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树材:笔耕不辍六十载 引领文坛几代人

东莞日报 2021-05-28 11:23

■莫树材■莫树材文学资料馆内陈列的剪报■莫树材早期著作

在东莞,有这么一位老作家,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钟爱文字,乐于参加文学活动,与文学青年为友,是东莞青年作家的榜样。

他坚持业余文学创作60余载,发表文字上百万字,出版10多部文学作品集,硕果累累。他致力故乡文学事业发展,殚精竭虑,谋定桥头文学发展道路,“桥头现象”广为人知。他甘为人梯,扶持文学后俊,不遗余力,备受敬重,许多青年在其影响下走上写作道路,许多青年在与其接触中改变人生轨迹……

他就是东莞“文学常青树”,桥头一代文学领路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材叔”的莫树材。

60余年如一日勤耕文田

在100平方米左右的莫树材文学资料馆中,摆满了材叔60多年来各个时期的著作、手稿、发表剪报、证书、奖牌等材料,其中单单发表作品的剪贴本就有52大本。尤其那些被精心剪贴的纸片,有的已经焦黄,留下深深的岁月痕迹,有的还比较新,刚出炉不久,证明了其个人自律的档案管理习惯和从不间断的创作激情,再现了其作为桥头一代文学领军人物的光辉印迹,客观还原了当代桥头文学在继承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不断繁荣发展的脉络,因此虽然是个人资料,却也有了文献学意义。

在一本本剪贴本上,A3纸的封面上,一边是手稿,一边是发表过的铅字样刊,两种对比直观强烈。所谓“敬惜字纸”,在这里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作家对文学的深情与礼遇。在采访中,记者得知,材叔之所以把发表过的作品和手稿像对待婴儿一样精心呵护和收藏,哪怕60多年来,他从农村到城市搬了5次家,丢掉了很多东西,也从未丢失过任何资料。材叔将这些资料完整保留,并集腋成裘为现在的个人文学资料馆,并不是因为他能一开始就明白其中的文献和史料价值,而是基于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创作成果的珍视。

1958年读初二那年,材叔写了一篇作文《我的志愿》,表达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作家。作文被其父亲无意中投给当时的一家本地刊物,并发表了出来,从此与文学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看到手写的稿子变成了铅字,我激动得不得了,此后老师布置每学期写10篇作文,我就写20篇、30篇……”材叔说,从那时起他就坚持业余写作,60多年来,他当过机械工人、民办教师、小学校长、文化站长、政府公务员等,尽管身份总是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文学的热忱和对创作的坚持,并创作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发表了上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十余部作品集。

“这么多年来,我把业余时间都投放在文学创作上。我不打牌,不抽烟,也不喝酒,唯独钟爱文字。”材叔说。

引领桥头文学事业发展

除创作外,材叔所有精力都放在家乡的文学事业上。“尤其退休后,我一直琢磨桥头在文学上的优势和劣势,希望找出一条适合的文学发展道路。”材叔说,当时桥头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上在全市都不具备优势,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并形成特色,“只有小小说在东莞是个薄弱环节,在东莞还没有见雏形。发展小小说,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像电石火花一样,一下子把我点醒。”

随后,材叔将自己的想法系统化,并报告给镇里的领导。不久后,经过多次研讨和规划,一场声势浩大的小小说革命悄然来袭,在桥头铺开——“远学郑州,近学惠州,创建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强镇”“跨黄河,上北京,发表到国家各大刊物里面”。

有了全新的文学发展定位后,作为桥头文学的前辈和领头人,材叔带领桥头作家走在一条繁荣小小说的大路上。自2007年开始至今,桥头镇组建了东莞市小小说创作中心,举办小小说创作大赛,挂牌东莞(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创办小小说杂志《荷风》,有200多篇原创作品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知名选刊或选本转载。同时,举办中国小小说名家沙龙年会暨桥头镇小小说现象研讨会,面向全国公开签约小小说作家进行“一带一”活动;筹建中国小小说特色图书馆,设立并主办“扬辉小小说奖”、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大赛,将小小说纳入荷花文学奖,成为该奖项中的一个重要门类;组织全国知名作家看桥头采风活动,成立东莞市小小说学会,等等。这一系列重大举措中,都离不开材叔的身影,并扮演了多个角色——或机构的筹建者,活动的策划组织者;或杂志的义务主编,比赛的义务评审;或为征文拉赞助,协调沟通交流等事宜。

如今,桥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具有全国性的“小小说现象”,小小说的“桥头模式”在省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桥头主办的东莞市荷花文学奖、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大赛两个在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奖项的形成更是与材叔是分不开的。材叔也因为其对桥头文学事业,对东莞文学事业的贡献曾获得东莞市荷花文学奖杰出贡献奖、东莞市文学艺术大奖杰出贡献奖等。

倾心扶持青年作家

“刚到东莞,身上还有几分书呆子气,我偶尔写点小随笔,餐厅经理认识材叔,便把我的小文章拿给材叔看。没想到材叔亲笔给我写了回信,夸奖我"文笔清新,很有潜质"。这八个字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这八个字就像八盏探照灯,照亮了我的心田。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的想象中,作家是那么高不可攀、漫步云端,竟然有本镇资深作家给我写信,真是令人震撼。”东莞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刘芬在《莫树材:一个人带动一座城》中写道,1999年,她在桥头一家酒店端盘子时遇到了材叔,并从此改变了其人生轨迹。“此后我到樟木头工作,又收到材叔的信,鼓励我在新的单位好好工作,业余时间多看书、多写作,那是我至今想起来都感到温暖的信件。”

刘芬还在该文中写了很多她相识的作家,她们都受过材叔的鼓励、指导和帮助,其中不少和她一样,是工厂、酒店、企业的打工人,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怀揣文学梦想的年轻人,因为材叔改变了人生轨迹。“现在想来,我们那几个在桥头的写作者是多么幸福和幸运,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能遇到贵人的。材叔像父亲一样关心着我们的成长,用他的无私浇灌和温暖着我们这些远行的游子,让我们体验到生命中最初的温情。”刘芬说。

因为桥头文学事业的发展,詹文格、莫华杰、冯巧、莫小闲、张俏明、刘庆华、刘帆、赖石海等实力青年作家不断冒出,并有不少开始从桥头走出,在省内外颇有名气。“许多年轻作家从桥头走出去了,我的感情比较复杂,一方面为他们成名成家感到由衷的高兴,另一方面又为桥头作家队伍人才流失担忧。”材叔说,为了稳固桥头作家队伍,他们除了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和举办众多活动外,一方面想办法将刘帆、莫小闲等优秀青年作家推荐到相关单位,让他们在桥头安家落户,扎根桥头;另一方面重点扶持和培养本地作家以及嫁到桥头的女作家,团结、增强本地文学创作力量。

“目前桥头作协有三个特点:本地作家多,靓女多,外来作家实力强,同时队伍相对稳固。”材叔说,他人老了,现在只有两个目标,一是坚持写作,二是为桥头培育人才。

新闻推荐

惠州工行沥林支行服务进厂区普及金融知识

为积极响应上级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号召,惠州工行仲恺沥林支行组织员工到周边厂区开展红色金融教育小讲堂进厂区实践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