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沙塘镇引进多个“造血”式扶贫项目 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开平沙塘镇红岭村,今年57岁的村民李宝笑,一直盼望着能在家门口就业。为什么不想走出家门?因为她在家里还有牵挂。“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从小就聪明,可是小时候发高烧,落下病根,全身肌肉萎缩,不能照顾自己。”平日里,李宝笑除了种地,其他时间都要照看孩子,家里的重担只能落在丈夫的肩上。
沙塘是开平建筑之乡,做建筑的丈夫经常在外打工,小儿子初中毕业之后也随父亲外出帮工了。“家里过得很艰难,我虽然想着帮忙减轻负担,但没有合适的工作,更离不开家。”眼看年纪越来越大,李宝笑更难找到工作了。这样的情况,在今年3月,随着贵妃柑种植项目的引进,发生了变化,李宝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这么多年,如果不是有政府的救助,孩子都活不下去了;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还可以回家照顾孩子。”精准帮扶让李宝笑走上了脱贫路。引项目促就业,正让更多像李宝笑这样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圆了就业梦。
单亲母亲家门口就业脱贫
红岭村是农业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有贫困户5户21人。今年3月初,江门市派驻沙塘镇的扶贫干部与镇扶贫办,成功引进贵妃柑种植项目,由澳门商人李荣发的创润生态果业公司投资建设,未来3年将在红岭村周边扩大种植规模至1500亩以上,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目前,第一期的500亩种植基地正在建设,三年后挂果,亩产将达到5000—6000斤,预计年产量达300万斤以上,年产值超1500万元。贵妃柑种植项目,既实现产业兴旺,更将带动就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已有10多位村民和贫困户选择到种植基地工作,贫困户劳群珠就是其中之一。
在种满贵妃柑幼苗的田头,农户们头戴斗笠,弯着腰,清理杂草,为柑树幼苗施肥,手拿锄头的劳群珠正在劳作。“有得做当然好,最怕没得做,而且还离得近,走过来才几分钟。”单亲母亲劳群珠独自拉扯大了三个孩子,生活的艰难让她不愿过多回忆,但让她欣慰的是,生活越来越好了。
“我手不灵活,眼睛也不好,进不了厂工作。现在大女儿和二女儿已经嫁人了,小女儿也出来工作了,我也在种植基地工作,一天80元,一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很满足。”不仅如此,劳群珠还有每亩75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家里六亩地,四亩租出去,以前租给别人是每亩每年150元,现在租金翻了好几番。”
从“输血”到“造血”
贵妃柑产业发展让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而像这样的扶贫项目不止一个。今年4月,沙塘镇引进江门市餐饮企业在下丽村投资建设250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经营,通过租赁田地、吸纳劳务用工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
当地扶贫干部介绍,蔬菜产业基地扶贫项目投资46万元,其中镇政府向公司支付基地扶贫专项资金37万元。参与种植的贫困户每月工资不低于2000元,短期工每日工资不低于80元,还可以掌握种植技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往后的创收技能。同时,项目每年以不少于1.6万元的收益,用于建档立卡55户贫困户的分红。
此外,沙塘镇还计划将今年市县两级帮扶贫困户资金通过“公司+贫困户”的模式,投资沙塘镇杨荣相良种猪场。猪场每年按年利率15%固定分红资金汇入镇政府指定账户,再由镇政府按照贫困户投入本金比例将分红款在规定时间内划拨到贫困户个人账户,引导贫困户积极主动参与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
杨荣相良种猪场肉猪年上市量达到8万头,年产值超亿元,建有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和饲料厂,是省重点生猪养殖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江门市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镇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49户参与沙塘良种猪场精准扶贫资产收益项目,预计总投入帮扶资金34.5万元,平均每户每年收益1056元。
这一过程中,当地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各项实施细则,完善备案机制,实施主体良种猪场及参与投资收益分红的贫困户名单、投资证书、投资分配方案需在所在地的镇扶贫办备案。同时,细化股权退出机制,签订股权协议,明确贫困户脱贫后股权如何退出以及全部脱贫后股权所有权的分配,确保贫困户“进退有序”。
脱贫故事
从一穷二白到勤劳致富
低保户用双手改变生活
七月的开平沙塘镇蓢畔村,田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金澄澄的稻谷沉甸甸的。贫困户劳伟民站在自家承包的250亩水田里,手里攥着水稻,脸上流露着喜悦的笑容,他的辛勤劳作终于得到了回报。谁也想不到,这位辛勤的农民,在不久前还曾是“酒鬼”。
劳伟民是蓢畔村生土长的村民,家里生活拮据,自家的薄田也仅仅能填饱肚子。妻子的去世让他深受打击,家里仅剩他和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心情低落的劳伟民常常喝酒、醉酒,对家里的事情和孩子也不管不顾,一穷二白。2016年,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当地扶贫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心要帮他靠双手致富。
当地扶贫工作人员不断上门交流,帮助他树立信心,告诉他要要勤劳实干,不能得过且过,要为儿女着想,并根据精准扶贫政策以及产业帮扶的措施,结合劳伟民的个人情况,鼓励他选新品种,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劳伟民不再每天无所事事地瞎逛,而是每天起早贪黑,在稻田里除草施肥,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不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从最初的40亩,到2016年的150亩,他一年收入6万多元,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今年他扩产到250亩,预计今年收入12.5万元,为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一年,劳伟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维修房屋、添置家具、添新衣,购置新农具,他说:“再奋斗几年后,打算建新房子。”
文/唐达林福祥
图/唐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