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求新 乐此不疲 八旬潘陆手制铜虾60余载
如今潘陆依然每天制作铜虾。
一圈铜片、一盒工具、一盏台灯,这几样简单的东西就构成了潘陆的工作台。潘陆平日里在工作房里敲敲打打,一晃就过去几个小时;每天完成一点,大概一两周的时间,一只栩栩如生的铜虾就诞生了。潘陆是潮连街道芝山社区的居民,今年86岁高龄,做铜虾已有60余载,在当地颇有名气。去年4月。他的铜虾制作手艺入选蓬江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韩玲群实习生凌雪敏通讯员区剑仪
另辟蹊径,虾“跃”出了画纸
在潘陆家的客厅里,专门设了一个小展台,摆放着他工艺精湛的铜虾,虾的关节、腿、须都精致可感,细节分明——有的伏在假山上休憩,有的两两嬉戏,还有的成群逗趣,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这些虾就会摆起尾巴一跃而起。
潘陆告诉记者,自己打小就爱手工,而且,受画国画的母亲影响,也喜欢国画,他的偶像就是以画虾著称的齐白石。“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受这句话的启发,我觉得自己的艺术创作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潘陆回忆说,当时自己才20出头,脑子里有个想法一闪而过:或许可以把纸上的虾变成立体的、可以触摸的手工艺品。从那以后,潘陆便开始钻研起来。
当时,潘陆在广州的一家唱片公司打工,一有空就在宿舍里做手工。起初,他尝试着用纸、布等材料来做出虾的形态,但总是不尽人意,难以体现虾在水中来去自如的灵动。后来,潘陆几经尝试,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料——铜。
“我把铜片烤热然后打薄,一个个部件裁剪好再拼接起来,做出了第一只铜虾,虽然它并不完美,但起码初具形态,让我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方向。”潘陆至今想起来初次尝试成功时的情景,脸上还是流露出难掩的兴奋。
找到合适的材料只是潘陆“艺术长征”的第一步,随后,潘陆买来大量的铜片,敲敲打打,誓要做出一只神形兼备的铜虾来。
“做出如今精致的铜虾并不是一蹴而就,要花费很多的材料来摸索制作方法。那时候广东省吃俭用,把钱都花在买材料上了,当时铜贵,我就买来铝片,代替铜片来研究。”潘陆说,起初做废了好多材料,双手受伤也是常有的事情。
“艺术一定要创新,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潘陆退休后从广州回到老家潮连,就更醉心于他的铜虾制作了,工艺日益成熟。渐渐地,潘陆凭这手绝活在社会上闯出名堂,由他制作的四件铜制工艺品《碧波群虾》《大龙虾》《戏虾》《秋蝉共鸣》,作为江门市的参展作品,参加了第三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如今,潘陆还珍藏着这场展览的门票。
期间,有不少人上门求购他的手工艺品。“我的作品卖出去价格都不贵,只是收回材料和人工费而已。”在潘陆眼里,这些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蕴含了自己的心血和感情。现在潘陆年纪大了,眼力不如从前,要拿着放大镜端详一阵才能着手修整。“虾的须不能够朝前伸,因为它们游泳的时候水会把他们的须拨到身后。”潘陆坐在工作台前,嘴上和记者聊着天,手上也没闲着,用钳子在铜虾的须上一掰、一拉,铜虾在水中畅游的姿态便出来了。
尽管到了耄耋之年,潘陆还是不舍得放下手中的钳子,甚至还在尝新,他说:“艺术一定要创新,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在客厅的展台上,有铜做的两只桑牛,是潘陆前不久做的。两只昆虫羽翼轻薄,栩栩如生,并无铜片的厚重感。潘陆打算迟些日子再尝试做一只螳螂。
现在潘陆老两口和儿子、孙辈们住在一起。在不做手工的时候,他会四处走走,画一下山水画,生活过得还算惬意,家中挂了不少他的画作。在潘陆的带动下,家里的人都慢慢掌握了制作铜虾的工艺,这门手艺有了继承人。
采访接近尾声,潘陆坐在工作台前不舍得离开,仍专注地修整着手中的铜虾。台灯的光线打在潘陆侧脸上,此刻的潘陆充满了工匠魅力,这样一位追求完美的老人,如何不让人心生敬意?
新闻推荐
蓬江区美景小学六(3)班苏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像一位伙伴伴随着我,在我失败时,它给了我信心;在我气馁时,它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