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频共振 创新协作 共建世界级先进产业群

南方日报 2021-06-18 07:08

位于塘厦镇的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今年以来,家住深圳沙井,并在清溪力合双清创新基地上班的蔡经理体验了到东莞清溪上班的方便。“从沙井到清溪,车程由原来的90分钟缩短到现在的60分钟。”他说道,深圳外环高速通车之后,清溪到深圳机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距离都在一小时车程内,作为清溪镇重要创新平台的力合双清创新基地也是优势尽显,会吸引更多的深圳优质企业和投资项目落户清溪。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和东莞按照产业分工一直在融合,而产业融合是市场用脚投票进展最快的,这让深莞两地之间形成了紧密而完善的产业链+创新链,并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走向深度融合,共建世界级先进产业群,形成新的发展动能。随着“双区驱动”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深入推进等重大历史机遇,东莞南部9镇正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也要求东莞从更高层面谋篇布局,抢占先机,更好地去参与和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体现肩负国家使命下的“东莞作为”。

●南方日报记者朱晋韦基礼

升级创新链

融合平台释放新动能

大朗坐拥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创新优势方面独树一帜,目前正全力配合建设有部分用地权属大朗的松山湖科学城、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南方光源等多个重大创新科研项目,未来创新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依托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科普服务单元等重大科研平台,加快推进创新要素集聚,目前全镇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大朗镇委书记陈福坤表示。今年3月,大朗镇集中签约动工43个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达87亿元。该镇还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全力配合推进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快速通道建设,推动重大科学设施集聚,加快构建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深度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大朗镇制造业起步早,但技术基础较为薄弱,接下来将聚焦重点发展好先进制造业。为此,积极承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辐射和优质项目,近5年来累计引入超亿元的深圳企业14家,其中超5亿元的有5家,涵盖精密电子、高端通信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朗举全镇之力配合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启动核心创新区土地整备工作,加快推动材料实验室在该镇设立100亩企业孵化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同样,大岭山也在举全镇之力支持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大岭山镇委书记张拔海表示,将继续做好辖区范围内的项目控建工作,加强与松山湖管委会的主动对接,结合大岭山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一步配合做好松山湖科学城总体空间规划编制;主动参与研究科学城土地利益分成机制,配合研究制定征收工作方案。

总体来看,按照东莞“十四五”规划,南部各镇依托产业基础和临深区位,高水平对接深圳海洋新城、光明科学城、深圳北部中心、龙岗坪山东部中心的创新资源辐射,加强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莞深产业融合创新带。一幅幅产业融合的生动图景,正在南部各镇依次呈现。

长安位于大湾区的几何中心,与深圳市宝安区隔茅洲河相望,是东莞南部对接深圳的门户之一,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扎实。镇内有一轨道(穗深城际轨道)、两高速(广深高速和沿江高速)、四通道(德政东路、G107国道、河东立交和新安大桥)连接深圳,近年来从深圳转移到长安的规上企业约60家,2020年,长安镇规上企业来自深圳的订单额近100亿元,全镇实现GDP801.9亿元,预计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可达18%以上。

长安镇委书记叶孔新表示:“我们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加快推动OPPO研发中心、vivo全球总部、小天才生产中心、华茂智能终端、奥普特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配套,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带动作用,同步推动五金模具产业做精做强。还为企业腾飞发展插上金融和科技翅膀,主动对接深圳金融资源,加速推进资本市场"长安板块"扩张,全镇已启动上市筹备工作的企业有17家、纳入上市后备企业的有10家,其中1—2家今年有望正式上市。”

如今,长安构建与深圳正向叠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做优两个支点(OPPO研发中心和vivo全球总部),营造两个亮点(TOD省市合作用地和上市企业总部集聚区),以点带面推动全镇产业层次“更上一层楼”。

而与长安毗邻的虎门镇,融入莞深融合发展这个大局,也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势所趋。近年来,虎门加速建设战略平台,打造滨海湾大道总部经济带。在虎门高铁站与深茂铁路滨海湾站之间,建设全长12公里的滨海湾大道总部经济带,加强与滨海湾新区的区镇融合、联动发展。依托经济带沿线的虎门高铁站、穗深城轨东站、地铁2号线光明站打造虎门镇内的3个主要节点,正在开展各节点的城市设计和沿线土地管控等工作。今年滨海湾大道旁已经引进了汇迅集团总部、东莞农商行虎门支行综合办公楼等项目。

完善产业链

产业招商聚合莞深内核

今年一季度,南部各镇继续保持高于东莞全市的良好增长。其中,黄江、塘厦、长安实现领跑;工业发展方面,南部各镇进一步发力,塘厦、长安、黄江等镇工业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南部各镇固投增速高于全市,大朗、凤岗等镇在大项目拉动下,固投增长迅猛。产业招商方面,南部各镇已成为全市内资招引主要承载地,今年一季度内资项目宗数占全市六成。

随着新动能的持续释放,南部各镇的发展潜力更足。然而在崛起的过程中,依然有着困难与挑战。尽管南部各镇是“肉眼可见”的深圳高端产业外溢及创新成果辐射最佳承载地,但实际上莞深产业融合并非一片坦途,一批掣肘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关人士透露,东莞市专门成立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项目清单,一季度一调度,每半年选取一个成效突出的镇召开现场会,并以改革的思维和办法破解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6月10日,东莞临深片区调研现场会选在塘厦镇召开,这表明塘厦不但做出了成效,而且还有特色和亮点,尤其在产业空间拓展、城市更新等方面走出了新路子,可以供其他各镇学习借鉴。

这其中,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东莞市首批规划布局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塘厦举全镇之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统筹首期4200亩土地,引进了瑞勤、兆驰、理士等重大产业项目19宗,计划投资416亿元,预计年产值1088亿元,这些意味着将再造一个“新塘厦”。

从目前来看,产业深度融合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对于塘厦而言,近年来与深圳的对接合作主要集中在产业、交通、城市环境等方面,共承接引进深圳企业项目转移近300家。该镇将全面整合城市空间资源要素,腾挪拓展空间,围绕优势产业、重点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5G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引一批重特大项目、龙头项目、独角兽项目。

而在清溪镇力合双清创新基地内,20家高新企业有17家来自深圳,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成效显著。该基地是清华大学与东莞市政府进行市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产业化平台项目,也是引领清溪镇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引擎”之一。

与深圳市光明区仅“一路之隔”的黄江,直接受益成为对接光明科学城的“桥头堡”。有当地企业负责人表示:“从黄江镇光明港中城智造创新园出发,驱车沿着公常路向南行驶,10分钟以内便可到达深圳光明科学城。”

在光明港中城智造创新园,随着诸多深圳企业入驻,园区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在裕元工业园,随着数十家深圳企业入驻,数以百万计的手机零配件在这里生产并完成组装,陆续运往全国各地……黄江镇围绕光明区电子产业扩张需求定位,布局产业发展方向。2015年以来,该镇先后引进深圳74家企业落户,吸引投资超30亿元,总产值超300亿元,纳税约20亿元。

为形成龙头企业研发集群、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器、国家工程中心集群等几大创新平台,黄江还统筹利用梅塘社区内的空置厂房、闲置土地,与光明区共同打造“黄江—光明产业合作园区”。借助园区的力量,黄江因势利导引进高新科技项目,这些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正逐步释放新动能。

黄江镇委书记苏东坦言,“黄江镇面临的突出制约和困难还有很多,比如高端产业链还未成形,缺少总部型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星河人工智能小镇等重大项目还未建成投产,过度依赖领益等大企业等”。接下来,黄江镇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现代产业加快强链补链,希望通过产业融合加速走向高质量发展。

携手破新题

构建产业融合新格局

“2017年,我们把制造基地搬到了凤岗竹塘村,用地成本降低了一半,现在办公已经部分搬了过来,以后希望把公司总部也搬到凤岗。”东莞市合正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彭勇表示。今年入驻凤岗天安数码城的合正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汽车人工智能系统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4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

近年来,凤岗充分发挥毗邻深圳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深莞融合发展,成为不少深企外溢东莞的第一站。以凤岗天安数码城为例,自2015年布局凤岗以来,已累计招引入驻企业逾301家,其中约65%的企业来自深圳。中集、华润万家、深证通、力辉马达等大企业也纷纷布局凤岗。

“将深圳高端产业导入园区,并非没有困难,比如深企入莞需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导致企业税负成本较重,产值、税收转移受阻。”凤岗天安数码城总经理余安定表示,深圳企业在莞社保缴纳负担较重,用人成本高,一定程度削弱了企业吸引人才的内生动力。

这意味着,不仅仅是简单协作的产业融合,莞深产业合作还需要向更高程度“进阶”。有观察人士表示,产业融合是产业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而深度融合则是将你我两地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因此,莞深两座城市只有成为命运共同体,才能更好破题产业融合,产业合作的进程才能加速。

最典型的莫过于樟木头镇,土地资源制约严重,导致发展后劲不足。樟木头镇面积118平方公里,但山多地少,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仅27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近26平方公里,开发强度超90%。剩余可统筹用地紧缺零碎,难以承接大型产业项目,而且受过去土地粗放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率不高,推动厂房升级改造的意愿不高。

“近年来,樟木头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重筑以高端制造业为经济发展根基,打造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樟木头镇委书记周伟森表示,樟木头镇抓先进制造业鲜明导向,推动资金、土地等供给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目前工业产值占全镇GDP比重上升到43.1%,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提升至34.8%。近年招引的创能数控、百樟荟特种空调、博世电动工具、美国空气等14宗优质产业项目纳入市重大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总产值近百亿元,很好地补充了工业新动能。

樟木头镇的转变在于坚定不移走“产业兴镇”之路,并且坚持新兴产业引领,始终把产业招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主动对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深圳产业外溢。

同样,清溪镇清晰认识到,清溪镇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清溪良好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利用,与深圳对接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今年4月,召开东莞市清溪镇(深圳)招商投资推介会,有27个项目进行集中签约,签约金额约531亿元,涉及产业投资、城市更新、工改工、战略扶持企业发展等方面。清溪招商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清溪大部分重大产业项目均是从深圳转移过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依托与深圳接壤,各种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紧密对接,清溪将获得来自深圳更多的人口、经济、科技等资源外溢。除继续对接承载深圳溢出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外,还能分担来自深圳的部分创新中心任务,融入到深圳创新发展带之中。”

对曾被称为“东莞西伯利亚”的清溪而言,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却没有直通深圳的道路一直是其遗憾。随着从莞高速主线、从莞高速支线、博深高速和深圳外环高速4条高速公路以“井”字形环绕,清溪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中的区位优势将愈发明显,在产业融合、交通衔接、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清溪在区域协同发展中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清溪镇与深圳市龙华区探索建立两地招商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开展招商交流活动,并共建龙清产业园,推动两地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充分用好清溪镇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鹿鸣溪谷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并且与龙华区探索打造“清溪银瓶山森林公园、大王山森林公园—观澜湖高尔夫球会—观澜文化小镇—观澜版画村—大浪时尚小镇”旅游路线。

■声音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

以“东莞所长+深圳所需”推进产业融合

随着莞深融合向纵深发展,东莞南部各镇产业进一步加快与深圳对接融合,当前,如何整合区域资源优化莞深产业链和创新链已经成为重要命题。对此,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认为,东莞临深各镇应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东莞所长+深圳所需”推进产业融合,同时促成“东莞所需+深圳所长”的高质量发展。

张光南表示,目前莞深融合的形式以“深圳研发+东莞制造”为主,这是双方发展禀赋和发展水平决定的。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东莞临深各镇仍应延续和加强现在的合作态势,不能为升级而升级,而更应该夯实制造业基础,将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向智能化、电子化转型,并布局相关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链。

为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张光南认为,临深各镇应加速转移淘汰优势不明显的产能。“优势不明显不仅仅是指夕阳产业等"绝对落后"的产业,也包括在本地没有发展优势和潜力却仍零散分布的"相对落后"的产业。”

他进一步指出,东莞临深各镇产业发展应与其禀赋一致。例如,虎门港是综合保税区,长安是全国手机制造业第一大镇,大岭山和大朗与松山湖毗邻,黄江则身处两大科学城之间,这些禀赋都应充分利用。

随着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建设,莞深产业融合迎来新机遇。“两大科学城的战略任务是在以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重点的高精尖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张光南认为,东莞应引导科技龙头公司与两大科学城进行对接,“这比以政府为主去推动工作更为合适”。

他分析认为,华为、OPPO和vivo等几大公司是典型的深莞“双总部”架构科技龙头企业,在基础科研的落地应用和科技人才的吸纳等方面有非常大的需求。他建议,东莞以手机终端制造为基础,着力引进芯片设计和制造公司产能,与深圳共同构建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装备材料的全产业链。

此外,他建议临深各镇着眼于未来产业、主流产业,引进更多成长型项目,以最大程度消化两大科学城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些项目带来优质资本和人才,还能进一步反哺两大科学城”。

为进一步承接深圳优质外溢资源,东莞临深各镇加快打造一批产业园,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东莞共有约3000家各色产业园。对此张光南认为,各产业园应服务于东莞市整体发展,而不是仅仅服务于镇街,因此需要在市一级层面上有足够清晰的规划或引导,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对于园区进行分类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轻工业比例高是珠三角工业的特点。事实上,从土地承载力、资源禀赋和人才集聚来看,轻工业的发展潜力已大不如前。”张光南认为,对于产业园区的设立,政策上应向智能装备、大型设备等倾斜,与深圳形成互补。

张光南表示,深圳不仅仅是科技创新中心,其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也是全国领先的。尤其是先行示范区建设有望为深圳带来更多制度创新成果,东莞临深各镇也应争取率先推广复制。

“可考虑设立深莞特别合作区或类似区域,区域内产业和企业的纳税与员工社会保障等领域,探索创新方式,形成好的经验后再在其他区域推广复制。”张光南建议。

■链接

莞深两地产业融合

相关论述

1.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创新都市圈发展体制机制。按照深圳牵头、统分结合的原则,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协同东莞、惠州优化临深片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布局,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2.《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以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牵引推动产业高端化,加强优质企业梯队培育,力争形成若干产业链“链主”企业,引育更多瞪羚企业、行业“独角兽”。

新闻推荐

惠州两大科学装置入列国家“十四五”规划

被誉为“国之重器”的中科院两个大科学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建设正在提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