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拟出新规:制止师生恋 莫让“恋爱”成性侵借口
4月6日,教育部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建立对学生欺凌、性侵害、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预防并制止教职工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性关系等内容受到广泛关注。
校园欺凌、师生恋等涉及未成年人在校权益的问题,现状如何?如何禁止?记者就这些话题采访了一线教育工作者、专家。
校园欺凌时有发生
规定共有8个章节、58项具体要求,从保护范畴、保护制度、特别保护、保护机制、支持与监督、责任与处理等多方面保障未成年人在校的合法权益。
其中,第四章“特别保护”受到广泛关注。该章提出,学校应当落实法律规定建立学生欺凌防控,预防性侵害、性骚扰等工作制度,建立对学生欺凌、性侵害、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学校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并制止教职工以及其他进入校园的人员实施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性关系等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规定之所以增加“特殊保护”这一环节,是因为校园霸凌、性侵害等问题近年来在校园问题中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施暴者对受害者进行言语辱骂、人身攻击、殴打等恶劣行为,甚至将殴打视频发布至网上扩散传播,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上、心灵上、人格上的伤害。
去年10月,茂名高州市公安局通报金山街道某中学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一名初三学生因在校生活矛盾,被几名同学欺凌掌掴,期间被连踹数脚;去年12月,揭阳市惠来县教育局通报一起校园欺凌事件,惠来县惠城中学学生詹某慧等人殴打方某玫并拍摄视频;今年3月,湛江雷州市公安局通报,覃斗中学一女学生在宿舍内被殴打并被拍摄视频。
与此同时,师生恋事件也在个别校园出现。“校园欺凌、师生恋这些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次校园欺凌就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观,改变他对世界、对周围人的看法。”储朝晖说,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欺凌不仅发生在学生之间,有时也发生在师生之间。
更明确保护责任主体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早在1991年,我国便已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针对校园欺凌,2018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校园欺凌的种类、预防、治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明确严重欺凌者可开除学籍,政府部门、学校出现失职渎职行为将问责。
教育部拟出台的规定与已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他未成年人保护规定有何不同?
储朝晖说,《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部法律,而这份规定是教育部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细化落实的文本规定,对学校如何保护未成年人提出了更有针对性、更细致、更具体的指导。规定将未成年人保护措施更加明确和具体化,更加明确了校园范围内的未成年人保护责任主体。“未成年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置身校园中,出台规定来保护他们的权益,很有必要。”
师生恋明显有悖师德
广州某高中的教师李老师说,师生恋明显有悖师德,严禁师生恋,有助于防止“恋爱”成为性侵借口。他说,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但会保留明显的界限感和分寸感。“可以和学生做朋友,但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身份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能突破师生关系。”李老师说。
“严禁教职工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是不能触碰的师德红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说,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情感、对世界、对未来的认知能力还相对欠缺,教师若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是不称职、逾越底线的行为。
吴颖民说,师生恋多发生在高中阶段,多为男老师与女学生,有些教师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相互吸引,发生恋爱关系。“这是教师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和责任的体现,作为教师,更应保持清醒,绝不能有非分之想。”吴颖民说。
对于一些小说、电影美化师生恋的行为,吴颖民持反对意见。他说,现实中,发生师生恋关系,对教师、学生都将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所谓的恋爱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教师可能会滥用权力伤害学生;和学生处于恋爱关系中的教师无法履行教师的职责,能否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如何处理“教师”与“恋人”的双重身份、如何维护教师的权威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另一方面,当事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将承受较大的压力和影响;其他学生也将受到影响。
规定落地后,校园欺凌、师生恋等问题是否能得到缓解?吴颖民和储朝晖均表示,规定的落地效果重在落实。吴颖民建议,从各级教育部门到各个学校,都要建立对规定落实的考核机制,引导教职工、学生、家庭重视未成年人保护。
南方日报记者马立敏实习生刘怡婷
新闻推荐
绿色农业牵手采摘游拓展乡村振兴路 循环农业赋能 带动“甜蜜”消费
▲采摘游受到游客青睐。?长果桑葚味道鲜甜。码上看视频开栏语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