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高潭中洞红军兵工厂是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最早建立的比较现代化的兵工厂 翻造的枪弹见证中洞烽火岁月

惠州日报 2021-04-02 08:17

图①:中洞红军兵工厂旧址。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杨建业 摄

图②:中洞红军兵工厂生产的炮弹头。

图③:中洞红军兵工厂翻造的子弹。

生铁铸造的炮弹头、布满绿色铜锈的子弹、木质手柄磨得发亮的枪械修理工具……在惠东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的展示柜里,这些来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洞红军兵工厂的物件看起来锈迹斑斑,但它们曾经充满力量、闪亮战场。在90多年前的革命风云中,它们不仅经历了残酷无比的腥风血雨,也见证了火热的革命激情。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在陈列馆静享岁月安好,应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战事频仍

建立中洞红军兵工厂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1927年5月,海陆惠紫四县工农革命武装为保存实力,逐步向中洞靠拢,酝酿组织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期间,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由海陆丰转移进入中洞百庆楼办公,彭湃任书记。同年6月,东江革命委员会成立,于8月迁入中洞百庆楼办公。

1927年9月,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将当年陈炯明在海丰建立军工厂的机械设备,如车床、钻床、铣床、浇铸工具等,全部没收拆散装箱,动员上万农友,全部运入高潭中洞,在黄泥潭建立了军械修理组。同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1200多人抵达中洞,在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领导下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随后,在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中,红军和赤卫队对敌作战频繁,武器损坏颇多,子弹消耗渐增。

为满足战事需要,红二师把军械修理组扩大为兵工厂,主要修理枪支和生产翻造步枪、子弹,制造地雷、手榴弹、土炮、生铁弹等应急军用物资。兵工厂全盛时期有100多名工人。当时,海陆惠紫军民,凡是懂一点枪械知识的都被调到兵工厂学习、生产枪械和子弹。

依托红二师的武装力量和兵工厂修理翻造的武器,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于10月底发动了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再次进占海陆丰县城,建立了临时革命政府。至11月初,红二师先后收复海陆丰各市镇,海陆惠紫红色区域连成一片。

1927年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不久后,陆丰、海丰、紫金等县亦相继建立苏维埃政府。

中洞红军兵工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最早建立的比较现代化的兵工厂,为巩固和壮大中洞后方基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原料紧缺

用旧弹壳翻造子弹

在陈列馆里展示的各型子弹长满了绿色铜锈,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历经90多年的岁月沧桑,还因为这些弹壳曾无数次被翻造,多次被装入弹匣、上膛射击,往返不同的战场,见证不同的烽火。

南昌起义军到中洞时,配发使用的是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步枪。由于沿途苦战,子弹消耗后得不到补充。中洞改编后,部队最缺的就是子弹。由于缺少黄铜原料无法铸造新子弹,部队就发动群众捡旧的子弹送到兵工厂翻造。当时每人每支枪只能配50发子弹。每次作战,按规定要交回子弹壳才能配发新造的子弹。

东江各地相继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1928年3月,国民党军大规模进攻中洞,红二师在中洞激战3天。最终,中洞保卫战失利,红军兵工厂遭到国民党军队破坏焚毁。

高潭苏区虽然遭受国民党军队和民团多次残酷“清剿”,但革命的火焰没有熄灭,隐蔽下来的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挖出埋在地下的武器,在山上继续坚持艰苦斗争。

1929年,经东江特委批准,成立了由彭桂任团长的红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以中洞、大安洞等地为据点,先后在黄羌、梅陇等地乡村袭击地主民团,多次打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10月,红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在中洞红军兵工厂原地搭建茅草房恢复生产,修理土枪、土炮,翻造子弹、手榴弹等。

2002年,惠州市惠东县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红军兵工厂,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为5间砖瓦桁桷平房结构,室内放有打铁炉、风箱、铁砧等生产工具,并挂设该厂生产土枪等军械的少量图片。

这些翻造的子弹和生产的土枪土炮背后,不仅有精彩的故事,还说明了一个道理: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战争的正义与否,民心的向背,才是决定因素。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新闻推荐

惠东公安“春雷百日行动”捷报频传 联动集群攻击 侦破电诈案143起

今年3月2日晚,独居惠东白花镇某自建房的练某,家中衣柜抽屉里存放的1.4万元现金“不翼而飞”,练某子女发现后立即报警。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