育系统也还未建立起专业教学体系,目前国内高校建立艺术品修复专业的廖廖无几,大部分院校专业着重点在文物鉴定,修复只是点缀。即使已经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进入文博系统从事文物修复的也不足半数,最终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更少。现在该行业的从业人员,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具有中国民族自身特色的文物修复专业学科建设,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紧迫程度。

近年来,广东省的文物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省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1处,中国传统村落126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1处;国家大遗址3处。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共有注册登记博物馆209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5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国家二级博物馆2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而全省还未有一所高校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建设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服务本区域的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既具备文物保护、修复、管理技能,又具备创意艺术设计、制作及经营与管理能力的文物艺术品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广东高职院校不应缺席。

新闻推荐

29款酱油不达标:海天、李锦记都有问题 有的不能叫“酱油”

酱油,大概是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调料品了你家的酱油是什么品牌?10月12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酱油产品比较试验报告这份报告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