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加快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推出百姓文化大舞台活动,推动村(居)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 文化惠民“大餐”送到家门口
市民在白沙街幸福馆里和孩子一起阅读。马立敏摄
24小时自助图书馆内,群众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安静地阅读;社区的公园广场里,群众跳着百姓健康舞,为百姓文化大舞台的演出进行排练;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内,群众正津津有味地看村史展览……
近年来,蓬江加快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创新推出百姓文化大舞台系列活动,推动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把文化惠民“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如今,在蓬江,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完善,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公共文化建设带来的实惠。
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让全民阅读不“打烊”
“有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我们随时都可以看书、借书,方便极了。”符先生家住蓬江区幸福新村,每天下午,他都会到“陈垣书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白沙街幸福馆里看书。
今年4月,“陈垣书屋”白沙街幸福馆正式开馆。整齐摆放的书籍、七彩斑斓的儿童阅读书桌、小清新味道十足的“智慧树”角落,全都让人倍感舒适。“幸福馆面积约200平方米,藏书1万多册。”白沙街幸福馆的志愿管理人员廖文霞是江门市实验中学的图书管理员,有着23年的图书管理经验。她告诉笔者,幸福馆原先是实验中学的一间杂物间。江门市实验中学、蓬江区白沙街道和蓬江区图书馆三方共建幸福馆,开启蓬江区校园、社区共建共享阅读新模式的探索实践。白沙街幸福馆总辐射人口达7千人左右。
“每天中午,我们经过幸福馆,都有学生在看书。有时候,我们也会和学生一起看书,交流阅读感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教师袁燕庆说,有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老师和学生的课后交流活动更丰富了。
“幸福馆的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全民阅读的热情、培育了爱读书的文明风尚,也培育了爱心奉献、志愿服务的文明风尚。”实验中学九年级数学教师陈文峰介绍,“除了一起看书,老师和学生还会一起做志愿服务,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帮忙整理图书和打扫卫生。”
笔者在现场看到,幸福馆内还设立了绿色的捐书箱,分为成人捐书箱和少儿捐书箱,方便市民们分类捐书。“我们平时来这边看书,享受了便利,也把家里一些不再需要的书籍捐赠过来,和大家共享。”市民苏女士一边把书放进捐书箱,一边告诉笔者。
在2017年已建成7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基础上,今年蓬江将建设6家陈垣书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目前,白沙街幸福馆已建成并对外开放,其余5家陈垣书屋将于12月底前完成建设。
百姓大舞台群众“掌勺”烹文化大餐
在蓬江区棠下镇的文化广场上,音乐一响,舞蹈、独唱、小品各类节目依次上场,赢得掌声雷动……这场人气爆棚的演出不是一场“专业秀”,而是由蓬江区文化馆指导,群众自编自导的一台文艺晚会。晚会主要向群众宣传禁毒和消防安全知识。
自2013年蓬江区创新推出百姓文化大舞台活动以来,这样的“草根晚会”便在各个乡镇遍地开花。蓬江区文化馆馆长殷雄介绍,百姓文化大舞台采取党政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鼓励群众自办节目、自我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接地气的文化产品。
在百姓文化大舞台,节目不求“高大上”,但求“接地气”。参与演出的人员既有专业演员,也有群众文艺组织。“每到一个镇街举办活动,我们就会提前和当地的群众文艺组织联系,鼓励他们提供文艺节目。然后我们再根据节目的内容和观赏性等因素进行筛选。”殷雄说,被选中上台表演的节目还会获得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专业的指导,提高节目的演出质量。
“我们希望,这样的形式能让"文化输血"变为"文化造血",让群众"自主掌勺",把节目做成家门口的文化大餐。”殷雄向笔者展示演出的照片,“我们还会评选优秀的节目,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群众创作质量更高的节目。”
年近七旬的毛水秀是蓬江区禾雀花舞蹈团团长,她带领着舞蹈团多次参与百姓文化大舞台的活动。“虽然舞蹈团成员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家,但他们都坚持利用空闲时间排练节目,一起去基层单位表演,感染了很多观看的市民。”
今年以来,百姓文化大舞台已经组织开展300多场基层演出活动。殷雄预计,今年,百姓文化大舞台的系列活动将会超过1000场。
村(居)文化服务中心融入红色元素提供文化服务
“村里可热闹了!”杜阮镇松岭村村民黄兰欢笑着说。现在,每天晚上,只要不下雨,村民便在村内的文体广场上跳起百姓健康舞。“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黄兰欢说。
今年,蓬江区选取革命老区杜阮镇松岭村作为示范点,严格对照标准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于今年6月完成建设。松岭村是杜阮镇的革命老区,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打造文化服务中心时,我们还融入了村内的红色元素。”松岭村党总支部书记黄东宁说。笔者走进松岭村文体广场发现,广场前面的党建长廊让群众在乘凉休闲的时候可以看到精彩的党建故事。在村史展览室,群众可以看到松岭村的革命历史故事,也可以了解革命烈士的生平。“我为松岭村感到自豪。”今年89岁的村民黄桃说。
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激发了群众的创作灵感。今年8月,村民黄硕燕就根据松岭村的红色故事创作了粤曲剧本。“剧本已经定稿,接下来,我们会安排村内的文娱小组组员进行排练,把这个粤曲打造成为咱们村的文艺精品节目。”黄东宁说。
南方日报记者戴惠甜
通讯员梁永超李彬
█评论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蓬江探索”
詹雨鑫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市民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在国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背景下,蓬江区做出了有益探索。
蓬江区的探索有特色。出门可达24小时自助图书馆“陈垣书屋”,以区内历史文化名人为文化旗帜,全民随时随地“悦读”;社区有众乐乐的“百姓文化大舞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家门口健身;村(居)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合文化资源,倡导一村一品,建设文化地标。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项目因地制宜、老少咸宜,市民自然喜闻乐见、交口称赞。
蓬江区的探索有意义。“陈垣书屋”倡导阅读,“百姓健康舞”主打健康,村(居)文化服务中心还注重历史内涵挖掘与文化基因传承……形式多样、欢愉身心、升华精神,打破了供给瓶颈,进一步提升供给效能,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形态属性,多层次、多维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凝聚力。
蓬江区的探索有启示。其一,统筹推进,均衡发展。区委、区政府层面整体统筹、衔接、协调相关各部门、各层级职责分工,全区一盘棋,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与普及率,既有序又有力。其二,整合资源,集中发展。整合基层文化资源,科学配置、避免铺张,集中力量办好符合当下基层普遍需求的文化项目(未来可根据市民文化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供给内容)。其三,多元主体,提升效率。下一步,蓬江区可继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主体多元化,在公益性大前提下,引入社会力量,以市场化配置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文化需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供给效率,注重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与高素质文化人才“双供给”,即做好公益导向与市场导向互补以及文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建设不能缺位。蓬江区的“文化氛围”在“精神食粮”有效供给中越来越浓郁。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华宇梁惠君)为普及居民群众的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知识,8月7日,蓬江区白沙街华东社区计生协会开展创健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