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武村物语
让时光倒流的隔海荒园。
功武村织竹篮的老人。
功武村古码头。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具有岭南建筑艺术遗韵的功武村古建筑群是龙门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财富,堪称广府建筑的教科书。将古建筑和自然环境有机糅合在一块,在增江之畔创造出一个诗意家园。它以一个大家族的角度书写和铭刻着龙门的社会发展和人文历史,它所承载的有关自然、人文、社会的内容,史诗般精彩。
“功武八景”中的竹海乡村
逐水而居是人类选择居所时的重要标准。增江之畔的功武村,现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间,明清院落10余座,以古码头、五宅古围、正街和廖氏宗祠等古建筑群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散而神不散。
早在清康熙二十年(1681)举人廖蔚文,写下《功武八景诗》,为自己的家乡立“八景”:东岭松涛吹晚风,石桥鱼跃化成龙;三山笔架排天外,九曲连珠插碧空;慈岩古庙临溪影,鼓刹钟声绕烟中;雁塔映潭潭影满,香潭映月月光容。“功武八景”,体现的无疑是功武村的钟灵毓秀的环境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2005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专家学者在《广东省龙门县沙迳镇功武村古建筑群测绘与调研报告》中指出,五宅第是一个保存尚好的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清代民居,两侧的民居联排布置,呈“梳式”布局,四周围以高墙,加上碉楼的守望和防御,可以说五宅第将围屋和广府民居的特点完美地结合起来。
就自然环境而言,功武村的地势较低,位于增江的滩涂地带,地势低洼令村中常年受洪水困扰。几十年前,当地政府将功武以及附近几个沿江村落的沙滩规划成竹林园,种上白眉竹、簕竹、单竹等品种的竹,形成沙滩竹海,竹林,成为功武一带亮丽的风景线。
因功武村地势较低,以往有两年一次或三年两次洪水浸村的规律,水退后肥沃的沉积土留在田地里,为农作物提供不可多得的天然有机肥料。稻谷、甘蔗、黄豆和萝卜一度成为功武村的四大知名农产品。后来,甘蔗和黄豆减产,但萝卜却一直有种植。今天,功武萝卜声名在外,个头不大,稍煮一下即熟,软且甜,成为游客热爱的手信。
尽管数百年风雨的侵蚀、洪水的威胁,功武村历尽沧桑,平添几分古朴厚重。后来,以泛舟增江、探寻“华南第一古堡”为主要看点的香溪堡旅游区的开发,使得功武村闯入越来越多人的视线,络绎不绝的游客也给寂静的山村带来活力。功武村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开拓资金渠道使古建筑得到保护与维修,功武村也得以继续给游客更多的审美享受。
隔海荒园内的“时光倒流”
隔海荒园,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一个写满历史的地方。
功武村的隔海围旧地,地处风光秀美的增江之畔,人们称为香溪湾,两岸生长着连片的竹林,风吹竹叶沙沙响,渔人在竹头下垂钓。河水、竹林、村落,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大门左侧写着“穿越”二字,右侧则是一个倒转的时钟。“体验时光倒流”是隔海荒园主题。园子门口是一座“倒屋”,含有回到“屋企”,意为到家,回家乡了。“接官亭”为青砖黛瓦,一边圆窗,一边方窗,就是方圆之意,让人似乎一下回到了古代。亭内摆放有一面鼓,来人鸣鼓,意即客到。沿着园子的青砖小道,首先看到的是当代的时空场景,包括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等,然后回到民国,再到清朝特色的四合院,再到明代的民居,元朝的蒙古包等,一直可以“倒流”至夏朝,以及后羿射日、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的远古时代。这些场景不仅是实物,还配有相应的音乐和设置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园子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景都是精心设计的,都被赋予了颇有韵味的历史故事。
清代的场景除了历史文化内涵外,还融入了廖氏家族史,如六宅圩,取名功武村六宅村民小组,设置了清代墟场里常见的六种建筑或店铺,包括青楼、票号、四合院、当铺、杂货店和赌坊。
隔海荒园的设计师,功武人廖道游出生于1962年,是一位跨界的工程师。廖道游在恢复高考“挤过独木桥”考上大学,毕业后曾做过教师、工程师、挖机师傅和果园的老板。隔海荒园,是廖道游历时10年,一手一脚、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梦想家园。在此之前,这里是隔海围5万平方米的荒山果园,到了他手里,则变成了能让人穿越上下五千年的时空场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展现了从夏朝到当代数千年的历史景观。
起初,在做拆房挖掘生意时,廖道游存下了一批村民觉得没用的老房上拆下来的青砖屋瓦和一些老物件。2007年,随着这些物件越积越多,廖道游遂有了设置时空穿越场景,让人“穿越”回到历史中的念头。
在廖道游看来,隔海荒园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时间的荒园中拾取遗忘的东西。廖道游亲自设计园内所有景致,变身泥水工参与工程建设,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角色分化:自学诗词对联变身诗词家,撰写园内诗联;自学篆刻变身篆刻人,制作园内的牌匾和木刻、石刻;自学绘画,直接就在石头、木头上刻画。“接官亭”上的一副对联可谓是廖道游的得意之作:迎还送返通达道,追遗述遇透运途。这幅巧妙而富有意义的对联,他足足花了3天时间,翻了无数次字典,修改多次才写好的。元代场景中有一幅元代地图,是他亲自制作的微缩地图。图中有沙漠戈壁、盆地、江河水系、著名山脉、都城、长城、马可波罗东游路线,代表名山的石刻有字刻甚至简笔画。更甚者其中的植物原产地就对应在其地理位置。廖道游每建好一个场景,便把对联和牌匾写好,阴雨天气时,他就在室内慢慢雕刻。如今园里所看到的所有对联、石刻、木刻,都是廖道游亲手制作而成的。
“我也没想到自己可以这么做,之前都没有专门学过书法、绘画和篆刻,也不懂诗词格律,现在做出来还有点像样了。”廖道游自己都没有想到,会走上这一条路,自己也在变得越来越丰富,甚至可以说激发了许多的潜能,廖道游也成了地道的乡土艺术家。
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引得了不少文化人士的关注。惠州著名画家黄澄钦就与朋友专门到此一游,并在这里取景写生,他赞叹园主人用精致的造型表达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造型艺术。也有一些文化义工来到廖道游身边,协助他共建隔海荒园。
“梦增江。竹林连翠海,沃土丰粮。我家江头近,渔猎平常。春云密,秋风爽,夏夜静,冬日暖阳。不避蜂,野径蝴蝶展翅,夜宿花房。何处牵往复,迷心探秘之窗。步步千年路,往日荣昌。君看景,我归田,此相遇,吹水无妨。弄诗酒,更喜池馆旧,书墨盈香。” 这是廖道游近作《醉思仙·庄周梦》。生活如古代人的廖道游,以“隔海居士”为号,写得一手好词。近400首词作,见证了他在园子里对天地人生、山水人文的思考,这样的生活方式结合这样的吟哦方式,在外人看来,已经鲜见,接近古风。
廖道游说,“这个园子可以说是我的一件作品,我会继续去完善打造。”若有志同道合者,他会欣然共建这个理想家园。
胡庭兰功武往事
年轻时热心功名,然后学而优则仕,为官期间清正廉明、一心为民,晚年解甲归田,为桑梓贡献余热,这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共性。这在明代粤中名儒胡庭兰、龙门名绅廖守问的身上都有生动演绎。历史眷恋有缘人,巧合的是,他们彼此以及与功武村,都有交集。
腾达前功武任教谋生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在岭南大儒湛若水逝世后五年,抗倭名将、进士胡庭兰(1507-1581)辞官归里。得知邑中名儒湛若水已逝世有年,胡庭兰感到十分遗憾:与同乡前辈,竟无缘相见一面。胡庭兰年轻时才华横溢,归乡后更显学者风范,在增城凤凰山凤台书院讲学,融合王守仁、湛若水学说,著有《诗意讲意》《相江子集》,终成一代名儒。
对增城人胡庭兰,龙门人再熟悉不过了,胡庭兰青年与晚年,都与龙门有过交集,他长久地活在龙门的方志记载和民间传说中。
胡庭兰年轻时,是一位穷书生,受聘于龙门永汉、沙迳、地派等地教书为生。这位以诗文饮誉广府地区的增城才子,深受龙门绅士和乡民的爱戴,有关他年轻时在龙门的故事,大多诙谐有趣。
相传明嘉靖年间,胡庭兰来到功武村,此地为龙门廖姓繁衍之地,武将文人辈出,在增龙两地素有盛名,胡庭兰想在此地任教。功武村人对教师素质要求一贯较高,见胡庭兰衣衫褴褛,不像个读书人,怕他误人子弟,村中长老于是想出对对子一招,以此试探胡庭兰的才学。长老以村中河边竹林为背景,道出上联:竹笋如针,白鹤飞来何处立。胡庭兰一听,觉得对子冲着自己而来,把自己比作饿瘦的白鹤、飞来此地觅食,于是,他怒而不发,仰首挺胸吟道:丝茅如剑,黄蜂专注利中行。村民们见胡庭兰对仗工整,立意巧妙,都钦佩他的才学,决定将他留下任教。
书写贺书盛赞乡绅善举
胡庭兰登入仕途后,虽是儒生出身,但晓畅军事兵法,能文能武,平倭平滇屡立战功。为官二十多年期间,胡庭兰操行贞洁,不贪一文,深受百姓称赞。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近花甲的胡庭兰挂印回乡,旋即倡导教育和著书立说。
明隆庆六年(1572),龙门闹饥荒,功武乡绅廖守问从自己耕种的“小莘野”中拿出二百担粮食救济饥民,龙门县令王许之向上级“请给冠带”并受“王府典仪”。胡庭兰的门生请他为廖守问写贺书,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功武任教的岁月,胡庭兰对此事极为重视,允诺帮忙。
胡庭兰在贺书中,也回忆了自己的年轻岁月,对功武村以及增江风貌,有一番详细描述。“龙门廖姓为右姓,其居为右乡,其先以武功文德起家,世有令人焉。”“予少贱,异时携经遨游,棹九龙、拨鳌溪、逾黎壁,舟行数曲,即束以重山,其对峙如门,横截如堵,望之如流之中绝,及溯洄以出,复逶迤如练然。又数曲,或错以呜滩,其幽咽如弦,其喧号如雷,垒雪飘花,如悬河一泻,而盘涡施划谲谲,若有点头扬髯,腾惊波巧上者。又数曲,或浸以澄潭,日射如浮金,月印如沉壁,口口淳涵,净深不闻,其下若有大蛟神螭抱珠奋角,待风雪以起者,鉴之毛骨凛凛,如不可留。又数曲,或当以巨石,如盘如踞,如伏犀如游龙蜿蜒;又或屹然中立,孤根百尺,如滟预之堆,足以障千顷之狂澜也。少进,则有秀石,曰仙女,峰嵂万仞,远而望之,如挺天柱之贞标,近而即之,又若芙蓉靓妆,苍苍于云霞间。下瞰百折之回川,荧荧若镜之返照,亦天下之奇观云。”
将增城溯江而上至龙门境内的惊险以及增江奇景描述一番后,胡庭兰笔锋一转,“少进,则呀然天开,洞然广陆平原簇起千烟,巨牓崇楼,钩盘万落,俨朱明一大都,而廖族之居在焉。”胡庭兰感慨,“所谓名乡者,非与灵奇所钟,清淑所蓄,畲英吐和,克生令人也宜哉。”年轻时到功武村求学谋生,年老了,胡庭兰依旧对功武怀有深厚感情,不吝赞扬之词。后人将胡庭兰撰写的贺书,制作成碑,镶嵌在廖守问夫妇墓前,是为《廖守问荣授碑》。
“功武好人”的墓志铭
今年初,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19处,龙门县有3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分别为瑶族穴居遗址、廖守问夫妇合葬墓、刘士骥故居。
廖守问,号豫斋,是明代龙门名绅。廖守问夫妇合葬墓,并不在功武村内,而是在不远处的香溪村。墓碑前面左右两边石基座中各嵌一块碑记,是廖守问一生的荣耀。
左一块碑文为胡庭兰撰写的贺书,记述了廖守问输粟助赈等情况,褒扬了廖守问捐粮善泽一乡,称赞廖守问“周雅端诚,负内美而务修,少业儒,既壮而薄仕,乃即耕,然不欲终于农家者流也,乃营其所耕,命之曰:小莘野。此其志岂微哉”。另一块碑文,为廖守问自撰记述了妻郑氏生平和修筑寿基的经过。廖守问记述到,“予年六十修筑寿基,有感双亲而作:□子七旬犹戏舞,我年六十失双亲。已安灵寝居长夕,才筑寿基近小莘。负米心情常抱念,献陵言语久知闻。遥遥岭外抬双眼,只向官坑望白云。石工乃增城县山村住人梁国信也,来家告完,同往登穴,观山水形胜而叹曰:蒸田在坟之前,庵山障坟之后,建祠于坟之左,香潭绕坟之右,美哉美哉,江水如带,庵山若砺,田坟福荫远及苗裔。”落款为“时大明万历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豫斋自书于墓碑。”
生前为自己选好墓地和写好墓志铭,颇有魏晋风度,廖守问内心的通透也跃然碑上。
芳草萋萋,古墓肃穆。廖守问夫妇合葬墓修饰手法使用了大量运用浮雕,型制规格较高,被专家目为惠州地区内罕见的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名人墓之一。
新闻推荐
连州菜心为“连州冬季十件宝”之一。游客可以在旅途中购买炒米饼等特产。古龙峡腊味宝晶宫天鹅湖龙门腐竹宝晶宫龙潭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