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是国际爱鸟日惠州在西湖举办了“爱鸟周”活动 遇见飞鸟 遇见惠州
反嘴鹬嘴长而尖细,前端大幅度向上翘,正合了“反嘴”的昵称。它们喜欢群居,在迁徙过程中和越冬期均大群生活。周纪刚摄
春耕时节的农田里,鹭鸟在自由飞翔。
黑脸琵鹭是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今年1月在大亚湾红树林首次记录到其在惠州行踪。周纪刚摄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述的就是白鹭,它们分为大、中、小白鹭。图为小白鹭,嘴全黑,爪端黄色。周纪刚摄
黑领椋鸟俗名黑脖八哥、白头椋鸟,因上胸黑色并向两侧延伸至后颈,形成宽阔的黑色领环而得名。周纪刚摄
红喉歌鸲属迁徙性鸟,夏天在中国最北边繁殖,秋末迁徙到中国最南部越冬,它善于鸣叫,鸣声多韵婉转而细柔,还会善仿昆虫叫声。周纪刚摄
惠州全市现有鸟类317种,西湖鸟岛上就有307种,总数超过1万只。
在惠州,人们总会不知不觉间,遇到这些美丽精灵:它们或是在林间跳跃欢唱,或是在河湖游荡玩耍,抑或是在田间张望。更多的时候,它们是天生的乐天派,悠哉游哉,时隐时现,它们也充满警觉,摇头晃脑,随时要展翅高飞。
鸟类是人们身边最亲密的动物之一。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亮丽多彩;因为它们的存在,惠州这座山海林湖之城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4月1日是国际爱鸟日,也是我国第四十届“爱鸟周”的活动期。日前,惠州在西湖举办了主题为“保护野生鸟类,推动绿色发展”的“爱鸟周”活动,来自本地的中学生用望远镜与西湖的鸟类做了一次亲密接触,培养爱鸟护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良好习惯。
今年1月,惠州在大亚湾红树林公园首次发现黑脸琵鹭踪迹,随后的3月,潼湖湿地传来彩鹮记录。原惠州市林科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周纪刚介绍,黑脸琵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全球目前记录只有4000多只,而彩鹮则更加珍稀,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比朱鹮还少,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猫”。
除了这两种鸟类,中华秋沙鸭也是“钟意”惠州的珍稀候鸟,近几年在惠州白盆珠水库被持续观测到,且数量逐年增加。从外观来看,中华秋沙鸭似乎呆头呆脑,“发型”直立奔放,但它却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古老物种,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全球仅存1000只左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我国的“国鸭”。由于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中华秋沙鸭也是检验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志物种,被称为“生态环境风向标”。
据不完全统计,在惠州发现的鸟类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有4种,包括中华秋沙鸭、黑鹳、彩鹮、黑脸琵鹭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包括白鹇、草鸮、海南虎斑鸠、黑耳鸢等。受观察和调查限制,惠州境内或仍有新的鸟类未被发现。
2015年,《惠州野生鸟类》画册出版,这本书里清晰记录了惠州236种野生鸟儿的“倩影”,填补了惠州鸟类图谱的空白。作为该书的主编、原林业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周纪刚热衷于奔波在惠州的山河湖海间,用相机记录大自然中的美丽。
“这些罕见或从未出现的鸟类,是惠州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标志。”周纪刚说,在观鸟、拍鸟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神奇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自然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湿地是鸟类栖息的最佳场所。目前,惠州拥有10处湿地公园,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市级4处、县区级5处,总面积2599公顷,湿地公园面积在珠三角9市中排名第二。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西湖鸟岛,鸟类数量超万只,除了常见的麻雀、白鹭、斑鸠外,还偶有新发现苦恶鸟、小鷿鷈等种类。
近年来,惠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特别是针对湿地资源保护,建立了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地,实施相应的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取得显著成绩。不久前出台的《惠州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2021—2030年)》提出,将以“湿意惠州,绿韵鹅城”为城市形象,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绿色屏障,着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大花园。
如今,在惠州河湖水质和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市民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和执法力度不断增强下,惠州为鸟类及许多野生动物营造出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鸟类天堂”成为惠州宜居环境的新标签。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除署名外)
新闻推荐
惠州首次举行教学教育能力考试,成绩与评优职称挂钩 近6000名高中教师“赶考”
惠州首次举行教师教学教育能力考试。南方日报记者谢志清摄在很多人看来,教师是“铁饭碗”。如何激活教师队伍的活力?惠州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