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侨有话说□肖建国

惠州日报 2021-01-23 08:25

走进位于潼侨的惠州侨文化博物馆,那些声音常常向我袭来,是内心的呼唤,也是历史的告诫:越是和平幸福的年代,越是不能忘记先辈们的历经沧桑和发愤图强。

冥冥中,似乎有驳杂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向我耳边袭来。起初是海浪交织着铁器在与岩石碰撞,紧接着摩肩击毂,人声嘈嘈。喘息声、吭哧声、骨裂声、打骂声、呼唤声、枪炮声,响成一片。我瞬间晕车般地旋转,忙离开众人,躲到角落,闭住双眼。我没有听错,确实有声音袭来。也没有看错,那些声音是从每一幅画的后面发出来的,并汇集到一起,无所顾忌地对我伤饬。

这是2021年1月10日,踏着新年的阳光,我来到惠州的潼侨镇,参观惠州侨文化博物馆。虚也,实也?我一时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凭人生阅历,我知道这展馆有故事,潼侨有话说。那些驳杂的声音是在提醒我,慢些、慢些,再慢些。

展馆共分三层,一层一主题,分别为侨乡、侨心、侨情三大展区。我随众人看完三层,然后就滞留在第一层不再动弹。我想再听听那呼唤,可惜已没有声响了。我只好从第一幅画的内容里走进去,走到历史深处,尽力抵达侨民内心,把不好表述的细节,努力补充完整。把不好表达的话语,通过我喧嚣出来。这也许就是冥冥中那驳杂声音中的一种诉求吧。

潼侨,先有侨而后得其名。最开始,这里叫惠阳县国营潼湖畜牧场。原本是一片广阔的滩涂,水草丰盛,灌木丛生,适合放牧牛羊。据史料记载,动议建畜牧场是在1954年。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多年的兵连祸结,使神州大地满目疮痍。岭南也不例外,人们迫切地需要吃饱、穿暖,睡个安稳觉,干个踏实活。惠阳县的决策者们洞悉民心,因地制宜,办起畜牧场,在人烟稀少的滩涂上,勾勒出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温馨画面。这对曾经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资上,都带来莫大的安慰和振奋。

然而,风雨骤起,国家欲稳可海外不太平,远在他乡的游子惨遭蹂躏。1966年3月,为了接待安置饱受欺凌的难侨,惠阳县国营潼湖畜牧场由此改为“国营潼湖华侨农场”(到2003年,潼湖华侨农场改制为潼侨镇)。第一展厅的内容也就由此开始,我那些背井离乡的同胞们回来了,虽然拖儿带女,满脸悲戚,但他们可以在祖宗留下来的这块土地上放心痛哭。他们的哭声不再惊恐,不再藏着掖着。他们哭那怀中捧着的陶罐,里面盛有亲人的骸骨,他们终于可以叶落归根,与列祖列宗共处一方乐土。他们哭那数月前还在异国一起劳作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以及兄弟姐妹,然而转瞬间鲜活的性命,就做了他乡的冤魂。

活着的人,路在脚下,还要继续前进。他们只能擦干眼泪,把愤懑化为力量,在自家的土地上重建家园。这是第一展厅的开端,结尾是小结,有几行重要的数据必须要提到:潼侨华侨农场先后安置了来自越南、印尼、缅甸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归难侨民。如今在潼侨镇内居住生活的归侨、侨眷达4000多人。这些,都不是让我天旋地转的原因,也不是那驳杂声响的呼唤,我要看的是历史深处那苦难的印痕。

顺着历史的墨痕,我从资料上找到了两双眼神。这是两位客死他乡的老人的眼睛。第一张是人工画的,第二张是相机照的。两位老人面相不同,但瞪圆的双眼里呈现的都是不甘绝望、也充满疑问的眼神。请允许我用化名,据说这两位老人的后人都在潼侨生活,并且过得很幸福。我不想用那段震惊人类的悲惨时光,惊扰他们的清梦。但我真诚地希望,他们应该把祖先的苦难刻在心里。

冯三,归善县人(现在的惠城区),雍正十一年(1733),跟随亲人们漂洋过海,几经辗转来到巴城(今雅加达)。他们虽然是来做苦工的,但在当时的土著眼里,他们就是被贩卖的“猪仔”和奴隶。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踏上他乡的土地,他们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吃的是粗粮糙米,住的漏风窝棚。为了保住一份糊口的低薪工作,往往要忍受各种屈辱。在他们心中,以不争不抗为行为准则,总希望通过忍耐与忍让,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

就这样小心翼翼地过到1740年,手里稍稍有些余钱的冯三刚把妻儿接到巴城,不曾想巴城当局对华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妻儿在乡间橡胶林暂住,躲过一劫,而冯三被活活打死。

另一位是陈二,博罗县人。他是新中国成立前谋生到南洋,最开始在橡胶园里务工。每天早起晚归,挖地、除草、施肥、割胶。割胶必须在太阳出来前完成,然后将一碗碗的胶汁从树上收集下来,挑到集中地加工。逢节假日,陈二凭借着在家乡学到手艺,磨些豆腐挑到市场去卖。在当地“土著”眼里,华侨都不是人,是干活的机器。他们既鄙视又惊叹。论吃苦耐劳,不服华人不行。苦心人,天不负,陈二以最辛苦的劳动得到最微薄的报酬。日久天才,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他才彻底舒出一口长气。然而没过几年好日子,当地再次爆发迫害华人惨案。这也是有记载以来,海外移民史上,受害人数最多的一场惨案。陈二的后人逃了回来,陈二却死他乡。

望着手中的资料,我阵阵心悸。昔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远走异国谋生也许是条出路,可生命随时都有危险。把生存的欲望寄托于外族身上,不如掌握在自己手中。那就是想尽办法让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我想,这就是我进入展厅后,那些驳杂声音向我袭来的原因。

那声音是潼侨的呼唤,也是历史的告诫,越是和平幸福的年代,越是不能忘记先辈们在磨难中留下的道道伤疤。要常来这里走走、看看、想想,只有自己的国家强大鼎盛了,民众走出去才有自尊和自信。

潼侨,你说是不是这样?

新闻推荐

博罗泰美镇党委以党建引领聚力镇域高质量发展 项目建设创下新速度 民生福祉呼应新期盼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沙盘。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摄短短3个月,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

 
相关阅读