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风起湾区 潮涌鹅城通达交通网串“珠”入“圈”,“千年府城”融深融湾开新局

羊城晚报 2021-05-31 12:45

落日余晖,巽寮湾如画般美景惠州市文广旅体局供图

罗浮山历史文化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吸引八方游客慕名前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供图

惠东市民通过县行政服务中心商事登记秒批平台办理事项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供图

总策划:刘海陵林海利

总统筹:孙璇林洁

执行统筹:马汉青林兆均胡军

文/羊城晚报记者林海生陈骁鹏通讯员莫斌斌

穿越历史烟云,历经千百年风雨的洗礼,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惠州,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文明熠熠生辉。

它有5000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制史和1400多年建城史,“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址环境、独特的“一街挑两城”古城格局、星罗棋布的东坡寓惠遗址……千百年来,“千年西湖”“千年府城”“千年东坡”文化共融共生。

迈进新时代,惠州也被赋予了多重身份与使命,“十三五”期间,惠州全力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十四五”刚开局,惠州就被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5月27日,第一财经旗下城市数据研究项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榜单公布,惠州被列入二线城市,同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惠州全市常住人口6042852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接近350万,这表明惠州这座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规模也升级了,正式跻身“Ⅰ型大城市”。

在“双区”建设的大契机下,惠州市委、市政府于4月30日正式出台《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根据《行动方案》,惠州将在交通建设、营商环境打造、人才引进等方面着力,主动对接大湾区中心城市,承接深圳、东莞外溢优秀产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出惠州担当。

“丰”字交通勾勒“大连通,大循环”蓝图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以前从香港来惠州要很长的车程,没有直达路线,每次至少要花上3个小时;现在坐高铁,从香港到惠州只需要1个小时。对创业者来说,惠州在大湾区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创业成本和生活成本也相对较低,这些都为青年创业提供了利好条件。”香港在惠州创业青年代表许柏鸿说。他在惠州成立了一个文化传播公司,讲述湾区文化故事,目前公司发展态势良好。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5月27日,在深圳北站向北约1.5公里处,随着最后一组500米长轨铺设完成,由中铁四局施工的赣(州)深(圳)高铁广东段铺轨接入深圳北站,至此赣深高铁广东段正线铺轨完成80%。

作为全国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的重要一段,赣深高铁广东段贯穿省内河源、惠州、东莞、深圳4市,拟于今年下半年建成通车,按照设计的350公里时速计算,惠州市民“湾区半小时生活圈”指日可待。

事实上,面对“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惠州从2019年就大手笔规划了“丰”字大交通,按照“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思想,主动对接大湾区最活跃核心区。其中,“第一横”对接广州(知识城),形成辐射粤东北地区的沿江交通轴线;“第二横”对接东莞(松山湖)、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形成辐射河源、梅州的中部交通轴线;“第三横”对接深圳(前海)、香港,形成辐射深汕特别合作区及粤东地区的东西交通轴线;“一竖”连通中心城区与惠州湾,推动陆海呼应、江海联动,形成由沿江走向沿海的南北交通轴线。

根据规划,预计“丰”字交通主框架将于2024年底全线拉通,其中总投资100亿元的南北交通轴线(一期)工程去年已率先投资建设,“一竖”“1号公路”将于2023年正式建成通车,全线建成后可实现惠州城市发展区各组团之间30分钟互通,中心城区30分钟可达,1小时内通达湾区中心通道。

“依托‘丰’字交通主框架,惠州将成为珠江东岸乃至整个粤东、粤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丰”字交通主框架的建设,不仅进一步打通了惠州与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的交通联通问题,同时又联通河源、汕尾等地,可以突出惠州在珠三角经济发展腹地的承接作用。

如今,惠州“链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效应正在显现,一个更开放、便捷、高效的交通格局正在惠州加速形成,从而更好地吸引优质产业和项目落户,促进产、城、人、海融合发展,撑起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美好梦想。

“1+N”栽下人才“梧桐树”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惠州开足马力融进“双区”建设,全力建设更加幸福一流城市,不断提升产业、生态发展水平。

产业强,人自然随产业走。据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在2019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珠三角的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惠州排名进入前40强,其中惠州位列第30名。

据悉,为给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匹配专业人员,惠州近年来实施一系列人才招引工程,如“梧桐引凤工程”“海外人才工程”“博士惠聚工程”“双创平台工程”等。据统计,至2019年4月,惠州人才总量突破100万,10年间实现翻番。

“近两年,更多硕博人才甚至海归人才,通过政府、企业招聘等方式来到惠州工作,继而落户惠州。”惠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起惠州启动实施“‘惠’聚优才五年行动计划”,计划通过四级联考、选调生、引进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招聘政府高级雇员和国企高级职员,五年内引进2500~3500名专业人才,服务惠州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重大项目建设专班和市属国有企业。

另一个与人才相关联的利好因素是,惠州进入深圳都市圈,不仅可以承接其外溢产业,还可承接其外溢人才。

“人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相关专家认为,人才不能只来自于院校、实验室,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政府都要深度参与、良性互动、紧密合作,才能真正让各类科技人才活跃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各个环节,“科创企业在科技人才培养中要主动发挥积极作用,帮助人才持续学习、快速成长”。

对此,惠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将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经验和做法,聚焦“2+1”产业所需,深入实施“‘惠’聚优才行动计划”,制定“1+N”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生态环境,通过产业延链成群,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振兴产业,同时组团参加中国(广州)海外人才交流大会和中国(深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吸纳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汇聚惠州。

补链强链培育创新创业沃土

2020年,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背景下,惠州产业持续发力:百亿级工业企业总数达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773家、民营经济户数达67.1万户,全年新开工项目920宗、竣工投产项目660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0亿元创历史新高。

“惠州是广东制造业四大重点城市,是深圳产业扩产落户的大后方,具有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优秀基因。”在5月28日惠州仲恺高新区2021年产业项目集中动工竣工投产活动现场,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表示,未来10年,创维将规划在惠州投资50个亿,打造年产值200亿元的高端制造基地。

从2009年落户仲恺,创维累计营收28亿元,纳税4.3亿元。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创维集团是“深圳研发、惠州制造,深圳总部、惠州基地”大阵营中的一个小缩影,因地理上相邻、产业互补性强,加上土地开发强度较为悬殊,深惠两地的企业一直以“唇齿”模式相依发展。

惠州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将联动深莞打造最具全球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接深圳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资源外溢,市、县(区)设立驻深招商机构,常态化赴深举办招商选资推介会。据统计,2020年以来,惠州有111宗签约项目来自深圳,总投资达1070亿元。

“深惠都是大湾区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两地实际上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专家委员、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专家成员郝玉成表示,以中国制造业为例,深圳、惠州目前均已十分重视协同发展,深圳的创新产业会外溢到惠州,对于惠州来说,可以借助深圳外溢的创新技术、产业,尤其是在人工智造、大数据产业这一板块,充分发挥深圳、惠州的优势,达到协同发展的共赢局面,才是最重要的。

《行动方案》中也提及,惠州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把精力向产业集聚、资源要素向产业集聚、人口向产业集聚,主动吸纳承接“双区”城市高端产业外溢,探索产业共建模式,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要引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力大湾区城市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接下来,我市将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协同穗深莞在新一代显示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高端制造装备与检测装备上取得突破,加快集聚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惠州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将发挥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龙头作用,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尤其是在稳链强链控链行动方面,大力扶持TCL、德赛西威、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弥补产业供应链短板。

【数据眼】

近年来,惠州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3519.4公里,通车里程公路密度为11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50.7公里,国省道1453.4公里,县乡村道及其他道路11215.3里,目前通车高速公路18条,通车总里程850.7公里(居全省第二),密度7.3公里/百平方公里,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51公里,居全省第2。

2021年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61家。规上工业总产值2717.29亿元,增长37.3%。规上工业增加值582.31亿元,增长27.5%,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居珠三角第5位;两年平均增长7.5%,高于全省(5.5%)2个百分点,居珠三角第3位。工业投资213.73亿元,增长49.3%,高于全省13.7个百分点,居珠三角第5位、全省第5位;两年平均增长25.1%,高于全省(6.8%)18.3个百分点,居珠三角第2位。工业技改投资56.42亿元,增长5.3%。

至2019年4月,惠州人才总量突破100万,10年间实现翻番。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省15个5A景区预约总数为15.8万人次,惠州西湖位列前三,总预约数排名前三的地市,分别是广州市、惠州市、佛山市

2020年,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比70.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增速居珠三角第一位,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新闻推荐

莫树材:笔耕不辍六十载 引领文坛几代人

■莫树材■莫树材文学资料馆内陈列的剪报■莫树材早期著作在东莞,有这么一位老作家,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钟爱文字,乐于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