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处红色遗址见证当年烽火岁月

惠州日报 2021-02-03 09:18

龙华西族族坑龙门县人民政府旧址。

1948年3月,龙门县人民政府成立时,县长李绍宗(右二)和战友们在西族族坑合影。

西族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海燕(左)与东纵老战士张贤交谈。

龙门西族塘角埔围,曾见证江北支队二团打破敌人的“清剿”计划。

西族村由多个自然村组成,有林、钟、张、赖等姓氏,聚落在明清时期形成。西族村名可追溯到1951年左右,当时的西族村是由西坑、族坑、东坑三个生产大队合并而成,合并后村民为了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取西坑、族坑两个生产大队的首字为名,合在一起叫西族村。

即便是到了今天,西族村还只有南、北、西三条通道与外界相连。地理位置独特的西族村,昔日是龙门的经济军事要塞、政治重镇。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西族在龙门革命事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今保留了2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江北地委、东江纵队、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前赴后继,从1945年4月至1949年8月在西族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叶春、叶金泉等十二位指战员为革命光荣牺牲,被后人誉为龙门“小井冈山”。

红色税收站

扼守增江经济命脉

新中国成立前,龙门通往广州的陆路,只有一条公路,1938年上半年开通,下半年自毁,防止日本进攻。在陆路不发达的年代,增江成为龙门通往增城、广州等地的交通要道。

1945年4月,东江纵队领导下的西族常备武装民兵中队成立,标志着西族竖起了党旗和军旗,后建立了交通联络站,下设永汉、麻榨和沙迳三个分站;设有医院、学校(五境学堂)、河运税站和兵工厂等。

西族人踊跃参加革命队伍,有东坑口的林锦、林国柱、林火、王秋英,新屋林涛,新屋钟赖伟,塘角埔林杏和林德明,黄连坝林房新,靛塘林德有、林德永和林世安、大围张树火等。

当年8月,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率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军政干校人员、宣传队共1200多人从罗浮山出发北上。在东坑口,军民把30多条民船连起来做浮桥,让东纵部队通过,北上迎接王震359旅南下支队,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

根据中共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红色印记》记载,1945年9月,东江纵队在沙迳西族设立东坑税站,与永汉铁扇关税站一起,成为江北支队指挥部直属税站,为革命筹集经费。东坑税站特点是收入大,时间长,站得住脚。东坑税站流动收税区域是东坑至约坑的增江一河两岸,分布多个红色税收点,由常备民兵中队50多人武装掩护,扼守龙门县税收命脉,为解放事业筹集经费。

黄连坝村民小组二王供庙曾是红色税收点之一,墙上有一首用木炭写就的诗歌:“天乌地暗望开云,地冻天寒望转春。三月天旱望下雨,人民盼望解放军。”道出了当时西族人民支援革命、盼望翻身当主人的热情。

族坑口也是红色税收点之一,此处的增江河段有一道拦河石坝,河水变深变缓,利于木排竹排商船停靠交税。江两边高山耸立,利于武装掩护。

据西族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海燕介绍,在陆路运输不发达的年代,经过东坑税站的竹排木排商船如鲫,税率1~5%,被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视为“眼中钉”。

史料记载,有一次,国民党10多艘武装运粮船100多人护送沿江而下,在东坑税站被东纵截击。还有一次,反动武装冒充东纵人员收税,其头目何某某被活捉枪毙,我方人员叶金泉光荣牺牲。1947年2月,增(城)龙(门)从(化)博(罗)人民自卫队队长王达宏带领部队,打败了国民党护航队,收复东坑税站。

西族通过武装割据获得税收的形式支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壮大我党武装力量,这是龙门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独特形式和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时至今日,增江之畔东坑税站和相关红色税收点遗址,大多模样不复以前。当地却一一竖碑纪念,铭记历史,为后人寻访过去岁月、感受革命激情提供了实物指引。

东纵交通站

西族儿女全家总动员

行走西族村,每一步都能遇到红色遗址。

在西族大围上底鞋冚,这个其貌不扬的地方,村民说,这是江北支队指挥部旧址,当时搭有六间茅房,有临时医院和与上级联系的电台等。

而大围村民张木胜的家,则曾是东纵交通联络站,下设三个分站,一个是麻榨圩顺泰杂货铺分站,交通员为西族大围人张芳,当时麻榨常驻一个反动中队,张芳以老板身份作掩护,收集敌人情报,帮我党购买武器弹药,营救被捕军民,工作卓有成效;一个是沙迳圩分站,交通员为西族福段人林传先;还有一个是永汉旧圩对面大通桥头的永兴客栈分站,交通员林水。

作为交通联络站站长的张木胜,为革命尽心尽力,有一次部队快要断炊的时候,张木胜卖牛卖竹为部队筹措粮食。张木胜还全家总动员,妻子林刘娣是红嫂,女儿张英是交通员,经常为我军送饭送情报。张木胜的儿子张贤,1945年6月参加东江纵队,1948年3月入党,兼任西族村党支部书记,1949年7月介绍西族的张树基和张才入党,是当年西族村革命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据党史资料记载,大围交通联络站多次及时准确地送来情报,为战胜敌人多次立功。1946年1月17日,国民党153师包围了大围等三条村,王镜等8名官兵掩护大部队转移没有冲出敌人包围圈,转到林刘娣家,林刘娣临危不惧,帮他们藏好了武器,带领8名官兵从后山安全撤走。1947年,国民党153师包围了大围交通联络站,有东纵战士和村民被抓,张木胜母亲邱兰和林刘娣挺身而出,婆婆认儿,儿媳认夫。不是妈妈,胜似妈妈;不是丈夫,舍命相救。她们用弱小的身躯营救了东纵指战员。两位巾帼英雄,一家舍家为国。

县政府旧址

龙门红色政权摇篮

西族村最可圈可点的是,这里诞生了红色政权——龙门县人民政府。

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为配合解放大军进行战略反攻,大力发展武装斗争,中共香港分局(后为华南分局)确定了由“小搞”到“大搞”的战略方针。中共江北工委认真执行该方针,开展以收缴地主武装,分粮分浮财,分田废债为主要内容的“大搞”运动。

1948年3月,江北工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以“放手大搞,贯彻分粮、分田斗争,壮大自己,配合南下大军南下解放全广东”为斗争方针,正式成立中共江北地方委员会,由黄庄平任书记,同时对江北地区的武装力量统一整编,成立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

江北地区的党组织、武装队伍和游击区不断扩大,动摇了国民党当局的统治根基。1948年1月至6月,国民党军集结6000余人反动武装对江北地区进行第一期“清剿”,遭到江北地区武装队伍的强烈反击。

根据《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一书记载,当年3月,中共江北地委批准在增龙区建立龙门县人民政府,由李绍宗担任县长,下辖龙南(龙门南部)办事处、麻(榨)正(果)办事处和派潭办事处。

龙门县人民政府位于当时的西族族坑小学。当月,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二团也在此成立,团长徐文、李绍宗(后),政委陈李中。

据相关资料介绍,龙门县人民政府成立当天,庆祝宴会缺少肉菜,西族坳背村张树明父亲张仕祥送来几只鸡,大围村张木胜送来一条猪和二十多只鸡,祝贺龙门县人民政府成立。

当年7月,国民党广东当局第一期“清剿”计划破产,但不甘心失败,发动“肃清平原,围困山区”的第二期清剿。

1948年9月,中共江北地委机关、江北支队司令部和江北支队二团共500多人在沙迳塘角埔村集结整训。国民党广州政府得到消息后,调动1000多人武装力量对塘角埔村进行“清剿”。在王达宏、李绍宗等领导人的指挥下,江北支队二团成功突围。此役毙敌20余人,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和打破了敌人的“清剿”计划。

解放战争后期,西族革命根据地扩展到南滘村、高沙、约坑村和犀牛村等周边地区,革命斗争如史诗般波澜壮阔。至1949年7月,龙门永汉、地派等各乡镇相继解放,沙迳、龙华等地各村庄的反动武装也相继投降。8月26日晚,东江第三支队发动进攻龙门县城,27日凌晨,龙门县城宣告解放,成为江北地区第一个全境解放的县区,为四野解放广州奠定了基础。

对村内丰富的红色资源,西族村两委干部有自己的打算。前段时间,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前来深入调研,对西族村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提出了一些设想。

“我们计划逐步修复江北地委和江北支队司令部临时驻地、龙门县人民政府旧址、塘角埔战斗遗址、增江沿江相关税站,将它们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使得革命老区重焕光彩。”西族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海燕表示。

清代客家围屋 为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西族村塘角埔围是一座融合广府风格和客家特色的古建筑,近年被评为了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保存较为完整。靠近它,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力量。

清嘉庆年间,林姓村民从麻榨迁居于此,因屋前为河畔滩地,建村后村有一口鱼塘,故称塘角埔。普查资料显示,该围是一座结构为三堂、四横,外有二斗门、一月池、二石桥梁,坐东北向西南,总面阔49.5米,总进深37.85米,占地面积约1874平方米。

塘角埔客家围结构独特,防御性较强,为研究当地清代传统居民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它还见证一段烽火岁月。

1945年11月,中共江北地委进驻西族村塘角埔,钟达明任书记,周伯明任副书记。1946年6月,江北地委改区,特派员谢鹤筹,副特派员区初。1947年3月,区改为地方工作委员会,书记黄庄平,副书记黄佳;1948年3月改为江北地委,书记黄庄平,副书记陈李中。

1948年9月16日,在塘角埔集中整训的江北地委和江北支队指挥部收到交通站送来的情报: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广州行辕独立二团二营(营长申江,上坪伏击战被边纵活捉)1000多人,相当于二个营的兵力于17日进攻西族,清剿在西族的龙门县人民政府、江北支队司令部和江北地委。李绍宗奉命指挥战斗,参加战斗的主要有洪腾大队、陈李中大队、徐清中队、张球中队等我方人员。

9月17日,敌人从永汉圩出发,经松树坳早上到达西族,在温屋村旁设炮阵地,在温屋后山顶构筑机枪战壕,凭借2倍于我方的兵力,在机枪和炮火交叉掩护下,由福段村前的增江河浅水段向塘角埔村发动进攻,我方凭借村中坚固的工事半河而击,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毙敌连长以下20余人。敌人害怕天黑和被袭击,黄昏在温屋抢了一副棺材装上被打死的连长灰溜溜地撤退到永汉。我方牺牲6人(其中有一位排长),伤8人。江北支队指挥部和江北地委机关安全地转移到西族靛塘村。

西族红色印记

●1945年4月

西族常备武装民兵中队成立,中队长张健民,副中队长王林厚(西族下排村人),历任指导员谢光、张钦凎。

●1945年8月

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率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军政干校人员、宣传队共1200多人从罗浮山出发北上,在西族东坑口,军民把30多条民船连起来做浮桥,让东纵部队通过,北上迎接王震359旅南下支队,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

●1945年9月

东江纵队在沙迳西族设立东坑税站,与永汉铁扇关税站一起,成为江北支队指挥部直属税站,为革命队伍筹集经费。

●1947年2月

王达宏带队打败在东坑口的国民党县警大队护航队,收复了东坑税站,我方叶春同志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1948年

中国共产党西族支部1948年成立,支部书记张贤,有党员张树基、张才等。

●1948年3月

龙门县人民政府在西族族坑小学成立,县长李绍宗(永汉低冚李屋人),同月,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二团在西族族坑成立,团长徐文、李绍宗(后)。

●1948年9月

中共江北地委和江北支队指挥部在西族塘角埔集中整训,遭国民党反动派“清剿”,江北支队二团成功突围,将江北地委和江北支队指挥部安全转移。

●1949年8月

黄柏率东三支二团、三团、独立营800多人,挥师北上,攻克龙门县城,俘国民党代县长谢明轩等200多人,宣告龙门县全境解放。

新闻推荐

严选好米 安心过年

新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大米的优劣对过节的品质影响重大。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市面上出现很多新的稻米品种,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