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画家刘克宁: 画家要为民族文化留点东西
刘克宁近照。
《惠东考洲洋写生之一》(速写)
《惠东考洲洋写生之二》(速写)
《古运回望图》(局部)(国画)
《柏塘客家饲鸡图》(国画)
《柏塘高楼村茶农》(国画)
《正是春雨润江南》(国画)
《东坡携菜图》(国画)
《赤岸蚝场渔人写生》《赤岸蚝场渔人写生》(国画)
艺术家简介
刘克宁,笔名阿宁、大宁,江苏徐州人。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紫光阁画院一级画家,北京中国画创作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委员会艺术顾问,扬州八怪书画院名誉院长。
刘克宁的作品以国画人物为主,兼工山水、花鸟、书法和诗文。幼年时期受父亲传统文化教育和诗、书、画的熏陶,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底蕴。青少年时期即有作品发表于报刊。从事国画创作以来,转汝多师、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2005年获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优秀人民艺术家”奖。其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大展,曾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及文化部大展的“金、银、铜”奖。曾主持创作了北京历史文化工程、大型中国画巨幅长卷212米《古运回望图》及48米《潞河盛漕图》;同时主创了188米《京门九衢图》。
近年来,每逢春节期间,刘克宁就会从北京来到惠州居住,一待就是几个月。惠州的风景人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影响着他的绘画创作。2015年,他为惠州东坡文化节创作的《问墨苏东坡》,还原了现实版的东坡文化,也在画坛引起很大反响。在绘画创作上,他从传统入手,坚持写生,结合现代艺术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认为,一个好的画家,应该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留点东西。因此,他主持创作了3幅历史文化长卷。未来,对惠州充满感情的刘克宁把关注点放在了东江,打算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东江沿岸的风土人情。
与惠州结缘30年 曾为飞鹅岭公园题字
刘克宁说,他与惠州结缘已有二三十年,自己差不多也算是半个惠州人。
1991年前后,刘克宁从新疆来到惠州,为飞鹅岭公园题了“飞鹅岭”三个字,从此与惠州开始接触。在刘克宁眼里,惠州山川秀丽,风光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惠州人的胸怀也很豁达,这个城市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底蕴以及发展状态都深深吸引了他。“当年我也想留在惠州,但工作上没有一个合适的连接。”后来,刘克宁去了北京从事美术创作。
在北京中国画创作中心,刘克宁主持和创作了大量中国画作品,特别是3幅大型历史文化长卷:一幅是《京门九衢图》,通过这幅188米长的历史长卷,描绘了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一幅是212米长的《古运回望图》,全景式地展现了绵延1794公里、纵贯四省二市的京杭大运河昔日盛景。此外,他还主持创作了48米长的《潞河盛漕图》,以北京通州潞河为背景,用中国画的形式,描绘了清代漕运景象。3幅长卷加起来共长448米长,对画家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对历史也是一种翔实的记录,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以及社会意义。这些画作目前已被有关文博馆所收藏保存。
在这个期间,刘克宁和惠州的联系从未间断。每年冬天,刘克宁就会来到惠州小住,不仅领略惠州的秀美山川,也交了不少惠州的朋友。“惠州这个城市很特别,不同于其他岭南城市,她有着浓厚的中原文化底蕴,以客家文化为主体,承载了很多东西,让我倍感亲切。”刘克宁说,这些年他心中一直有个念头,就是用手中的画笔和自己对惠州的认识,去表现客家东江流域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为惠州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为苏东坡造像 创作《问墨苏东坡》全国巡展
与惠州的交往,也给刘克宁的绘画创作带来了影响。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寓居惠州两年零七个月,为惠州增添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刘克宁的成长轨迹和生活范围,和苏东坡也有相似之处。刘克宁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在苏东坡的出生地四川巴蜀一带成长。此后,又辗转到了苏东坡曾做太守的地方江苏徐州生活。从学校毕业后,他到西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机缘巧合来到了惠州,而惠州正是苏东坡生活居住过的地方。在惠州居住期间,刘克宁了解了许多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经历以及留下来的佳话,深有感触,为他创作苏东坡题材人物画埋下了种子。
2015年,第六届(惠州)东坡文化节在惠州举行,刘克宁受邀为东坡文化节组织一个东坡题材中国画展。为此,他创作了140多幅东坡文化中国画作品。“我试图为东坡造一个像,造出我心中的东坡形象。用我的笔墨与苏东坡做一次灵魂对话,与这位先贤进行一次精神沟通。”刘克宁说,他选择历史人物题材会做好研究。他觉得,苏东坡在惠州受到普遍爱戴,是因为他对百姓对社会有着真挚的感情,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事,苏东坡都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在惠州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也是这份真感情,才能感动不同阶层、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人,“我们有责任把东坡的这种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2015年年底,《问墨苏东坡·刘克宁画展》在惠州博物馆举行,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此后,刘克宁的《问墨苏东坡》又到江苏南京、徐州等地全国巡展,给当地市民带来了文化艺术盛宴的同时,也为东坡精神的传播和弘扬文化正能量作出了贡献。美术评论家刘远江对此评价道:《问墨苏东坡》的问世,既道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价值内涵,其浓墨重彩刻画的苏东坡形象,又为中国当代书画家指明了重回艺术本源的终极创作方向,可谓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影响不可估量。
惠东速写 首次创作表现渔民题材作品
在惠州期间,刘克宁一直以客家风情和东坡文化为主要创作题材,反映惠东沿海风貌的画作较少涉猎。近日,他第一次来到了惠东铁涌,和他的学生一起参观了考洲洋湿地和当地的蚝场。首次看到渔民采集生蚝的情景,感觉非常新鲜,他萌生了写生创作的冲动。“当时看到蚝堆积成山,渔民在海边采集生蚝,为了防海风,他们戴着帽子,整个人包裹得很严实,形成了人与自然抗争共生的画面。”刘克宁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创作了10多幅写生作品,以流动的传统线条表现渔民的生产场景,反映他们收蚝劳动之艰辛。刘克宁告诉记者,这也是他绘画生涯当中,首次表现渔民题材的作品。
对一位画家来说,速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刘克宁认为,好的画家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每一个成功的画家,都把速写当作自己联系生活、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画出好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眼前的景象,把它一笔一笔画下来的时候,那种新鲜感会激发出临场表现的欲望,有了欲望就会产生临场表现的方法,你把它成熟地完成到纸面的时候,你的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艺术选择都会体现出来。”刘克宁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不能把速写仅仅当成搜集素材的手段,速写也是一种艺术体现和艺术创作的过程,更是个人艺术语言形成的必经阶段。
刘克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写生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走到哪他都会带着速写本。他的写生系列作品,有到川蜀一带的,有在江浙一带的,甚至去澳洲时也带了一本速写回来。在创作京杭大运河历史长卷的时候,他用了半年的时间来采风和写生。当时,刘克宁带着4个助手行走在运河沿岸的每个城市,把每个城市的名胜古迹和历史人文都通过速写记录下来,为他创作《古运回望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刻记得画家责任 要为民族文化留点东西
在多年的艺术创作和探索中,有一种理念在刘克宁的脑海中逐渐清晰。那就是,作为一个画家,一定要为我们的民族文化留点东西。
早年,刘克宁在新疆工作生活过10多年,在创作新疆题材作品时,他一直想着怎么把维吾尔族人热爱生活的心态和面貌更好地表现出来;在创作《问墨苏东坡》时,他又想着怎样把苏东坡既能阳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的情怀结合起来。渐渐的,他悟出一个道理,作为画家,除了要用工匠精神,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之外,对百姓和社会的审美还有着引导和提高的责任。后来,在创作《古运回望图》历史长卷时,这种想法更加明晰。刘克宁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直到现在,它还在默默地做着贡献。“一直以来,对大运河的保护做得还不够,为了避免这种文化的流失,我们想用一张画把大运河记录、保存下来,为后世留下一些文化的印记。”
“作为文化工作者,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责任,做一个正能量的画家。一个好的画家,他的着眼点不只是自己的画,而应该是民族文化上,着眼于社会价值上,要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留点东西。”刘克宁说。
接受采访时,刘克宁对《惠州日报》和东江时报“惠生活”开办的书画苑专版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表示,《惠州日报》发展到今天,为惠州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对惠州文化艺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东江时报“惠生活”的书画苑专版办得非常不错,它架起了书画家沟通的桥梁,也对市民了解书画艺术、拓展审美情趣起到了引导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栏目,祝愿"书画苑"越办越好。”
文/图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宫晓磊
新闻推荐
惠东县多祝皇思扬古村落,牌坊后有一口保存完好的古井文/图羊城晚报记者陈丽媛古井藏民间,情怀渗街巷。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