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货币质地古朴形制规整
惠州博物馆藏一件青铜铸币,通长6.3厘米,通宽4厘米,由布首、肩、面、裆、足几部分组成,布首中脊留一銎(qióng),呈圆形小孔,斜肩、桥裆、方足,正面铭文为“安邑二釿”四字,素底空裆,表面有绿锈偏红,因两足间袴裆较为平直方正,所以也可称之为方足布。该方足釿布经广东省文物鉴定专家鉴定为战国货币,并定为国家三级文物,距今约2500多年历史。
釿,古同“斤”,斧头,是古代一种金属重量名,亦货币名,俗称为“钱”。对于“釿”字涵义,有学者认为其有两种说法,一认为斤、铲同制,通财货,曾充作一般等价物,发展成为货币后,斤(釿)逐渐演变为重量单位;另一说法认为“釿”为农具,后演变成货币,并被借用作货币名称。釿布因面文多带“釿”字而得名,常见的有“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訚易一釿”“訚易半釿”“阴晋半釿”“梁一釿”“恒釿”“虞一釿”等30余种。“安邑”系魏国的早期都城,“釿”为币制单位,故知其为魏币。据有关史料记载,釿布钱文多为魏国城邑,大多出于魏国辖区内,并且形体较大,其铸行时间约在战国早中期。近年来釿布在山西、山东等地也有出土。惠州博物馆藏的这件“安邑二釿”布币,应该是战国早期货币,由农具铲演变而来。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钱币使用历经4000多年历史,这些浓缩了几千年历史的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变更,最终也随之悄然暗淡,逐渐减少并完全消失,但它仍有着不可复制的特殊性。货币作为民间商品交换的主要见证物,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货币量的多少、铸造工艺、流通情况等基本信息,同时也反映了各朝代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状况。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此时以中原地区为主的疆土上诸侯林立,全国共分为一百多个大小诸侯国,属于岭南的惠州地区就记载有一个名为“傅娄”的古国。这一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铸造属于本国的金属货币用于商品交易,因此货币样式琳琅满目,这种现象直至秦统一中国后颁布了货币法,即“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统一流通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实现了我国货币形制的第一次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的杂乱状态,这也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的出现,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结束了使用天然货币的历史,开创了人工铸币的历史先河。惠州博物馆藏这“安邑二釿”布币,见证了当时社会政治状况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交换频繁,是地区经济繁荣、社会不断进步的见证物。这件方足布,保存完好,质地古朴,形制规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具有较高的文物收藏及展示价值。
(文/图 钟雪平)
新闻推荐
丁燕当凌晨第一缕阳光照在观合楼顶部时,这座高达二十四米的建筑还在沉睡中。自屋主离开后,它便连同那灰黑墙体、斑驳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