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和诗意的折叠空间探索新的可能 评游天杰诗集《365日诗歌练习簿》

宝安日报 2021-06-06 00:59

颜敏

常言,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然而,在艺术家族里,诗歌却强调反日常的姿态,超越日常、反思日常、解构日常成为了诗之所以为诗的理由。对此,具有先锋意识的惠州青年诗人游天杰在他的诗歌集《365日诗歌练习簿》里有新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打破日常和诗意的对立,以每日一诗、365日天天有诗的写作实践,建构一本诗人的生活日历,呈现诗人的日常历史。这是否可以,又是如何实现?这到底有没有意义?

一、发现

日常与诗意的折叠空间

日常与诗意之间是否存在重合一致性?日常如何转化为诗?在我看来,诗与日常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距离,在当下的奇观社会里,生活有太多的意外与戏剧性,比小说精彩,比诗更奇绝。只不过,因为诸多原因,可以入诗的那一部分被折叠起来,若隐若现。整体来看,生活空间就变成了扁平状态,诗人若能发现这一折叠空间,并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将之立体化,生活就成为了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游天杰也许意识到了这一隐秘空间的通道,正朝那无比空阔自由的诗歌王国走去,一路上,他在生活的无事无聊、无意识和无意义中找到了诗意绽放的可能。

在他的诗里,常见“无”,在无事里的日常情境里写出丰饶与恬静,如《今日无事》里有“今天天气很好/你烧的饭很可口/快递员上门很及时”;“突然一场雨下得很美/雨过天晴/阳光又很好”;而有时又恰恰是无事可做时,诗意就在笔端涌动,《午后茶》里写道:“我无事可做/想写一首诗/便是此诗”(《午后茶》);而有时,直接省略内容,只留下标题,让无成为真正的主角,如“这页留白吧”“今日无诗”这一类的一行诗,就只留下无限遐想的空白了!

诗人在封底写道:“人类需要诗意,就像需要食物和睡眠一样。我的每日一诗,起于无意识,终于无意义。这种无意义就隐藏在我内心最直白的诗意。”如果诗人把无意义和无意识作为日常,那么日常何以称为诗意本身呢。在我看来,那时因为当下社会已经蜕变为意义泛滥、价值膨胀的概念社会,只有无意识和无意义才能使人们从虚无虚伪的现象界走出,因而诗人的无意识和无意义其实就是美好复杂的生活世界,是没有经过太多意识形态过滤和约束的日常世界,正是立足日常的感知,日常的发现,日常的人,诗人开始记录和发掘生活原本的美。

二、诗艺

低与高的反复与反转

生活里的辩证法如何化作诗意与诗?反复与反转,是这本诗集的重要艺术手段,通过这些艺术修辞,生活里原有的辩证法就呈现为了诗意与诗。

在我看来,游天杰擅长诗歌表达的辩证法,在这本诗集里更是以反复与反转,不断制造突兀与高潮。但反复总是与诗意的递进与充盈融合在一起,并非简单的重复,如“我爱那破碎的穷云/和起舞的光/落日/和黄昏的山峦//我爱那种晶莹剔透的蓝/发亮的湖水/蘑菇、雏菊/满天星”(《山居》),在句式的重复里呈现了诗人逐渐丰满的自然之爱,特别具有诗韵。又如“宛如洁净的你/爱憎分明的你/无所畏惧的你//高贵的你纯粹的你/绝望的你愤怒的你/邪恶的你美好的你//万无一失的你/无情无义的你/战无不胜的你”(《宛如》),送层层叠加的你的咏叹中,讲一个复杂高贵的灵魂锻造出来,感情深沉细腻。

如果说反复带来了情感的深沉饱满,带来了阅读的轻松愉悦,那么思维的反转,则带来意外、苦涩和晦涩,如“我在低处/温柔的颠覆”(《写诗》),两点之间/最远的距离/是遗忘”(《单曲循环》)这类的诗,最后一句与前面几行诗形成的巨大的思维洞穴,构成了开放式的召唤结构,引发人们去沉思。还有一类题目与诗歌内容之间构成的巨大张力,也具有这种反转之磅礴伟力。如“因为你是真正的弱者”,而题目是《你是我最敬佩的人》;诗人以正义之眼,呵护了弱者,理解了弱者。又如“睁开眼!”,而题目是《世界上最短的现实主义小说》,也具有强大的社会批判力和审视度。

反复与反转的融合,构成了一种亦正亦那的混合风味,让这本诗集有了内在的张力与节奏,如同日渐复杂的现代社会,人性与生活的冲突与和谐。

三、记录与碎片

诗歌的时间悖论

诗史一体,这是古老的诗歌传统。游天杰这本诗集也在呈现诗人的日常历史,通过记录365天的诗意,他将诗歌的生死沉浮逻辑化了、思想化了,他依靠文字将时间、空间和思想建构成了一本书,一个体系,一种宏大的创新意图。

365首诗,每一首都有题目,这是被概括,被逻辑化的生活日历。在被数字化的日历之中,还有月份与季节,在时段与时段之间,散文诗是分界线,一首首不分行的散文诗,划出诗人对于日常生活的时间规划,以心情、以哲学。如“多年以后,当我们从雪中采集到珍珠,神秘开始融化。没有日照,白色群山成为一条翻涌棕雪泥的河,一条狂暴的河。我们立在岸边,观看曾在雪下安睡如今已死去的天使,联通空荡荡的玻璃瓶和支离破碎的原木,如何一道被一条河卷走。”《浪漫派和现实派》,这是冬天结束后春天即将到来的预兆。而另一段描写则预示了秋季之末,冬季将来:“天很热。一个男人在芭蕉树下读书,至于他读的是什么,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一只鸟笑傻了。我们看到一道平淡无奇的风景。鸟在空中盘旋几圈,然后飞走了!从此以后,村里再也没有谁见过那个男人。”

而诗集的第一首与最后一首,更是将生死链接起来,在文布村,诗人感受到了故乡,父母、爱和孩子,这些是每个人生命的源头,是幸福的开端。而最后一首则是直接描述了诗人之死:“虎惊慌地逃走/群山沉默不语/一个青年诗人/从此在此长眠”(《梦和记忆》)。诗人在梦和记忆里死去,但他并非穿着沾血血的荆棘而去,他不是死在十字架上,他只是死在自己的孤独和沉默里。这大概是我们整个时代的隐喻,这个时代的诗人,谁还会为宏大的梦想“我以我血荐轩辕”呢?

这种理想主义的幻灭,必然带来碎片化的表达和无力感,何况诗歌对于物象有天然嗜好,诗歌对历史的建构,总是倾向于紊乱、随意,甚至爆裂。诗人似乎意识到了诗歌对于生活的无力感,他在扉页写道:365个意识碎片,365个生活瞬间,瞬间和碎片是诗人烦乱心情的体现,是他开始丧失建构激情的托辞。

事实上,365首诗歌里既然有生的呼吸与死的沉静,春夏秋冬的更替,人生冗长与短暂的焦虑,喜怒哀乐的情绪交替,那么,就必然有枯燥、重复和绝望。诗人写道“唯有纸锋里的寂静”;诗人忍不住写道:“我活着死去的唯一季节/苍蝇的宁静的时光/白色的丁香花雏菊/被生生地丢弃的鸟巢/四月叶片的污泥/挂着霜花的灰色天光”(《从日记本中摘抄下来》)。是的,诗的节奏从来都是对自然人生内在规律的模仿和膜拜。

问题是,如果诗人在冗长里寻找变动,在变动里寻找永恒,那么,两者的缝隙与张力也构成了人们对这本诗集的创意、新意与用意的追问与怀疑。个人历史的长度与厚度,还不足以让诗人建构一种新的历史,《365日诗歌练习簿》有了线性的长度,却因整体的牺牲精神的隐退,最终只能是无意识的呓语,后现代的思想碎片。

新闻推荐

惠州市疾控中心回应考生和家长关心的疫情防控问题 制定详细清单做好高考卫生保障

高考将至,惠州市各考点防疫工作怎样安排?安检方面有哪些要求和流程?考生应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昨日,就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