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莞深融合示范“新C位” 天集·磁海双科学城间架“鹊桥”

南方日报 2021-05-11 07:45

天集产城东莞首个项目天集·磁海产业园落子黄江。图为项目一期效果图。天集·磁海供图

在莞深交界处,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南北相望。犹如两大创新磁极,“双科学城”强力集聚世界级大科学装置、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一流大学、一流科研院所、头部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形成大科学装置带动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

作为莞深融合东莞南部临深九镇之一,东莞唯一身处两大科学城中间的镇街,黄江在莞深融合提速和双科学城崛起的背景下,已然晋级莞深双科学城中轴线上“新C位”。根据规划,黄江将携手松山湖科学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

从最前沿的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到中试验证、成果转化,这其中蕴藏着巨量红利,也需要打通无数关卡。作为国内领先的产城人文生态运营商,天集产城前瞻布局“双科学城”,在莞深双科学城中轴线上“新C位”黄江落子东莞首个项目——天集·磁海产业园。这座规划总建面约173万方的产业新城,将在“双科学城”之间架起“鹊桥”,打通“技术研发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全新赛道,打造东莞产业的源头创新高地、莞深深度融合示范样本、双科学城中试成果转化基地。

撰文:宋文博

双科学城共筑莞深创新极黄江晋级“新C位”

今年以来,随着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各类规划陆续出台,莞深双城携手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

4月22日,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揭晓了涵盖松山湖、大朗、大岭山、黄江“一园三镇”,形成“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总体空间格局蓝图,以及围绕材料、信息、生命三大战略领域,以中试验证、科技企业培育为主,打造三大成果转化区的规划。接下来,松山湖科学城将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高达1172亿元(不含产业投资项目,其中“十四五”期间总投资超千亿元)。

前不久发布的《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则提出,光明科学城将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重点领域为主攻方向,构建“一心两区”总体空间布局。到2025年,将推动10个以上创新创业综合体投入运营。其中,仅仅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合计超过2700亿元。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表示,希望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区能够加强协调联动,集中区域优势资源,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进行部署,解决国家发展战略当中的重大瓶颈问题,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攻关。

双科学城的创新资源辐射,为黄江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命题。从空中俯瞰,黄江镇身处莞深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是东莞唯一身处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两大科学城中间的镇街,被外界视为“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的双城枢纽”,占据“双科学城”的新C位。

按照规划,松山湖科学城黄江片区是松山湖、光明两个科学城的合作示范区,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产业为主导,发展共性技术研发、中试试产园区等功能,承接两个科学城的科技成果转化需求。

黄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双科学城”必将辐射黄江全面发展,将以高强度投入、超常规对接深圳光明科学城和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加快承接科技创新资源溢出,争当深莞高度融合排头兵。为此,一系列动作已提上日程:争取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高标准推进科技公园建设,成立东莞博士站黄江分站……

前瞻布局“科创大动脉”为源头创新要素架“鹊桥”

随着南沙大桥飞架珠江口,佛莞惠城轨、深莞快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加速建设,松山湖加快连线广深港三大国际大都市,融入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快速链接全球创新网络。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从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交通先行、产业为基是普遍规律。”他认为,湾区经济的效应就是所有要素能够高效、合理地配置,而要放大这种效应,交通先行尤为重要。

黄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黄江正在做强交通优势,奋力打通对接深圳道路盲点,协商军民融合共建“八一大道”,争取年内实现西环路贯通,其将连接生态路,成为连接深圳的快速“新公常路”。还有加快打造连接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的8公里快速走廊,尽早实现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道路全面贯通等有力举措。

从空间地理交通的C位,到科创动能创新的C位,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科创机构多方的合力。为此,黄江正与大富科技、晨讯科技、领益智造、天集产城等企业携手,加速莞深合作项目落地。其中亮点项目之一,就是位于莞深边界处黄江梅塘社区的天集·磁海产业园项目。该项目一期占地面积约100亩,将在莞深协同创新、政企园融合创新、技术源头创新上,与园区和企业一起共建打造成莞深双科学城中轴线上的产业新城,架起一座科学家、企业家等多方创新要素相聚交流的“鹊桥”。

天集·磁海产业园总经理李书江表示,天集·磁海是天集产城布局东莞的首个项目。选址之时,该集团旗下24度产业研究院经过专项研究,认为企业布局源头创新“新赛道”的机遇正在“双科学城”之间形成。作为业界专家,天集产城深谙城市经济与园区经济发展规律,前瞻布局选址莞深“双科学城”中轴、中试成果验证转化基地黄江镇,落子“科创大动脉”沿线。

从项目区位上看,天集·磁海毗邻区域主干道公常路,距离莞深高速黄江出口仅2公里,到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区仅五公里、十多分钟车程;周边配套地铁1、4号线换乘站黄江中心站仅800米距离,2024年将与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接驳,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一条穿山而过松山湖科学城至深圳光明科学城快速通道,其规划的东线方案即从天集·磁海项目门前经过。届时,10分钟打通莞深双科学城产业链,30分钟打通穗莞深港人才链,1小时打通大湾区通勤商务圈。

“早在2018、2019年做项目定位时,天集产城就看好黄江的临深区位。随着光明的快速发展和双科学城的崛起印证了我们的眼光。而天集产城在黄江的布局谋划,也与东莞市对黄江的定位不谋而合,提前一两年提出将在此打造中试成果验证转化基地。”李书江介绍,作为省、市重大项目,天集·磁海项目在落地建设中感受到了东莞营商环境和黄江高效的政企服务,项目从去年10月动工以来进展顺利,目前一号楼天集·磁海莞深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即将启用。

紧扣成果转化与企业培育挖掘多方共赢新蓝海

如何让区位交通的优势,转化创新磁极的红利?天集·磁海紧扣产业二字,在成果转化与企业培育环节上书写答案。

李书江表示,身处双科学城“C位”,园区一定要契合双科学城的定位。园区将着力构建“3+1”产业体系,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为主导产业,以科技金融为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支持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园区已引入粤港澳大湾区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同时与中科院知识产权运营专业平台展开,加上科技金融服务、智慧园区服务,形成“产学研资”的产业生态闭环,促进科学家、企业家等在园区发生“化学反应”,多方共赢。

“在帮助科学家实现最为看重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同时,天集·磁海还将成立一系列相关的产业联盟。”李书江说,园区企业可以优先和科学家、院士洽谈,园区还将联合力合金融、时空大数据联盟,在园区落地12个亿的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从而能吸引更多企业落地。

为了配套双科学城的中试需求,项目还创新性地设计规划了总建面接近7万平方米的两栋科研中试空间。在这里,研发、中试、轻生产一站式满足。更重要的是,天集·磁海还在马不停蹄地对接双科学城的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平台、检测机构、技术中心等等,通过各类共建共享或优惠补贴减免等模式,为园区企业乃至周边区域企业解决产业化中间的技术攻关难题。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试空间,作为东莞M0新型产业用地,磁海园区将打造尖端企业大厦、空中制造工厂、企业领航总部以及配套人才公寓等,满足企业从生产、研发、试制、中试、办公、销售、商务、展示、仓储全链条一体化的物理空间需求。目前,黄江以及天集·磁海在双科学城的区位红利,正源源不断地吸引企业的进驻。

不仅如此,为紧抓深圳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双城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科技创新资源溢出,黄江提出,将狠抓招商选资,探索建立政企联合招商机制,联合天集·磁海等项目成立联合招商办公室,打造城市会客厅,引进新型高端优质企业和项目积极推进低成本空间认定工作,利用市镇联合招商机制,形成承接优质项目落地“绿色通道”。

凭借莞深融合加速、双科学城提速的“天时”,坐拥双科学城中轴和临深C位的“地利”,发挥与政府、社区、企业、人才一起共建共享的“人和”,成为深圳产业转移成本洼地、湾区科研技术链接高地、高精尖科创菁英智地,一座名为天集·磁海,在莞深双科学城中轴线上汇聚科学家、企业家的产城社区正在蔚然成形。

新闻推荐

五一看房 选择多多 4月预计有26个项目入市

■4月全市预计将有26个项目近4800套房源入市本报记者陈栋实习生谢锐坚摄本报讯临近五一,东莞楼市推货节奏明显加快。据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