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着力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促进茶产业升级 茶香袅袅出深山 生态品牌抢市场
仙人茶树高数米,采茶人往往要爬树采茶。
茶农在挑选横坑茶叶。
村民利用自制机器炒茶。
横坑村五指嶂山麓下,连片梯田式茶园蔚为壮观。
清明前的清晨,天气格外闷热,家住惠东县多祝镇新联村的魏大姐早早就起了床。经过20分钟的车程,魏大姐和几位年纪相仿的妇女来到永和村六联村民小组。她们背起竹筐、头戴草帽,往村后的大山走去,直到半山腰上裸露的岩石边才停下脚步。身边一些近5米高的茶树,正是魏大姐她们这些采茶人翻山越岭的目的。
这些茶树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仙人茶树。惠东种植山茶历史悠久,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白盆珠镇、宝口镇、九龙峰度假区、多祝镇、安墩镇、高潭镇等地,主要种植仙人茶、台湾金萱、梅占、水仙和群体种等。经过多年发展,惠东茶叶产业发展迅猛,如今种植面积3万多亩,年产量约2000吨,年产值约3.6亿元。未来,该县将着力打响惠东茶叶品牌,提高加工品质,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培育打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茶企知名品牌,拓展乡村特色产业链。
现状
种植面积3万多亩,年产值约3.6亿元
沿着颠簸的山路进入白盆珠镇横坑村,在云雾缭绕的五指嶂山麓下,连片的梯田式茶园蔚为壮观。“今年干旱,茶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茶园负责人赖召明说。
赖召明是横坑本地人,今年51岁,半生与茶为伴,几乎没有离开过横坑。这片约500亩的茶园,就是他一手一脚开辟出来的。对他而言,横坑茶就是一种儿时记忆的味道。从小,他就跟着父辈种植茶叶,家里总是弥漫着茶叶的香味。自其懂事后,就开始帮家里采茶、炒茶,他如今已是当地资历较老的炒茶师傅。
横坑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茶,是横坑茶的主产地,种植面积约3000亩,每年产约10万斤茶叶。横坑茶为灌木茶,一年四季都可采摘,以秋冬季节品质最佳。以茶叶的好差分等级,普通的大约150元一斤,品质上乘的,可以卖到上千元一斤,主要销往珠三角地区。
时值中午时分,距离横坑村约60公里外的多祝镇永和村六联村民小组里,魏大姐已经满头大汗,背着满满一竹筐的茶叶下了山。魏大姐从事采茶工作已5年,每年清明前后20天左右,她就跟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到六联村民小组帮茶农采茶。“一天工钱150元,虽然辛苦,但也能赚点零花钱。”魏大姐说。
惠东种植山茶历史悠久,最原始、最正宗的惠东茶无非仙人茶、横坑茶以及火烧窑茶等。近年来,惠东县茶叶产业发展迅猛,由原来的8000亩发展至今3万多亩,年产量约2000吨,年产值约3.6亿元,带动茶产区村民约3000户,户均年收入12万元。
据惠东县农业农村局调查显示,惠东县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白盆珠镇、宝口镇、九龙峰度假区、多祝镇、安墩镇、高潭镇等地,目前种植的主要有仙人茶、台湾金萱、梅占、水仙和群体种等品种。主要加工生产绿茶及红茶两大类,大多由柴火手工炒制,茶香浓郁,香型多样独特。惠东“客家炒绿”独特工艺,受到了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的特别关注。
产业方面,惠东县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有1000多家,但主要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其中获得有机茶认证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惠东知名度较高的茶叶品牌有蝴蝶峰合鑫仙人茶、百木洋仙人茶、五指嶂横坑茶、白盆珠横坑茶、粤野、罗庚排、惠州岩茶、宝溪口有机茶、宝溪绿、仙女峰、九里顶、碧甘香等。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由惠东县茶业行业协会申报的“惠东莲花山茶”于2020年获得“广东省第三届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困境
品牌众多但知名度低,销售渠道单一
清明后,茶叶采摘基本结束,横坑村民赖木华一大早来到了其母亲管理的茶厂捣鼓。在他面前的是一台拥有两个大锅的机器,跟普通的炒茶锅不一样,锅里安装有两个旋转的半圆形铁板,由发动机牵引。打开后,两片铁板上下翻动。“这是一台我自制的炒茶机,两块铁板模仿人手,来回炒茶。”赖木华介绍,横坑茶炒制需要5~6个小时,人手很难忍受这么长时间的熏烤;而很多茶农用的滚筒式炒茶机通风性能不好,炒出来的茶品质不高。因此,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研制了这台炒茶机。
赖木华是横坑本地人,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家里的茶场主要由年逾七旬的母亲打理。“以前读书时,一回家就帮忙炒茶,很辛苦,长大了就不喜欢干这活了。”对他而言,茶是他联系父辈的桥梁,也是他儿时的记忆。如今,在他的帮助下,母亲的茶园创立了品牌——“新庵横坑茶”,销售情况还算理想。茶叶主要靠熟人销售,销往汕尾和惠东县城。在他看来,如今横坑的茶叶销售渠道仍然比较单一,而且品牌众多,没有形成合力。
横坑茶的处境如此,惠东县其他茶叶品种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惠东县茶业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惠东县目前茶叶品种越来越多,品牌也越来越多,知名度却不高。目前主要的销售渠道是实体批发、朋友圈卖茶等,没有一个专业的茶市场,形成不了很大的品牌效应。
记者从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惠东县茶叶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加强引导。首先是茶农单家独户小面积种植经营,没有形成抱团发展。受传统家庭为单位经营模式的因素影响,多数茶企经营比较零散、管理较为粗放、规模普遍偏小。其二,茶叶生产加工场所很多没有达到生产许可的要求。茶叶小品牌众多,但知名度不高,销售渠道不畅,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农业”的形式结合线上线下开展销售。缺少高度集中的茶叶专业市场,区域公用品牌省级名特优新农产品“惠东莲花山茶”的称号还没有推广使用。
计划
打响“惠东莲花山茶”品牌
“这些茶树大多数是我的爷爷、爸爸以前从山上移植下来的,树龄比较老,茶叶品质较高。”永和村六联村民小组村民朱运兴介绍,他家种有约200亩仙人茶树,基本是野放的。茶叶产量不高,多由熟人购买。仙人茶叶采摘靠人力,难度大;同时因为茶汤清香、回甘猛烈,又略带高山韵味,茶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一些树龄较高的茶,可以卖到上万元一斤。”近年来,他在不断尝试仙人茶育种,希望在更加低洼的地方种植出品质高的仙人茶。
朱运兴的尝试是对惠东茶未来的其中一种探索,更多的仍需多方共同努力。去年,惠东县政协针对该县茶叶产业进行调研。调研组建议,惠东县要因地制宜,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扩大茶园面积,进一步完善茶叶生产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分类指导,加快低产茶园的更新改造,规范茶园管理,切实解决茶园粗放管理问题,提高单产和质量;坚持生态建园,积极引导茶农使用有机肥,树立生态茶园的经营理念;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争取政策支持,做优做精茶叶生产基地,走高效茶业生产之路,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调研组还建议惠东茶叶行业抱团营销打响品牌,运用龙头茶企渠道优势联手营销,精心制作茶叶企业、茶文化专题宣传片,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不断扩大宣传面,使惠东茶由“朋友圈茶”变成真正的商品茶。坚持茶旅融合发展,鼓励有实力企业建设茶旅观光园,开发茶饮品、茶文化产品、茶副产品,引导茶产与休闲、旅游、文化、养生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坚持抓好营销网络和队伍建设,通过营销商、代言商、网销商扩大营销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惠东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另外,建议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研发、技术攻关,引进新技术、培养新骨干,为惠东茶叶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要加大对茶叶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既要与农业院校合作对口培育专业人才,又要重视吸引国内茶叶专业人才来惠东就业创业;要加强技术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全方位提高茶叶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能力。
针对惠东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及各方建议,惠东县将加强统筹协调,有力推动茶叶产业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各职能部门配合,茶农参与,培育一个全县高度集中的茶叶专业市场。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促进茶产业升级。
同时,广泛宣传惠东县区域公用品牌“惠东莲花山茶”。茶企在产品包装上统一印制“惠东莲花山茶”的标识,保证品味级别、价格、包装稳定,形成抱团经营的营销策略,防止伪劣产品以次充好,影响该县茶叶声誉。
在加工和销售渠道方面,惠东县将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标准化厂房建设,各职能部门为其领取生产许可证、SC认证提供方便和服务,以提升茶叶加工品质,将茶叶推向国内外市场。通过“互联网+”的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元化经营,拓展销售渠道。培育打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茶企知名品牌,拓展乡村特色产业链。深度挖掘茶园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不断丰富业态类型,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返乡入乡人员创新创业。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茶企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推动落实茶园担保贷款贴息政策。
知多点
仙人茶
仙人茶是惠东独有茶叶品种,也是绿茶中少见的乔木品种,相传已有千年种植历史,仅产自惠东多祝、白盆珠、高潭、宝口等高山地区。据《惠东乡镇大事典》记载,相传仙人茶是葛洪亲手栽种。也有传说在山顶棋盘嶂曾有神仙下棋,其喝茶后将茶叶抛向山上,后来茶叶生根发芽,成了现在的仙人茶。
“仙人茶对肠胃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多祝永和村六联村民小组村民朱运兴说,因村子偏远,旧时小孩感冒、肚子不舒服等,没法送去镇上看病。此时,老人就泡一杯浓浓的仙人茶给小孩喝,不久,症状就会得到缓解。所以在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存放一些仙人茶。
横坑茶
横坑茶出自白盆珠镇横坑村的横坑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因横坑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利于茶树生长,且茶叶品质优质,家家户户种茶并将茶叶运到海陆丰等地集市兑换成粮食,横坑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茶村。到了晚清时期,横坑茶作为家乡特产随华侨远渡重洋至东南亚地区,甚至美国。后因战乱,茶叶市场萎缩,横坑人种茶规模才大面积减少,种茶仅供自家饮用。如今在横坑村山腰的金竹茶园,古茶园依稀可见。
火烧窑茶
每年2月中旬起,宝口镇联和村南坑村民小组家家户户闻茶香。村民忙着制作曾经名扬香港、南洋的火烧窑茶。据当地人介绍,300多年前,南坑蓝氏先祖迁徙到兴宁前在潮州待过,对茶情有独钟。在南坑安家后,先祖就在乌禽嶂上种起了茶树。当蓝氏先祖用柴火炒茶时,火光映红了草寮,茶因此得名“火烧窑”,南坑也被称为火烧窑村。上世纪60年代后,茶场无人打理逐渐丢荒。经过多年的努力,茶园才得以恢复。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特约通讯员黄少卿 通讯员叶衍达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新闻推荐
“丝带寄哀思”“网络云祭祀”……市民越来越习惯用清新方式寄托对亲人思念 鲜花一束寄思念 文明祭扫扬清风
昨日,惠州市一企业组织员工到位于市区丰山公园的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祭奠英烈。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摄更多内容码上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