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推出八大政策扶持港澳青年创业,惠州正成港澳青年创业热土青年创客“聚惠”创业赢未来
咨询创业项目的企业络绎不绝
澳门高等教育局创业参访团前来参观
创业基地举办惠州市拟上市企业IPO交流会活动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马勇陈骁鹏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林海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至今已满两年,两年来,湾区内各城市结合自身发展,发挥所长,推出了不少创业政策,越来越多的青年被吸引到此扎根。他们将自身所长与大湾区的优势结合在一起,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2019年5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省目标是2025年要基本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以珠三角12个重点基地为骨干、以各地特色基地为基础的“1+12+N”孵化平台载体布局。作为“12”重点基地中的一员,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下简称“创业基地”)于2019年12月份挂牌成立。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创业基地已经累计引进企业/项目28家,在孵项目21个,其中港澳项目13个、台湾项目4个、博士项目3个、海归项目1个,重点吸引智能硬件、AI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及文化创意类项目入驻。
港澳企业占惠州外企近九成
“这里是香港,一座充满故事的城市,你有没有好奇,自己从哪里来?接下来,会去哪里?这里是惠州,我出生的地方,也会是我们旅程的起点。”近期,一个出自香港青年许柏鸿之手的视频,凭借细腻的文字,饱满而又灵动的镜头转换,讲述了其与惠州、香港两地情感关系,引来不少惠州人转发点赞。
1990年2月份,许柏鸿出生在惠州市惠阳区,1998年跟随家人移居到了香港,在香港长大。其间,他每年都会随父母回惠州探亲几次。从2013年到现在,也一直会参加惠州和香港两地的青年交流活动。
2019年,许柏鸿回到惠州,其后因新冠肺炎疫情,留在惠州。“我一直都有创业的想法,没想到这次在家乡圆梦了。”许柏鸿说,留惠的时间让他更深入了解惠州,尤其是惠州的营商环境和创业支持政策,他因此离开从事了十年的贸易与金融行业,于去年8月在惠州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红遍天下文化”并入驻创业基地,主要从事品牌传播,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希望帮助想在惠州或者其它城市发展的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他说。
在“红遍天下文化”相邻的另一家企业惠州亿鸽科技有限公司内,香港在读博士生王哲文的“区块链灵活用工平台”项目在去年9月底入驻创业基地,现已慢慢步入轨道,目前他的团队已经扩充到11人,也于去年赚到了项目的第一桶金,约200万元。
许柏鸿和王哲文仅仅是港澳青年在惠州创业的一个缩影。最新数据显示,惠州市外资企业共有6691家。其中,港资企业有5829家,在全市外资企业中的比例达87%,澳门企业有12家。2019年12月开园运营的创业基地目前已经累计引进企业/项目28家,在孵项目21个,其中港澳项目13个,台湾项目4个,博士项目3个,海归项目1个。港澳资企业已成为推动惠州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港澳人才也在源源不断为惠州发展添砖加瓦。
八大政策扶持港澳青年创业
走进创业基地,可以看到办公区、头脑风暴区、会议室、休闲区等一应俱全,不少青年创客聚集交流。基地运营经理詹凤珺表示,创业基地采用省市区共建、搭建港澳新式共享空间、引入特色化运营模式,重点吸引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及文化创意类项目入驻。
“基地整体最多可以容纳超过40个青年创客团队,开园初期仅有5个项目入驻,现已达28个,大部分是港澳项目,我们主要通过港澳两地的青年组织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向两地青年群体推介惠州,目前还有不少项目正在接洽协商中,港澳青年们的热情都很高。”詹凤珺说。
“现在大湾区内多数城市都有港澳的青创基地,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港澳青年创客代表何禹霏说,2013年她从香港辞职来到惠州创业,现已拥有4家健身房和1家瑜伽馆。
谈及政府政策和基地的双创氛围时,王哲文也颇有感触:“惠州政府和青创基地提供的一系列的帮助,让入驻的港澳青年创客感觉非常温暖,项目推进也很顺利。”
记者了解到,根据《方案》,全省从政策支撑、打造平台、营造环境、建立机制等方面着力,全方位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优化港澳青年来粤创新创业环境,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基本建成“1+12+N”孵化平台载体布局。
创业基地自创立起,也陆续推出了多项政策支持基地内的公司(项目)发展。詹凤珺介绍,但凡入驻该基地的企业,根据项目评审得分情况,创业基地推出场地免租、创业资金、展会补贴、住宿补贴、贷款贴息、比赛奖励、推荐奖励等八大扶持政策。例如,根据项目评审得分情况,给予2年内不超过3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免租金支持;给予2年内不超过3人(含)每人800元/月的住房补贴;企业入驻基地正常运营满6个月后,经评审通过的项目,根据项目评审得分情况给予5-20万元的创业资金资助等。
“丰”字交通便利青年创业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以前从香港来惠州要很长的车程,没有直达路线,每次至少要花上3个小时;现在坐高铁,从香港到惠州只需要1个小时。对创业者来说,惠州在大湾区中地理位置优越,无论是去香港、深圳,还是东莞、广州等城市,都非常方便;而且创业成本和生活成本相对更低,这些都为青年创业提供了利好条件。”许柏鸿说。
作为深圳都市圈的一员,惠州作为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和枢纽门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面对“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惠州从2019年就大手笔规划了“丰”字大交通,主动对接大湾区最活跃核心区。其中,“第一横”对接广州(知识城),形成辐射粤东北地区的沿江交通轴线;“第二横”对接东莞(松山湖)、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形成辐射河源、梅州的中部交通轴线;“第三横”对接深圳(前海)、香港,形成辐射深汕特别合作区及粤东地区的东西交通轴线;“一竖”连通中心城区与惠州湾,推动陆海呼应、江海联动,形成由沿江走向沿海的南北交通轴线。
根据规划,预计“丰”字交通主框架将于2024年底全线拉通,其中总投资100亿元的南北交通轴线(一期)工程去年已率先投资建设,“一竖”“1号公路”于2023年正式建成通车,全线建成后可实现惠州城市发展区各组团之间30分钟互通,中心城区30分钟可达,1小时内通达湾区中心通道。
“依托‘丰’字交通主框架,惠州将成为珠江东岸乃至整个粤东、粤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丰”字交通主框架的建设,不仅进一步打通了惠州与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的交通联通问题,同时又联通河源、汕尾等地,可以突出惠州在珠三角经济发展腹地的承接作用。
如今,惠州“链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效应正在显现,一个更开放、便捷、高效的交通格局正在惠州加速形成,从而更好地吸引优质产业和项目落户,促进产、城、人、海融合发展,撑起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美好梦想。
青年创客纷至“聚惠”筑梦
4月30日,惠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方案指出,建设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深化粤港澳产业合作发展,提高资源要素聚集能力,推动制度集成创新,主动为港澳发展拓展空间,强化粤港澳合作元素,积极引进粤港澳高端资源开展产业合作发展。
“青创基地让港澳青年在最短时间内融入惠州生活。”香港青年联会主席、惠州新动力主席楼家强点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表示创业基地对港澳青年在工商、税务等方面给予诸多优惠政策支持,特别是居住和交通补贴的优惠政策,推出一站式服务更是让港澳青年无创业后顾之忧,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身边越来越多朋友选择到不同的城市发展,有就业的,有创业的。特别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后,我们香港年轻人发展的空间就更大了。”许柏鸿说。
凭借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的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壮大的产业集群基础、良好的发展空间与环境优势,惠州正成为大湾区创新创业的新热土。如今,惠州的人才总量已突破100万人。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惠州紧邻广州、深圳、东莞,土地空间广阔,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良好,未来可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到惠州投资,吸引更多人才到惠州创新创业。
放眼全城,惠州正在全力打造孵化育成体系,以惠州仲恺高新区为例,全区孵化面积将达54.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45家,如今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及省级众创空间在仲恺遍地开花,吸引各地青年创客“聚惠”筑梦。“创业基地项目成熟后,我们会与全市的孵化器对接,将项目引向孵化器进行孵化。”詹凤珺说。
文脉观察
入围一流都市圈
政策水平要对标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起,大湾区各城市就成了港澳青年创业的热土,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的惠州,也从自身出发,拟定了不少措施来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
一月前,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惠州被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
对于惠州来说,这是机遇亦是挑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这是惠州的时代考题。
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各项政策都走在了全国前列,以支持港澳青年在深圳就业创业为例,深圳前海港澳青年创业基地(下简称“前海创业基地”)与创业基地一样,从企业初创,到成熟后的重点支持,再到企业上市壮大等各个阶段都安排了扶持措施。
对于港澳优秀项目来说,支持力度越大,吸引力也越大。惠州若想争夺优秀项目,也要求向深圳看齐,甚至在某些方面要出彩。
有梦想的城市自带魅力,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和态势,城市竞争力是关键指标之一。惠州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塑造现代、高能、便捷的发展格局,方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整体来讲,惠州的发展有多重发展优势,对标一流,抢抓“双区驱动”机遇,当前大力塑造城市发展新局、促进城市竞争力持续提升恰逢其时。
构建一流生活环境,唱响美好生活的“欢乐颂”,推动城市知名度吸引力再上新台阶,惠州宜居魅力将加快彰显。招揽天下英才的一揽子计划让更多人在惠州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也进一步优化惠州人才结构、丰富人才资源储备。惠州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进程正在加快。
文脉故事
惠港情连两代
惠州和香港地缘接近、人文相亲、交通便利,旅居香港的惠州籍乡亲达100多万人,每7个香港人中,就有1个是惠州籍。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惠州一直是港资企业投资的青睐地之一。
伯恩光学是其中的一个代表。2008年,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投资10亿美元在惠州建起首个生产基地。12年间,伯恩接连在惠州惠阳开辟4个产业基地,增资扩产达29次,累计投资超过380亿港元。
伯恩光学创始人杨建文表示,他去过全世界很多地方,还是觉得在惠州最亲切,这里环境好、人才多,发展事业所需的一切因素,都能在大湾区找到。
如今,伯恩光学已经成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生产工艺及设备最先进的手机屏幕制造企业之一,2020年,公司实现工业产值423.59亿元人民币。
在惠州扎根十余载,杨建文见证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更看好大湾区的发展前景:“我十分看好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态势。大湾区建设规划非常细致,面面俱到,尤其对产业和科技发展的规划十分清晰,我相信只要大湾区按照规划纲要设定的路线稳步发展,一定能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前景无限。”
杨建文对大湾区的“情有独钟”也影响了儿子杨俊建。在香港大学毕业后,杨俊建也来到惠州,进入伯恩光学工作。原本只是想来惠州“看一看”,来了以后“感觉很好”,便决定留下来发展。“我在大湾区看到了很大的发展前景和机会,也感受到内地城市在经济、科技上发展迅猛,我希望能在这里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杨俊建说。
新闻推荐
惠州拟出台奖励办法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最高奖5万元
为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